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準備好,自然會領悟箇中意義」──永井一正的「LIFE」系列
永井一正於1987年開始創作的「LIFE」系列作品,當中的環保議題至今仍能引發共鳴。M+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趁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重溫這個系列
日本平面設計師永井一正於1987年開始創作「LIFE」系列作品,至今仍然繼續。這個系列包括數百幅海報,每幅均以動植物為主題。M+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重溫這個系列,對它一貫宣揚的環保訊息有一番新的領悟,並發現它在30年後的今天仍與我們息息相關。Yokoyama在以下分享她對這個系列的看法。
「LIFE」系列數十年來都重複着一個簡單的訊息,就是大自然與人類的共存。若你比較永井在1980年代末與今天創作的海報,會發現它們連貫得令人驚歎。他在1987年創作「LIFE」系列時,已宣稱這將是他窮一生之力創作的項目,此後從未停止推出新作。
永井一正現年91歲,其平面設計事業生涯之長,在日本數一數二。1950年代初,他與田中一光、龜倉雄策、粟津潔等設計師一同帶領並形塑日本戰後的平面設計界。他在1959年與一眾日本設計師、文案撰稿人和攝影師成立日本設計中心,並獲豐田汽車、朝日啤酒等八家大企業資助。這群專家相信文化與商業可以相輔相成,提升戰後日本的形象和改善其經濟,並希望提高廣告創作的藝術水平。
永井在其事業生涯頭30年投身廣告業,集中創作抽象及幾何圖像。後來正如他在訪問所言,千篇一律的手法令他興味索然,於是便開始探索還可以做些甚麼。
永井於 1987 年開始創作「LIFE」系列。他曾說,開展這個系列是因為他需要一股靈感、一絲喘息的空間,而我猜他也反映了自己所處的社會。平面設計創作可以源自內在,僅從一己出發,但平面設計師也措意於與外界接觸交流。他們捕捉變動不居的社會面貌,藉此與社會溝通。
那麼,1980年代末的東京社會是怎樣的?當時正值泡沫經濟的尾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功重建國家經濟,創造出「經濟奇蹟」,體現於1964年東京奧運會和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1980年代是大量消耗和浪費的時代,導致污染、濫伐森林、物種滅絕等嚴重環境問題。永井曾親歷戰爭導致的貧困,亦很清楚東京成為先進大城市前的面貌。雖然他從未直接評論這些議題,但我認為他在其平面設計事業與創作歷程中反映這些議題,實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海報是一種民主的媒介,可靠印刷大量生產,可捲起收藏,可張貼,或直接展示於街頭,因此永井選擇以海報來散播訊息。對他而言,每幅海報並非獨一無二的作品,而是可重製的圖像,包含着可一直引起共鳴的宏大訊息。「LIFE」系列中沒有清晰的宣傳語句,只有精彩的手繪動植物和寥寥數字。這些海報沒有委託客戶,沒有推廣任何產品,但卻在宣傳一個重要訊息──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很多時候,海報的目標是令每個看到的人產生相同感受,如果是廣告海報,則應該令每個人都渴望購買相同產品。可是,永井想藉「LIFE」系列達到相反的效果。他想令每個看到其海報的人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希望觸及我們複雜的情感層次,勾起隱藏其中的個人差異。
正因如此,永井在海報中以他獨有的方式描繪動物。例如,他從來不會以寫實方式繪畫獅子,他筆下的動物總是帶點抽象。他避免重現我們心目中對動物的固有印象,例如貓必定可愛、獅子總是強壯。他嘗試將動物抽離於我們慣見的模樣。在他看來,對大自然只要不固執於單一印象,它就能源源不絕為你帶來無窮靈感。即使簡單如鳥蛋,因着不同品種,亦能呈現不同顏色、紋理和形狀,這就是大自然無比引人入勝之處。
永井所繪的動物有些帶有幽暗的一面。這些生物並不可愛,甚至近乎妖異。牠們的形象來自陰翳的日本民間傳說,糅合日本設計偏好扁平形象和富含象徵意義的特質,亦令人聯想到以可怕元素反映世道險惡的《格林童話》。永井呈現了日本社會陰暗面。他曾經歷戰火,見證人類史上慘絕人寰的破壞。經濟民生等在戰後幾年的確好轉了,但只要你目睹戰亂,就會知道人生可以極不一樣。這是我從他這一代得到的重要訊息。
「LIFE」系列中的圖象全為手繪。永井實驗了不同技法,可說是將自己從以往所受的訓練中解放出來,從而以更生動傳神、趨於本能直覺的線條創作。舉例而言,他有時以不慣用的左手繪畫,亦經常透過銅板蝕刻技法──而非他習畫時所用的鋼筆──創造出紋理質感。他相信以人手繪畫是將大腦思想具體而無意識地轉化成紙上圖象的過程,箇中效果並非電腦所能比擬。
他使用的另一項工具,是出墨均勻的Rotring美術筆。這款製圖筆面世時,很多建築師視之為革命性的發明,因為用它可以畫出電腦繪圖般的線條。有別於其他筆,Rotring筆不可藉筆觸變化表現不同效果,反而近乎枯燥乏味。永井考驗自己的能力,試着用Rotring筆賦予筆下事物個性和生命力,像是重複描畫多次以畫出一條粗線。
「LIFE」系列的主旨是人類與自然的共存,簡單有力。永井沒有寫上「請勿亂丟垃圾」或「廢物回收要分類」等口號;可能是這個原因,其作品到今天仍感覺與我們如此緊切相關。一項設計通常反映某個時代,可見於其風格、形狀、用色乃至科技,但「LIFE」系列經過逾30年並未變改,這意味着甚麼?也許代表我們至今仍未能實踐早期作品所傳達的環保訊息。這系列作品在30年後仍未感覺過時,我們既應為之讚歎,同時亦應感到有點羞愧。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驅使我重溫和思考這個系列。我向來對永井正一較早期的幾何平面設計作品更感興趣,不過「LIFE」系列突然令我深感共鳴。我之前沒有留意到海報所要傳遞的,現在才真正領略並正視過去30多年藝術家一直致力宣揚的訊息。當你準備好,自然會領悟箇中意義。
內容由Ellen Oredsson轉述。為確保行文清晰,此對話經過編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Ikko Yokoyama是M+的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