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M+宣布第二屆希克獎六位入圍藝術家名單
2023年3月20日

M+宣布第二屆希克獎六位入圍藝術家名單

M+宣布第二屆希克獎六位入圍藝術家名單

M+宣布第二屆希克獎六位入圍藝術家名單

位於西九文化區(西九)、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公布入圍第二屆希克獎的六位藝術家名單。希克獎於2018年設立,旨在表彰大中華地區傑出的當代藝術實踐。入圍藝術家將獲邀參與於2023年9月23日開幕的「希克獎2023」展覽,展出其過去三年的作品。

六位入圍藝術家包括:范加(生於1990年,現生活及工作於香港及紐約)、苗穎(生於1985年,現生活及工作於紐約)、王拓(生於1984年,現生活及工作於北京)、謝南星(生於1970年,現生活及工作於北京及成都)、楊沛鏗(生於1988年,現生活及工作於香港),以及于吉(生於1985年,現生活及工作於柏林)。

希克獎於2018年由M+在香港設立,其前身為烏利.希克博士於1998年在中國創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奬(CCAA)。首屆希克獎於2019年舉行,並頒發給香港藝術家楊嘉輝。

希克獎開放予於大中華地區出生或工作的藝術家參加,旨在把百花齊放的傑出藝術創作和精彩文化對話於國際舞台呈現及推廣。希克獎入圍藝術家名單由備受敬重的國際評審委員會選出,本屆委員會由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倫敦泰特美術館館長Maria Balshaw、巴黎龐比度中心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館長Bernard Blistène(20132021)、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Glenn D. Lowry、瑞士收藏家兼M+董事局成員烏利.希克博士,以及北京藝術家徐冰。評審委員會在遴選入圍藝術家時,以履行希克獎的宗旨為依歸,務求將大中華地區最新、最重要的作品向全球觀眾推介。

在2021年11月的評審委員會會議上,委員會選出六位代表不同世代和性別身分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運用繪畫、雕塑、錄像以至裝置藝術等不同媒介,透過獨特的視角和表達手法回應當代最迫切的議題,例如全球疫情對社會和情緒的影響,並以批判角度審視亞洲錯綜複雜又環環相扣的歷史。

於2023年9月在M+舉行的「希克獎2023」展覽,將呈獻六位入圍藝術家過去三年的創意實踐,並由M+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策劃。展覽期間,希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將聚首一堂,根據參展作品選出優勝者。最終評選結果將於2024年初公布。得獎藝術家將獲得港幣500,000元獎金,其餘五位入圍藝術家可獲得港幣100,000元獎金,以鼓勵他們日後繼續創作。

評審委員會對入圍藝術家作出評價,指出各人的整體作品在藝術發展方面備受矚目之處。

范加在其創作生涯中長期運用身體和天然物料創作,並探索性別、性慾、種族和物種等複雜概念。其生物形態雕塑和震撼人心的錄像,反映了他以心思縝密的手法探討了受性別約束的身體,以及其在社會文化和生物層面的面貌。

苗穎的藝術創作顯示了她的雄心壯志,她關注技術和資本對全球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如何在虛擬領域彰顯出來。她近期創作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力量,並透過超虛構世界,生動活潑地展示她對於重要文化現象和政治制度的研究。

王拓富含詩意和內省意味的影片,展示了他説故事的超凡技巧,以及探討身分和展演的精練手法。他的流動影像和紀錄式劇情片借鑒文學、電影、戲劇和歷史,以細緻入微的手法思考人對於調和過去及現在的需要。

謝南星從正統的繪畫訓練中汲取靈感,創作出實驗意味極強、融合具象與抽象的肖像畫,畫中幾乎不會呈現完整的人形。過去幾年,謝南星延伸了他的概念實踐,以更寫實的表現方式探討公共空間中複雜的社會習俗。

楊沛鏗以轉瞬即逝的藝術手法表達人類普遍的慾望、野心和恐懼,喚起溫柔而脆弱的寧靜畫面,將焦點集中在人類最私密的情感。在這疏離和分隔的時刻,他對人際關係的俏皮隱喻,或許比往常更打動人心。

于吉的創作包含雕塑、錄像、行為展演和繪畫,藉以重新審視人體及其在空間中的存在。近年來,于吉的實驗裝置藝術大多為場域特定作品,並進而凸顯人體與建築和自然環境之間的能量和張力。

M+博物館館長兼希克獎主席華安雅對希克獎促進大中華地區、以至世界各地藝術家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認可的貢獻表示肯定:「繼首屆希克獎於2019年成功舉行後,我們很高興希克獎載譽歸來,充分肯定六位入圍藝術家多元的創作背景及充滿活力的藝術願景。透過表彰大中華地區最具雄心並領先時代的藝術項目,我們希望提升公眾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知,從而就藝術發展和未來動向激發出新的對話交流。」

