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謄本
王拓:我這組作品當中的兩個關鍵詞是「餘震」和「此時此地」。「餘震」這個概念其實就是關於我們如何能看待我們此時此地所處的歷史。
一開始我就開始繪畫,但是隨着畫畫的過程當中,你慢慢發現,面對不同問題的時候,顯然你要拿起不一樣的武器。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覺得影像也許是個好的辦法。從繪畫到影像,它們中間有很多東西也是特別相通的。你如何有重點地去討論一個問題,在結論和你討論的方法之間,設置一定的屏障,這個屏障恰恰是一個人可以去理解的一個通道。所以我覺得這點它和繪畫很相通。
這個項目就叫《東北四部曲》,裏面一共有四個影像作品。它的起點是關於我的家鄉,關於東北。就是在東北好像有很多和薩滿有關的活動,所以薩滿這件事,其實給我更多的像是一種靈感。它並不是一種所謂的原教旨主義上的,關於宗教屬性的薩滿,它更像是一種被抽象出來的一種歷史觀。所以在我這兒,我把它變成了一種叫做「泛薩滿化」,它是試圖解決現在問題的一個機制。
當一個人面對自己所在的時空,當中的困惑和沒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它怎麼突然間可以把自己變成一個媒介,然後它自己的身體,可以有其他時空的靈魂進來,然後幫他用其他時空的視角和經驗,去解決他此時此刻所面對的這些問題。這次我把這四個作品全部放在一個空間當中。它像是一種層巒疊嶂的群山的感覺,你在山裏面的時候,你看不到山的全貌,這些片段的感受可能會組織成你對群山的想像。
其實整個《東北四部曲》,它的時間脈絡,起點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然後它時間的終點是2019年。第一部《煙火》發生在2018年中國的那個張扣扣復仇謀殺案,這個事件中的主人公,然後他在2019年的時候被判處死刑。張扣扣為母復仇這件事情,當然它是破壞了我們現有的法律系統,但是另一方面,有很多人覺得張扣扣可能是,恰恰是中國丟失的一種傳統;它可能是一種已經很久不再出現的英雄的人物類型。在創作後期的時候,由張扣扣這個人,其實可能又引發出更多的一些概念,包括在後面的《扭曲詞場》裏面出現了一個1919年死掉的北大的學生,叫郭欽光的這個角色。之前拍郭欽光的時候,其實當時也是想找一個類似這樣的場景:所以就是一個年輕學生,在荷塘邊找了一棵樹,然後就要上吊自盡。
男聲:(東北話)有個落魄書生,沉迷歷史,日漸消沉,理想幻滅,也發覺自己使不出一絲一毫的力量。
王拓:這一百年當中,這些歷史時刻也像是一個多重的錯亂的時空一樣,然後始終交織在一起。就像是在《通古斯》裏面有一句話,描述了一種,好像我對歷史當中不同時空之間的體驗。
男聲:(東北話)時間不再是線性的,而是大雨滂沱時,那池塘中泛起的無數漣漪。
王拓:《通古斯》這件作品裏面,兩個主人公就是兩個朝鮮籍的士兵,他們在參與中國的內戰,但是與此同時,朝鮮籍士兵他們的老家,又在發生濟州島事件。
拍最後一部《哭陣門》的時候,它像是一個平行的隱喻一樣。《哭陣門》這個作品里其實是把前面幾部作品當中一些埋下的伏筆,或者說沒法明確去指涉的一些修辭關係,去真正地揭開了他們之間的面紗。
我的作品當中,這些人他們都是在他們所在的那個歷史時空當中,面臨著他們當時所面臨的困境。這些困境被我引用,被我不斷地組織起來。因為我們看歷史的時候,我們也會有這種很悲觀的體驗,就是好像所有人做的努力,在當時都不會很快地、即刻地解決問題;但是我們仍然是在前人不斷努力的基礎之上,去試圖解決此時此刻面對的問題。我們可能會意識到,我們其實是處在歷史的一個餘震當中,而且我們此時此地所面臨的狀況,以及我們的行動,可能也會變成未來的一種餘震。
王拓的影像作品結合訪談、真人秀以及劇場的形式和技巧,營造扣人心弦的通俗劇意味。他以作品述說當代經驗,經常引用文學和藝術典故,呈現社會幽默滑稽、時而荒誕的一面,試圖從中審視生活、神話和文化歷史如何複雜地相互糾結並不斷演化,同時設法在創作中建構論述,探討當前的意識形態如何源自歷史語境,卻又一直順時而變。
在「希克獎2023」展覽展出的《東北四部曲》中,王拓鋪陳出四段時空下幾位主角相似的命運軌跡。開章《煙火》以2019年張扣扣為母殺人案為藍本,講述一名農民工蟄伏多年返鄉復仇的故事。第二章《扭曲詞場》重構1919年五四運動愛國學生郭欽光的經歷。第三章《通古斯》的敘事最為龐雜,以1948年第二次國共內戰長春圍城戰後獨居書齋的老書生臨終自白為主軸,並穿插郭欽光等進步學生的群像。終章《哭陣門》則透過第一章農民工的室友之口,回溯農民工復仇行動前的生活片段。
這四個章節糅合歷史事件和虛構敘述,讓人可從多重視角,審視總以不同方式重演的歷史。
製作人員
- 監製
M+
- 影片製作
流動影像工作室
- 製片
王偉健、伍韵怡
- 攝影指導
張旻匡
- 攝影
謝百閏、葉耀東
- 剪接
張旻匡、劉子康
- 調色
張旻匡
- 文本翻譯
陳思祥
- M+製片
張嘉琳
- M+策展研究
譚雪凝、龍云、黃家彥
-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 特別鳴謝
王拓、蘇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