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于吉:物料流動
于吉:物料流動
5:31
影片謄本

于吉:這一次參加希克獎展覽的四件作品關鍵詞是「sculpture」(雕塑)和「recycle」(回收)。雕塑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相對比較傳統的藝術媒介,以及表現手段。它可能也包含着我對於材料,對於物體的重量、形態、體積,以及它和周圍空間之間的關係的很多思考。回收是我考慮到很多在我使用的不同材料、物料之間的關係。在這兩年的整個創作計劃,我的狀態是一直在移動。在不同的城市短暫地停留,如何可以帶着我的創作一起旅行?甚麼又是在這移動的過程中必須放下的?我覺得這裏面的考慮也是一種可持續性,所謂回收的一種生活模式吧。

我覺得我的創作方向⋯⋯我感興趣的是來自自然的形式,以及來自自然的材料。當然在我討論自然的時候,可能我們了解的是城市裏的自然,以及被我們城市結構所打造出來的自然。但我不想回到一個自然環境裏,去討論自然。我更感興趣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是如何去關注種植、如何去關注生態、如何去關注植被與我的生活。我一直覺得石頭是非常有象徵性的。人把很多對自然能量的崇拜,濃縮在一個石頭的造型裏面,然後石頭在很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宗教裏,都有很重要的象徵代表。其實混凝土也是來自於石頭,所以其實這些材料和形式是有關聯的。

這次展覽的四件作品當中,最特殊的就是那件吊床的作品。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吊床的形態裏面所承載的,都是來自於這個城市被廢棄的建築材料。我真正參與的只是吊床繩子編織的部分。因為材料本身的特性,它是一個很有彈性的材料。所有材料都是來自於整個美術館團隊,在過去的幾個月裏,不斷幫我到處收集、到處找,然後積累下來的。這是一個大家一起完成的作品,這件作品和周圍的環境,以及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緊密關聯。它其實是帶有互動性的,從而喚起他們與生活環境之間更多的日常記憶吧!

那件大的鋼筋作品裏面所用到的所有鋼筋,都是來自於被拆遷房屋的內部結構。但是在整個社會運作的系統裏面,當一棟大樓被推倒,裏面的鋼筋會全部被抽取出來,只當作金屬材料回收。我在這個過程當中,把那些因為房屋被推倒所扭曲成不同形狀的鋼筋回收回來,保留這些造型,讓它們成為我的雕塑的一部分。

那些廢棄材料來自於我們的生活、來自於整個城市的過去,或者來自於個人記憶。我希望可以讓大家去思考關於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現實世界看到那些並不嶄新和並不光鮮亮麗的東西。它們對我們來說、對我們的生活來說,到底意味着甚麼。

于吉的創作涵蓋雕塑、裝置、錄像和行為展演,她以媒材和物質性為起點,建構源自形體、物件、人性和日常生活的獨特視覺語言。不論塑造肢體抑或勾勒身軀,于吉的重要雕塑作品皆是瞹眛不清的人體解剖事物,給人一種近乎怪異的機械式脫離感,彷彿人體被創造後又被掠奪至此。于吉嫻熟地敘述人與物、生與死、今與昔之間的複雜關係,其作品為觀眾提供實在的經驗,喚起回憶並激發莫名的聯想,同時讓觀眾藉着審視空間、身體和時間的關係,記得他們自身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希克獎2023」展覽中,于吉以工業材料製造的殘軀,探討社會環境對個體生存的影響。這些殘軀或被束縛在鋼筋中,或被綑綁在一起,或尚未脫模。其中一件作品展示一堆從本地收集而來的工業殘骸,藏匿在形如肋骨的巨大吊床中。這些雕塑的造型源自于吉對人在極限運動下肌肉形態的持續研究,以及她對亞洲古代雕塑的長期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包括觀察它們飽經風霜後磨蝕破損的狀態。于吉四件大小不一、相互獨立的雕塑,描繪現代都市人所感受的疲憊和經歷的掙扎。

製作人員

監製

M+

影片製作

流動影像工作室

製片

王偉健、陳詠姿

攝影指導

張旻匡

攝影

劉子康、葉耀東、謝百閏、麥志豪

剪接

張旻匡

調色

張旻匡

文本翻譯

梁煥茵

M+製片

張嘉琳

M+策展研究

譚雪凝、龍云、黃家彥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特別鳴謝

于吉、蘇浚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