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社會帶來真實改變的行為藝術《洗河》
尹秀珍是活躍於北京的中國藝術家,常以雕塑與裝置回應社會議題,而《洗河》(1995)就是她的一件廣為人知的作品,亦是她從創作油畫蛻變至概念雕塑的轉捩點。她從成都市府南河抽出十立方米的污水,凝結為冰磚並放置在河岸旁邊,然後邀請路人將冰洗刷乾淨,歷時兩天後,冰融化為水,重新流入河中。
污水製大型冰磚
1980至1990年代,中國經歷巨變,經濟急速發展,不少鄉鎮在轉眼間工廠林立,變成工業城市,污染日益嚴重,成都市便是一例。成都市的府南河在古時被稱為濯錦江,唐代詩人如此形容:「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1] 證明府南河曾經風光明媚。然而,這條成都人心中的「母親河」,後來卻淪為「臭水溝」,承接了全成都80%的排污量,[2] 可見當一切以經濟為首,環境問題往往被忽略。一直到1993年,府南河的問題才得到正視,綜合整治工程正式啟動。
在此背景之下,尹秀珍的行為展演用最直接的方法,把社會問題變成肉眼可見、觸手可及的東西。她將污濁的冰塊以巨大的體積呈現在路人眼前,讓他們正視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尹秀珍回憶道:「路過的人有的會停下來看,本來不知道怎麼回事兒,聊起來,關於河水污染我們這麼表達,他們會有很多追問,並且自發參與進來。 」[3]
近年,國際間有不少環保分子對藝術博物館提出激烈的訴控:「你更關心甚麼──保護一幅畫,還是保護地球和人類?」當我們觀看藝術品時,難免會質疑,這些作品有沒有在過程中破壞環境,例如使用會釋放有害化學成分的顏料,或過度消耗的木頭和金屬等自然資源?這背後卻存有謬誤──把物料定義為藝術本身。《洗河》的價值正正超越了物質。從物質上看,它只不過河水,其後更還原到河裏。然而,它的藝術性不在於物料塑型的結果,反而是在於將洗刷冰磚的勞動過程,昇華為雕塑行為,並開拓出一個讓群眾建立關係、參與改善社會的場域。這說明藝術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連繫,並不局限於回收或升級再造,而是可以應對社會上根本的問題,並將想法付諸實踐。這些舉動或許看似徒勞無功,但重要的是讓人真切地體會到箇中艱辛,建立對自然環境的同理心。
1998年,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獲聯合國人居署頒發「聯合國人居獎」。經過二十多年持續不懈的努力,今天成都的水質已大大改善,成績有目共睹。
《洗河》讓我們可以了解到藝術在社會議題上也可以有所擔當。尹秀珍透過洗刷污濁冰塊的行動為契機,讓觀眾深刻反思和討論環境問題。這令人想起德國概念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所提出的「社會雕塑」概念──「人人皆是藝術家」,如果每個人都參與創作社會雕塑,世界就會改變。
本文於2023年11月8日首刊於《明報》,現經編改及翻譯發佈於此。原作者:曾黎華;編改:網絡編輯梁仲汶。
- 1.
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 全詩共有九組,其中第五組寫道:「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意思是濯錦江邊兩岸開滿了鮮花,春風吹拂着水面,波浪正沖刷着沙礫。一位女郎剪下一段鴛鴦錦,投向濯錦江中流與晚霞相比美。
- 2.
〈「濯錦之江」強勢歸來! 成都錦江水質達到近二十年來最佳水準〉 ,《四川在線》,2020年。於2023年7月5日擷取自https://sichuan.scol.com.cn/xwtg/202012/57967842.html
- 3.
澄子:〈她甚麼要用黃油灌溉「一塊高速路」? 尹秀珍隔空對話博伊斯〉,《藝術新聞 中文版》,2021年。 於2023年7月5日擷取自https://www.theartjournal.cn/archives/exhibitions/66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