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幕牆 M+ Facade
關於M+幕牆 About the M+ Facade
星期一至四及週末
18:00–19:00:M+館藏選粹及利沙克《blob圖集》
19:00–21:00*:周滔《翡翠翡翠》
21:00–22:00:M+流動影像藏品
星期五
18:00–19:00:M+館藏選粹及利沙克《blob圖集》
19:00–21:00*:周滔《翡翠翡翠》
21:00–22:00:M+流動影像藏品及利沙克《blob圖集》
*20:00–20:10:香港旅遊發展局呈獻「幻彩詠香江」
面向維多利亞港的M+幕牆,是全球最大型的媒體幕牆之一。高 65 米、寬 110 米,從1.5 公里以外的港島依然清晰可見。 這幅龐大的光影畫布由數千個LED燈管鑲嵌而成,照耀着香港的天際,亦成為我們連繫觀眾的重要橋樑。
M+幕牆展出由不同作品組合而成的影像,為成千上萬的觀眾提供充滿趣味、幽默感、詩意、知性思考和靜觀的時刻。富展演性的影像及參與式的作品透過數碼平台接觸觀眾,而其他作品則以有趣的方式引起觀者思考時間的可塑性,呈現出緩慢與懸疑的、或充滿動感及瘋狂的連串影像。
M+響應香港環境及生態局《戶外燈光約章》。為了減少光滋擾及能源浪費,我們每晚22:00後將關掉M+幕牆。
幕牆委約作品 Facade Commissions
流動影像委約作品 Moving Image Commissions
特別放映 Special Screenings
M+從館藏中挑選的流動影像作品,作品格式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展出
為配合周滔為M+創作的委約作品《翡翠翡翠》,以及該作品對人、相機和河景之間關係的詩意描繪,M+從館藏中挑選了林育榮的《流瀉線條》(2011)和胡向前的《隨波逐流》(2005),在幕牆上展出至2025年1月26日。節目追溯人類沿水文明的發展,藉此探討城市化與自然世界之間的角力。作品格式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提供最佳觀賞體驗。
為配合邵志飛的互動媒體藝術作品《可讀城市 香港》, M+從館藏中挑選了任國光的《纜車之路》 (1979/2024)和王蓬的展演作品《穿過》(紐約,1996;北京,2006),在幕牆上展出至2024年10月27日。在《纜車之路》中,任國光捕捉了三藩市內地面纜車沿途所經之地的日常境況,悄然喚起人們關注三藩市的多元族裔社群和文化。在《穿過》片中,王蓬穿梭於兩地文化景觀迥異的街道上,一邊走一邊從外套留下一條白色繩子。藝術家透過這種簡樸的手法,成為了打擾人們日常生活的主體,並喚起他們對周遭環境的關注。作品格式均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提供最佳觀賞體驗。
為配合楊福東為M+創作的委約作品《雍雀》,以及該作品在城市中探索個體自我形而上的描繪,M+從館藏中挑選了趙德胤的《海上皇宮》和宋濤的《驕傲》,探討失去自我的現象。這些作品在幕牆上展出至2024年7月18日。作品格式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提供最佳觀賞體驗。
M+從館藏中挑選了五件作品,透過本地和國際流動影像藝術家的鏡頭探索香港標誌性的城市景觀。此節目追尋香港過去二十年來的轉變,反映這座城市的複雜性和活力。作品格式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提供最佳觀賞體驗。
為配合特羅拉馬對公共紀念碑的興趣和探究,M+從館藏中挑選了兩件作品,深入探討有關空間、公共性和城市的題材。田中功起的《一即一切》為台北街頭發現的日常物品注入新生命,而黃國才的《游離都市(2000–2019)》則探索了建築地標與其所在的公共空間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作品格式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提供最佳觀賞體驗。
