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貝聿銘肖像,攝於剛獲選設計麻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之時,1965年

© John Loengard/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Shutterstock

2024年4月30日

M+特別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門票將於2024年5月3日(星期五)公開發售

M+ I.M.PEI_KV_updated

貝聿銘肖像,攝於剛獲選設計麻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之時,1965年

© John Loengard/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Shutterstock

M+特別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門票將於2024年5月3日(星期五)公開發售

  • 首個大型展覽全面回顧貝聿銘的人生和事業,展覽由首席贊助中國銀行(香港)支持,門票將於2024年5月3日(星期五)起網上公開發售
  • M+贊助人及會員可在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至5月2日(星期四)期間優先預購門票
  • 公眾活動包括在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舉辦的一場免費公開講座,由建築師、貝氏建築事務所董事長及創始人貝禮中,以及曹慰祖和阿斯勒汗.德米爾塔主講
  • M+戲院將於2024年7至9月的夏季節目推出放映活動,播放聚焦貝聿銘傑出建築項目的劇情片與紀錄片

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將舉辦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1917–2019)的首個全面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貝聿銘是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深具影響力的建築師,本展覽鉅細無遺地審視他的作品,並回顧他的傳奇人生,門票優先預購已於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開始,公開發售將於2024年5月3日(星期五)展開。此特別展覽由首席贊助中國銀行(香港)支持,將於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2025年1月5日(星期日)在M+西展廳舉行。

票務安排

特別展覽門票將於2024年5月3日(星期五)起於M+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西九文化區」應用程式購票通香港中國旅行社飛豬旅行KlookKKday攜程旅行公開發售。特別展覽成人門票為港幣160元正,特惠門票*為港幣80元正。持有特別展覽門票的訪客可於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起參觀「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及其他M+標準門票展廳。M+贊助人及會員可在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至5月2日(星期四)期間優先預購「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的門票。有關M+票務安排的資訊,請瀏覽M+網站

*特惠門票適用於全日制學生、7至11歲的小童、60歲或以上的長者、殘疾人士(與一名同行照料者),以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M+會籍

M+全年會員及贊助人會籍為各年齡及背景的人士提供與眾不同的當代視覺文化體驗。所有持有有效會籍之M+會員,可於其會籍有效期內免費參觀特別展覽三次,包括「貝聿銘:人生如建築」。而M+贊助人則可全年無限次免費參觀所有展覽,每次可攜同最多三位賓客。M+會員及贊助人可以獲邀出席專屬的預展,在特別展覽開放予公眾之前率先欣賞展覽,購買特別展覽門票時更分別享有七折及半價的折扣優惠。其他會籍禮遇包括無限次免費參觀標準門票展覽、獨家享用M+會館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優先購買門票、獲邀參加會員專屬活動,以及更多精彩禮遇,詳情請瀏覽M+網站

公眾活動及放映節目

M+將於「貝聿銘:人生如建築」舉行期間呈獻一系列公眾活動,包括公眾導賞團、講座、放映節目和工作坊。M+將於展覽開幕首日(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在大台階舉行一場免費公開講座,由建築師、貝氏建築事務所董事長及創始人貝禮中,以及貝聿銘的長期合作夥伴曹慰祖和阿斯勒汗.德米爾塔主講。講座由展覽聯合策展人王蕾主持,透過貝聿銘的重要建築項目,例如北京香山飯店(1979–1982)、香港中銀大廈(1982–1989)、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思考他對生活、建築和城市的看法所帶來的意義和影響。活動詳情將於M+網站公布。

為配合是次展覽,M+戲院亦將於2024年7至9月的夏季節目推出放映活動,播放聚焦貝聿銘建築項目的劇情片與紀錄片。亮點包括見解精闢的紀錄片《第一人稱單數︰貝聿銘》(1997),由貝聿銘帶領觀眾細看他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築項目,並暢談其人生和設計理念;保羅韋浩雲執導、以美國德州的達拉斯市政廳(1966–1977)為場景的科幻經典《鐵甲威龍》(1987);而活地亞倫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則展示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61–1967)。M+亦將於2024年7至12月在大台階免費放映兩部紀錄片,講述貝聿銘在亞洲的建築項目。有關放映節目詳情,請參閱M+網站