收藏家及M+董事局成員烏利.希克博士強調,評審委員會在確定中國視覺藝術創作的重要發展方面肩負重任:「希克獎是涵蓋全球的獎項,因此我們的評審委員會的首要任務,是挑選出六位能夠充分體現中國當代藝術愈來愈富有跨國特色的藝術家。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後,評審委員會挑選出了六位來自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他們代表了當代視覺文化中不同的性別身分、藝術運動及思想。我肯定希克獎能繼續為藝術界提供不可多得的機會,增進國際間對大中華地區藝術生態的認識與對話,並鼓勵新銳創作者繼續為推動當代視覺文化更上層樓而努力。」

「希克獎2023」的支持贊助商為宇舶表。

有關希克獎的最新資訊,請瀏覽M+網站

關於是次入圍希克獎的藝術家

范加

范加(1990年生於安大略)在香港成長,現於布魯克林從事創作。他經常利用有機的物料和其他與身體相關的元素,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各種可能。在其創作的生物形態和富有觸感的雕塑中,范加將人體皮膚(活生生的生物組織)的視覺元素和冷冰冰的實驗室工具並置一起,藉此撩動觀眾發自肺腑的回應。范加一直以創作審視性慾、性別、種族和物種等複雜觀念,藉此質疑對立概念和二元思維。

苗穎

苗穎(1985年生於上海)是以新媒體創作的藝術家,現生活和工作於紐約和上海兩地。苗穎以探討中國互聯網文化的項目和作品廣為人知,她把這個受嚴格監管的複雜領域稱為「中式互聯網」。她的近作加入了機器學習的實時模擬,並常採用網站和裝置的形式,探索現今科技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凸顯由科技呈現的現實所催生的嶄新政治、美學和意識。

王拓

王拓(1984年生於長春)現於北京生活及工作,他的影像結合訪談、真人秀以及劇場的形式和技巧,營造扣人心弦的通俗劇意味。王拓以作品述說當代經驗,經常利用文學和藝術典故,呈現社會幽默滑稽、時而荒誕的一面,試圖從中審視生活、神話和文化歷史如何複雜地相互糾結並不斷演化,同時設法在創作中建構論述,探討當前的意識形態如何源自歷史語境,卻又一直順時而變。

謝南星

謝南星(1970年生於四川)現往來於北京和成都兩地。他是一名勇於實驗的破格畫家,敢於質疑藝術學院教授的傳統繪畫手法。他對心理學深感興趣,常常在創作中運用調查心理學來追問事物的真實本質。

楊沛鏗

楊沛鏗(1988年生於東莞)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經常以作品挖掘人與人關係的內在邏輯。他對植物生態和園藝興趣濃厚,常借美學之名,在其混合媒體作品中精心佈置物件、照片、動物和植物,表述對人造自然的看法。透過這些細膩並諷刺的佈置,他從中行使對植物、動物以至觀眾等活物的操控權。楊沛鏗經常在作品中把感性和知性的場景,投射到各種生物替代品上,把自身的社交經驗轉化為複雜的寓言故事,藉此探索失敗和缺陷,最終詰問封閉系統如何抑制和造就情感及行為的狀況。

于吉

于吉(1985年生於上海)的創作涵蓋裝置、錄像和行為展演,她以媒材和物質性為起點,根據源自形體、物件、人性和日常生活的豐富詞彙,建構自身的視覺語言。不論塑造肢體抑或勾勒身軀,于吉的重要雕塑作品皆是瞹眛不清的人體解剖事物,既細膩亦沉重,給人一種近乎怪異的機械式脫離感,彷彿人體被創造後又被剝奪至此。于吉嫻熟地敘述複雜的關係──人與物之間、生與死之間、今與昔之間的關係,其作品為觀眾提供實在的經驗,喚起回憶,激發莫名的聯想,同時讓觀眾審視空間、身體和時間的關係,提示觀眾自身的歷史屬性。

關於M+

M+是嶄新的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規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矢志於躋身世界頂尖文化機構之列。M+冀以香港中西薈萃的歷史特色為基礎,從身處的此時此地出發,為二十一世紀亞洲創立一座別樹一幟的新型博物館。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願景是為香港在濱臨維多利亞港、佔地四十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帶。文化區內設有製作及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各類劇場、演出空間和博物館;並將提供二十三公頃的公共空間,包括長達兩公里的海濱長廊。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