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開箱夏碧泉檔案|香港手語
開箱夏碧泉檔案|香港手語
7:35
影片謄本

鄭秀慧:大家好,我是鄭秀慧,是M+香港視覺文化副策展人。

葉俊文:你好,我是葉俊文,是M+藏品檔案管理主任。

鄭秀慧: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夏碧泉檔案的部分資料。夏碧泉是香港的重要現代藝術家,他創作的時期大約在1960至1980年代。當時搜集資料不容易,亦未有一間正統的藝術學校,那麼當時的藝術家要學習怎樣創作的時候,可以怎樣做呢?就是自己搜集不同資料,然後拼合、剪剪貼貼,成為自己的學習資源。夏爺的檔案現在由三個不同機構去保管和處理,分別是我們M+、香港大學,以及亞洲藝術文獻庫。

葉俊文:這次的檔案收藏,涉及的夏碧泉檔案超過二百多箱,規模很大。我們(從檔案中)可觀察到夏碧泉先生的思維很清晰,從亞洲藝術文獻庫留下的紀錄,可以得知他會將不同的資料分類。我們將會承繼它原本的編排,以保存夏碧泉檔案的完整性。

鄭秀慧:在M+檔案藏品當中,我們收藏了夏碧泉檔案中三項頗重要的項目,其中一項就是視覺研究資料。在夏爺工作室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用這些「柯達盒」來存放不同的視覺研究資料。他將不同的資料剪存,放進盒內,根據不同主題放在一起,例如這一盒名為「香港篇」。盒內見到的當然包括一些香港的象徵,譬如帆船。當大家以為帆船只是香港的象徵,盒內還有亞洲不同地區的帆船,譬如日本,以及其他東南亞地區的帆船。夏爺常常強調他的工作室是一個思考工作室,他會坐在裏面去思考、去想像、去創作。他將不同而又相類似的東西放在同一個盒子,當你觀看當中物件時,除了會有不同的想像之外,亦能拼湊出當時香港與其他地方的關係是怎樣的。

葉俊文:當我們進行編目的時候,我們會原汁原味地保留夏碧泉先生所訂立的標題,將這些零碎的資料串聯在一起。當觀眾或使用者來到時,就能夠看到「香港篇」現存所有材料的連貫性。

鄭秀慧:有一些盒子是關於當時與香港視覺文化或亞洲視覺文化相關的資料。譬如這一盒名為「Expo 70」,是1970年大阪世博的相關資料,也有一些當時的本地剪報。當時是世界博覽首次有香港館的出現,亦是第一次向外推廣香港的形象。

鄭秀慧:另外一個就是手工書刊。夏爺會在現有的書上或使用不同的文件夾,來將不同主題的資料集結成一本書。這本名為《創作人物圖錄》,你會看到(書的)封面上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岳敏君的哈哈笑畫作。(他)用不同的人物拼貼方式,收集不同的材料,讓看的人有不同的想像。譬如這一頁就很有趣,你會看到他將已故的中國領導人和一位指揮家並置,可能有不同的寓意,譬如是代表他會指揮大局,是一位領導人。

葉俊文:由於這些檔案幾十年來都儲存在夏碧泉先生的工作室,位於土瓜灣的唐樓,一個溫度和濕度均不穩定的地方,物件上會出現一些塵埃,我們會用刷子來移除。另外,如果物件之間有分離或黏合的狀況,我們亦會做一些處理。

鄭秀慧:夏爺在1980年代初買了一部相機。之後由1980年代至2000年,他幾乎把所有關於香港的藝術展的開幕、相關活動,或是與藝術家的交流,都會用相片記錄下來。而這些攝影紀錄,俊文應該需要作特別處理。

葉俊文:沒錯。夏碧泉檔案以紙本為主,而這些相片我們稱為「contact sheet」,或「相辦」。當我們完成編目後,我們會將它們存放在較為低溫的地方,令它們可以更持久的長久保存。

鄭秀慧:持久保存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批資料其實是香港藝術史非常重要的研究資料。譬如我們看到的這張(相辦)是1982年楊秀卓的行為藝術,我相信這張是他在早年仍在探索甚麼是行為藝術之初(拍攝的)。1982年,中英談判剛開始,整個香港都處於一種很不安(的狀態),不知道之後會發生甚麼情況。他這種行為藝術就是想引發觀者思考:當時我們處於一個甚麼樣的狀態,往後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葉俊文:我們現在已經逐步為夏碧泉檔案編目,以及為它們作數碼化的工作。我們會在M+的研究中心,提供這些檔案藏品供公眾使用。

鄭秀慧:M+是一座視覺文化博物館。視覺文化除了關於不同方面的跨學科想像之外,亦是關乎物件、各種事物與當時的環境氣候與人的關係。這種儲存方式正好與此對應,這說明了作為一座視覺文化博物館,為何要收藏這位如此獨特的藝術家留下來的遺產。

夏碧泉(1925–2009)的藝術生涯絕不尋常,這位藝術家自學成才,主要以現成物創作具象雕塑,亦會使用獨特的凸版畫方式,呈現抽象和自然形態。夏碧泉熱衷於紀錄,收藏了一個龐大的檔案,記載了香港藝壇的事件,當中包括展覽短期印刷品、攝影及作品紀錄、視覺研究資料、期刊、參考書、個人紀錄和手工書刊等,橫跨1960至2000年代。

夏碧泉在其位於土瓜灣一座唐樓頂層的「思考工作室」,把收集所得的材料一絲不苛地保存、剪下、編排、重排並拼貼;那裏亦曾是其工藝品工廠的工場。夏碧泉2009年離世後,這些材料就成為了時間囊,讓人藉此罕有收藏一窺他獨樹一幟的藝術創作,以及香港的文化演變。

M+保管了一部分夏碧泉檔案,策展人鄭秀慧與藏品檔案管理主任葉俊文為大家開箱,當中物品包括手工書刊、相辦、研究資料和展覽短期印刷品,揭示夏碧泉創作與收藏的過程,亦呈現了二十世紀末香港的藝壇與社會狀況。

製作人員

監製

M+

香港手語

香港展能藝術會

影片製作

It moves It moves

導演

廖家樺

攝影

陳子立

燈光

陸敬熙

剪接

廖家樺

M+策展人

鄭秀慧

M+檔案藏品管理主任

葉俊文

M+ 製片

羅紫玲、陳慧卓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特別鳴謝

夏碧泉家人、亞洲藝術文獻庫、鄭亦晉、張凱欣、趙燕怡、譚倩婷、蘇浚、張嘉琳

特別鳴謝香港展能藝術會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