而「家庭日設計工作坊:貝聿銘的幻想遊樂園」將於暑假舉行,由註冊建築師黃君諾帶領大人和小朋友一起運用形狀及大小不一的組件,體驗貝聿銘如何藉着建築模型來測試並實踐天馬行空的設計概念。此外,M+亦會為本地中小學和不同社群提供學校及通達導賞團。

貝聿銘的首個全面回顧展

貝聿銘的建築項目備受矚目,縱貫七十載,橫跨遼闊地域,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大羅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香港中銀大廈和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這些地標奠定貝聿銘在建築史和流行文化的顯赫地位。其人生與事業,亦由權力關係、複雜的地緣政治、文化傳統和世界各地千姿百態的城市風格互相交織,形成絢爛繁富的經歷。他的跨文化視野為當代世界奠下了基礎。

此展覽獲得貝聿銘遺產管理委員會和貝考弗及合夥人事務所(該公司繼承自貝聿銘創立的建築公司)的支持,由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王蕾、荷蘭鹿特丹Nieuwe Instituut(New Institute)館長兼藝術總監陳伯康共同策劃。此回顧展將展出逾三百件展品,包括一系列來自機構或私人收藏的繪圖手稿、建築模型、相片、錄像和其他檔案紀錄,當中不少展品將首次公開亮相。

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近距離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這些主題不但充分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築手法,更將其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築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 「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展示貝聿銘成長和修讀建築學的經歷,為他日後能夠揮灑自如地融會不同文化、結合傳統與現代,奠定堅實的基礎。
  • 「房地產和都市重建」揭示貝聿銘任職於紐約房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這段鮮為人知的事業經歷,以及1960年代他在美國及後來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參與過的混合用途規劃、住屋和都市活化項目。
  • 「藝術與公共建築」聚焦貝聿銘所設計的博物館,以及他與亨利.摩爾和趙無極等藝術家的緊密合作。在此部分可見他視博物館為公共空間,深信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也可見他對當代藝術的喜愛。
  • 「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揭示貝聿銘如何憑藉其精湛的建築技藝和解決問題的高明手腕,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敏銳體察,在許多重要的委約項目中成為客戶信賴的合作夥伴。在他職業生涯中的這些重要項目,既獲得客戶支持,亦曾引起爭議。
  • 「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展示貝聿銘及其團隊在採用物料和建築方法上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對混凝土、石材、玻璃和鋼材的運用,藉此造就建築設計上的創新。
  • 「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探討貝聿銘長期以來對於為不同歷史、傳統和生活方式設計現代建築作品的濃厚興趣,特別是與他故國有關的建築項目。他主要將文化和歷史建築原型去蕪存菁,從中獲得構思造型和空間的方針,以滿足現代的需要。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表示:「這次展覽是對多年研究原始檔案資料的成果,記錄了貝聿銘傑出的職業生涯,並追蹤他在世界各地設計建築作品的軌跡,彰顯他對當代建築的深遠影響。是次展覽體現了M+以聚焦亞洲且跨地域的框架,介紹膾炙人口及鮮為人知的項目。是次展覽的籌備過程亦讓M+收藏了新的建築模型和文獻,豐富了博物館的館藏。」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聯合策展人王蕾和陳伯康表示:「貝聿銘是世界上享負盛名的建築師,儘管如此,人們對他及其貢獻的了解卻相對少。我們希望這次展覽能進一步揭示這位建築師在個人、城市甚至整個世界多個層面的影響力。貝聿銘的建築汲取地區元素,卻塑造全球文化。其建築體現藝術和文化理想,同時透過對話和合作塑造了城市的天際線,帶來創新的建築形式和工程創舉。我很榮幸能夠首次從貝考弗及合夥人事務所、美國國會圖書館、貝聿銘的家人和客戶,以及在他職業生涯各個階段的合作夥伴的檔案中,首次彙集大量未曾面世的資料。由此呈現出的圖景,是一種從根本上與廣泛地域的建築、城市化、國家建設和機構文化認同的重要發展交織在一起的建築事業。」