為對應董陽孜與張瀚謙新作《墨.脈》中的脈動和能量,M+從館藏中挑選了《墨水城市》及《心》,在幕牆上展出至2023年9月24日。作品格式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提供最佳觀賞體驗。
為配合皮皮樂迪 · 里思特《信手不渝》中的婉約沉思,以及她對感知、光線與空間的趣味探索,M+從館藏中挑選了《昨日》、《飛吧,飛吧》及《白南準與摩斯的摩斯 第一部分:藍色工作室:五小段》,在幕牆上展出至2023年6月17日。作品格式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提供最佳觀賞體驗。
為配合納里尼 · 馬拉尼《尋找消失的血》對人類衝突、破壞和女性壓迫的探索,M+從館藏中挑選了《第二道光》、《放風》及《空中的》,在幕牆上展出至2023年3月12日。作品格式經過修飾調整,以在M+幕牆上提供最佳觀賞體驗。
為配合鮑藹倫作品《光之凝》中對光與能量的演繹,M+從館藏中挑選了《大洪水後的早晨》和《自由基》,於2022年7月內在M+幕牆上展出。
由M+館藏中的流動影像作品及其他精選藏品組合而成的專題短片
2024
香港地
透過M+藏品沉浸在這座城市的活力與光彩之中。「香港地」由繪畫、攝影和建築作品交織而成,從霓虹閃爍的街道、繁華鬧市到靜謐的屋邨角落,以千變萬化的角度觀察香港豐富的生活和視覺文化。
按此查看「香港地」展出的作品。
黑白 II
在彩色攝影和電影出現之前,藝術家利用黑白的表現力來傳達對比、質感、情緒、圖案和結構。「黑白 II」透過M+藏品展示簡約單色的持久魅力,何以在視覺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
按此查看「黑白 II」展出的作品。
山水
「山水」此概念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哲學思想與詩意想像,這項元素亦跨越傳統水墨畫,廣泛體現在當代藝術不同領域和媒介之中。透過M+藏品中藝術家對山水的描繪,這段影片鼓勵觀眾一同反思自然與人類之間複雜而和諧的聯繫。
按此查看「山水」展出的作品。
尋龍記
「尋龍記」在M+幕牆上展出,呈現出傳說中的雄偉靈獸「龍」在亞洲視覺文化中的不朽地位,以及神聖的象徵意義。片中展出M+館藏中多件描繪龍的作品,包括繪畫、雕塑、陶瓷、平面設計、建築和流動影像。
按此查看「尋龍記」展出的作品。
2022–2023
人體
「人體」在眾多藝術創作中都充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身體」被賦予象徵意義,成為獨當一面的藝術媒介,探索性別、性向、社會階級、種族等不同身分面向。藝術家透過重掌自己身體主導權的方式,挑戰政治及傳統的固有規範,喚醒觀者最本能的感受。
按此查看「人體」展出的作品。
個人與社會
本片呈現的藝術作品都以探討個人如何處身社會的不同層面為中心。這些作品揭示個人、社會與政治形影不離,並刻畫三者之間經常緊張不安的狀態。從大眾媒體到政府、經濟體系,從學校到家庭,不論何處都有無形的社會力量影響着每一個人,,塑造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按此查看「個人與社會 」展出的作品。
雕塑
本片展示雕塑家及設計師對「雕塑」包羅萬象的詮釋。他們運用銅、木、陶泥等傳統物料,並結合工業化、大量生產下的日常物件進行創作。「雕塑」的定義從此不斷擴充。隨着藝術家在科技應用、物料以至技法上不斷作出新嘗試,「雕塑」不再是一個帶局限性的術語,而是一個無限可塑性的代名詞 。
按此查看「雕塑」展出的作品。
黑白
黑和白通常被認為存於對立面上,但正如真理一般,它們遠比我們認知中更為複雜和微妙。《黑白》一片中沒有斑斕的色彩 ──藝術家在粗糙的紙張上以水墨作畫,或調較相片的飽和度及色調,表達出各種情緒和時間洗煉的痕跡。
按此查看「黑白」展出的作品。
色彩
