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之二三事
「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是M+展亭的全新展覽,展期由6月22日至9月30日。策展人姚嘉善(視覺藝術首席策展人)及王蕾(設計及建築副策展人)為我們解答關於展覽一些重要問題。
今次展覽關於甚麼?
姚嘉善:廣泛而言,這是一個關於東南亞的展覽。更具體的說,這是從M+藏品的角度去探索東南亞的展覽。
展覽透過一連串個人觀點與個別時刻去觀看東南亞。這些元素集合起來,便呈現出一幅由不同故事和觀點描繪這個地區的多元景象。這並非對東南亞所作的研究,亦無將不同國家連繫起來的單一總體論述。反之,這個展覽是了解東南亞的過程的一部分。
王蕾:就如展覽首個部分的主題所言,今次展覽希望透過M+藏品,去理解和表達不同的「在地脈絡」。因此,展覽題目「南行覓跡」並非單純帶出今次展覽的概念,更指出了我們在建立藏品時,對東南亞地區的獨特性、以至探索區內外各種聯繫的深厚興趣。
姚:展覽題目亦能體現其開放式的取向;我們的用意不在於要全面論述東南亞,因此很多展品均未能在這次展覽中展出。展覽尾聲時將會有另一篇網誌文章,讓大家一睹這些作品。
我會在展覽看到甚麼?
姚:你將會看到一系列當代藝術裝置、繪畫、錄像及攝影作品,這些當代藝術作品出自東南亞或以外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之手。我們亦會展出與建築及設計有關的歷史檔案資料,以及建築模型、設計品和繪圖。
展覽中將出現過去六十年的作品,歷史最長可追溯至三十年代。種類繁多的展品跨越不同時代和地點,卻以不同主題貫穿。雖然所探討的面向眾多,但這也是展覽目標之一——我們希望廣泛而深入地呈現東南亞的文化生產。
王:你亦可看到一些東南亞以外的藝術家和建築師的作品,但他們均與東南亞息息相關,並對這個區域影響深遠。展出他們的作品是展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反映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同時展現東南亞是個自由流動的實體,容許扎根區內以及經常進出區域的人作多重交流,並在多個方向相互影響。
譬如說,你會看到Geoffrey Bawa和Paul Rudolph的作品,他們對區內建築發展貢獻良多;又一山人(黃炳培)和石家豪兩位香港藝術家之作,則反映東南亞與香港以至中國的連繫;此外還有一些珍貴的文獻,展示美國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與馬來西亞和泰國建築師的交流。
是次展覽與M+展亭以往的展覽有何不同?
王:這是我們首個跨領域的展覽,以視覺藝術與設計及建築的作品為基礎,組合成三個核心主題。
除此之外,與過往展覽相比,今次展出的M+檔案藏品數量亦堪稱歷來最多。這亦是一個分享M+如何收集建築檔案資料的好機會;探討亞洲戰後建築發展狀況及其與世界的關係,及揭露當中尚未廣為人知的微觀歷史,一直是M+的目標之一。
姚:這也是我們首個聚焦某個地域的展覽,而視覺藝術和設計及建築展品的比例也相對平均。我們以往從未採取這種跨領域方針,過去的展覽通常以某個領域或題材為主導。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以配合「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
姚嘉善是M+的視覺藝術首席策展人;王蕾是M+的設計及建築副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