為使新一代建築系學生了解貝聿銘的作品,M+與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的兩個碩士課程合作,邀請兩校學生分別聚焦於高樓和文化空間的設計。學生同心協力在工作室參與製作總共五件模型,展現貝聿銘生平最重要的建成和未實現的項目。這些項目包括貝聿銘的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畢業論文中的設計「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1946,未建成)、紐約雙曲面大樓(1954–1955,未建成),以及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4–1963)。

展覽亦展示十一幅委約七位國際攝影師在全球疫症大流行期間拍攝的照片,重新審視貝聿銘仍具影響力的作品。參與攝影師包括何兆南(香港)、久保田奈穗(紐約)、李國民(台北)、喬瓦娜.席爾瓦(米蘭)、穆罕默德.薩姆吉(杜拜)、田方方(上海)和米田知子(東京/倫敦)。

為配合展覽,出版商Thames & Hudson與M+將於2024年7月聯合出版《貝聿銘:人生如建築》。此刊物共有400頁,附有469幅彩色圖片。書中展示了貝聿銘的生活和職業生涯中或耳熟能詳、或鮮為人知的經歷,其中包含大量未曾出版的文獻、全新委約拍攝的照片、文章,以及不同學者和曾與貝聿銘共事的人所分享的軼事。

中國銀行(香港)是「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的首席贊助,展覽同時獲北山堂基金以及陶伯欣家族慷慨支持,旅遊夥伴國泰及酒店夥伴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亦為展覽的舉辦提供協助。

關於貝聿銘

貝聿銘(1917–2019)出生於廣州,1918年移居香港。年少的貝聿銘自1927年起一直在上海和蘇州成長生活,直至1935年始在美國學習建築學。1940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本科學業,並於1946年獲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碩士學位。1948年,貝聿銘在紐約市房地產開發商威廉.齊肯多夫創辦的齊氏威奈公司擔任建築研究部主管。其中,貝聿銘負責的項目包括基普灣廣場(1957–1962)、哩高中心(1952–1956)和協會山(1957–1964)。貝聿銘建築事務所於1955年非正式成立,1960年從齊氏威奈公司獨立出來。事務所受委約的重要項目包括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艾弗森藝術博物館(1961–1968)以及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1964–1979)。事務所於1966年更名為貝聿銘及合夥人事務所。1960年代末,貝聿銘承接了如國家美術館東館(1968–1978)的大型公共委約項目,並透過華僑銀行大廈(1970–1976)、香山飯店(1979–1982)、中銀大廈(1982–1989)和大羅浮宮現代化改造計劃(1983–1993)等項目,不斷擴大其國際影響力。1983年,貝聿銘成為第五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1990年,貝聿銘及合夥人事務所改組為貝考弗及合夥人事務所,貝聿銘從事務所退休不再全職工作,但仍以個人名義承擔了一些項目,如MIHO美術館(1991–1997)、蘇州博物館(2000–2006)、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以及最後的MIHO美學院中等教育學校禮拜堂(2008–2012)。

關於M+

M+是嶄新的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規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矢志於躋身世界頂尖文化機構之列。M+冀以香港中西薈萃的歷史特色為基礎,從身處的此時此地出發,為二十一世紀亞洲創立一座別樹一幟的新型博物館。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願景是為香港在濱臨維多利亞港、佔地四十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帶。文化區內設有製作及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各類劇場、演出空間和博物館;並將提供二十三公頃的公共空間,包括長達兩公里的海濱長廊。

相關展覽

更多新聞稿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