顏色對於我們在感知世界上擔當重要角色,並影響着我們的情緒。《色彩》中不停輪迴播放如彩虹般的豐富顏色,揭示了創意用色如何加強我們對點、線及動態的體驗。
按此查看「色彩」展出的作品。
自然
《自然》與身處其中的我們是這齣影片的靈感來源,帶領我們穿越連綿不絕的風景,展開一趟奇妙之旅。沿途的起伏跌宕和停頓,協助我們解構個別作品中的重重隱喻,讓我們欣賞作品裹的自然美景及靈性精神。
按此查看「自然」展出的作品。
生物
《生物》向我們展示了以動物作為靈感來源創作出的藝術和設計。片中的藝術作品種類繁多,從傳統中國藝術中常見的奔騰馬匹,到被賦予人類特徵的動物;有些作品甚至展望將來,預告人工智能生命體的誕生。
按此查看「生物」展出的作品。
標誌與符號
《標誌與符號》是引導我們理解視覺藝術、圖像設計及流動影像的方式。透過九龍皇帝的手寫書法探索市區發展下的個人足跡,再從光亮的霓虹燈牌見證夜幕降臨的轉變──這些廣義的視覺文化符號,訴說着我們日常的生活故事。
按此查看「標誌與符號」展出的作品。
畫
《畫》代表着動態與不同色調之間的相互影響,來定義畫作的特徵及傳遞含意。影片挑戰一幅畫作為靜態表達形式的固有觀念,透過將抽象作品動畫化,來表現出繪畫的生命力及其對抗先入為主的能力。
按此查看「畫」展出的作品。
家是香港
家是香港──透過顏色、幾何圖案及質感展現香港視覺文化的活力,並以藝術、設計、建築和流動影像藏品,交織出一片古今香港文化光景,由街道走入尋常百姓家,乃至更遠。
按此查看「家是香港」展出的作品。
心靈之詩
心靈之詩──運用水墨這個亞洲視覺藝術中主要的美學載體作為冥想媒介,結合直觀的線條、流動的對稱圖形、如符號般的書法和令人驚嘆的山水地景,影片從當代水墨藝術的物質和精神出發,在有形和無形之間,為觀眾帶來一刻寧靜的思考空間。
按此查看「心靈之詩」展出的作品。
物件
物件──以視覺元素作為引旨,將M+藏品中的藝術、設計、建築以及流動影像作品,用趣味盎然的手法聯繫起來,透過並置各種物件來釋放觀眾的想像力。
按此查看「物件」展出的作品。
量產工業
量產工業──從塑膠至紡織品、家用電器至數碼科技,影片敍述了香港和大灣區製造業的歷史,並以機械般的節奏,捕捉日常生活與全球資本力量交織的畫面。
按此查看「量產工業」展出的作品。
城市生活
城市生活──探索現代亞洲都市的轉變和城市化現象,如何成為藝術家、建築師和電影製作人的靈感泉源。城市不止是社會發展的佈景,更是凝聚歷史、記憶以及歸屬感的強力催化劑。
按此查看「城市生活」展出的作品。
科技
科技──模擬日常使用屏幕的方式,如上下捲動、左右撥動、掃描和縮放,探索藝術之於未來的願景。從早期的小型電子產品到近期的人工智能技術,影片展現出藝術家對新生活可能性的豐富想像力。
按此查看「科技」展出的作品。
看見香港
《看見香港》以本地中學生於訪館期間創作的圖像日記為素材,呈現一卷結集眾人異想的城市景觀拼圖。延綿不絕的多元化影像組合構成一種不尋常的視覺秩序,誘發觀眾透過年輕人的藝術視野,探索城市生活各種可見事物的關聯。
《看見香港》是來自13間學校的學生於M+藏品展覽專題導賞及延伸工作坊「看見香港:隱於設計及建築的關係網絡」的創作成果。按此查看參與學校名單。
本館謹此向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致謝,承蒙基金支持,讓本地中學免費參與M+學校活動。
會籍禮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攜同賓客獨家使用M+會館
- 於週日早上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
- 優先預購門票並享會員折扣優惠
- 優先進入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免費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及欣賞特定放映節目
……及更多禮遇
M+會籍禮遇於2024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