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謄本
謝南星:《剔牙之歌》它的三聯畫的關鍵詞是「掙扎」。其實它應該是非常黑暗的,是非常荒誕和黑暗的關係,因為你想它已經完全造成了這種破壞,環境的破壞,就是崩潰的悲劇。你心裏有某種魔鬼在往外衝出來,然後,它就是一種比較被扭曲過的表達。它是一個問題,它是三個問題,或者更多的問題。然後,它和觀眾是一種問答關係,但是這個問答是沒有人給你提出來的,是你需要去閱讀的,所以它真的很掙扎。
這個牆面上其實有一些當時的草圖,關於《剔牙之歌》這個三聯畫的草圖,其實也有它們的一些來源。這三個畫面都跟排污有關係,就是它來源於,比如說就在我的生活裏經常看到的那種滿大街跑的那種清潔車。然後這種清潔車特別是那種,它收集排泄物,然後再運到一個地方去做進一步的處理。這種由來,我可能很早就在生活裏面就正常的觀察,然後我找到了它觸動我的地方,然後呢,我就開始慢慢在想它,最後出現草稿,可以開始工作的那種草圖。
你想整個城市的建設,其實所有的樓房的建設、社區的建設,水的管道、水的來源,以及人的排泄的來源和它的去向。我就在想,這個系統是比較有趣的。其實也就是想這種對比關係,就是人如何盲目地走向同一個坑,這個坑是跟吸污有關的,就是跟排泄有關的一個不分彼此、不分現實和一種超現實的關係,就是感覺生活就是一個屎,是這樣的。
具象的東西,然後它要怎麼組合?是不可描述的一種抽象式的關係。我覺得作為很多畫畫的人估計都會有類似的體驗。你會發現自己的畫其實對着天光的時候(會不一樣),因為你的畫並不一定是非常厚的,可能不是很均勻的,它其實都出現了很多不一樣的厚和薄的痕跡,然後你就會發現這張畫完全被那個光給改變了。
這個《剔牙之歌》,它的三個部分,它跟心理有關的一部分,就對應那個羅夏克的心理圖像。第二個就是把「飆屎」改編為了一種怪獸的形象。第三張其實就是在一個花園裏面工作的這種吸污的那種情況,妖魔化了一下。叫《剔牙之歌》的話,其實就是跟歌謠有關係。其實整個三聯作品,你知道像那種中世紀的那種行吟詩,其實它裏邊包含了故事,有描述,有諷刺,也有它不可言喻的那種情感和它的見解。我相信這組繪畫其實給人的感覺是很強烈的,也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這個粉色的牆和那個作品,當然這個對比非常強烈。其實同時,它也相當於我從那個空間裏被切割出來了。其實我比較喜歡用這個粉色,就是它跟皮膚有關,它整個就是一個關於人的話題。繪畫它本身就具有這種,其實它塑造情景的能力,它本身就很強。像詩歌一樣的,它是圖像的詩歌。
繪畫其實它就是,你不能告訴別人你應該怎麼看,因為其實別人看到的,可能別人看到繪畫的更多方面,因為不然它跟藝術就沒有關係了,它就變成一個最簡單的說明,或者是一種宣傳。這不只是我作品表達的,觀眾也需要掙扎的去理解你這個作品,我能讀到甚麼,就是我能讀懂甚麼。我覺得這是一個掙扎的過程。
謝南星是勇於實驗的破格畫家,敢於質疑藝術學院教授的傳統繪畫手法,常在創作中運用調查心理學詰問事物的真實本質。
在「希克獎2023」展覽中,謝南星運用幽默與荒誕創作出這幅三聯畫,思索其在疫症期間與世隔絕,承受諸多社交限制的經歷。三聯畫名為《剔牙之歌》,將「剔牙」的動作指代人的分泌排泄。在其中一部分,一輛真空吸污車噴灑出排泄物;在另一部分,一個形體扭曲、表面覆以模糊文字的怪物,正穿梭於污水渠之間;第三部分的構圖,則啟發自荷蘭文藝復興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盲人引領盲人》,但謝南星描畫的,卻是燒鴨逐隻走入隱沒於花叢中一口井。這些抽象畫作既宣洩出謝南星於隔離期間的鬱悶情緒,亦表現了他對世人忽視環境問題的不滿。
製作人員
- 監製
M+
- 香港手語
香港展能藝術會
- 影片製作
流動影像工作室
- 製片
王偉健、伍韵怡
- 攝影指導
張旻匡
- 攝影
謝百閏、葉耀東、王偉健
- 剪接
劉子康、王偉健
- 調色
張旻匡
- M+製片
張嘉琳
- M+策展研究
譚雪凝、龍云、黃家彥
-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 特別鳴謝
謝南星、蘇浚
特別鳴謝香港展能藝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