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M+開箱:石漢瑞的設計檔案
M+開箱:石漢瑞的設計檔案
6:57
影片謄本

(原文:英文)

彭綺雲:我是彭綺雲,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這位是王蕾。

王蕾:我是王蕾,設計及建築策展人。

彭綺雲:我們現在身處石漢瑞的工作室,準備整理拿去M+藏品庫的檔案。我們挑選了三個分別來自1960、1970和1980年代的項目,與大家分享石漢瑞的設計理念。我們首先應該介紹《The Asia Magazine》。

王蕾:好的。

彭綺雲:因為一切都是從它開始的。

王蕾:在當時以亞洲為題的英文雜誌中,它的發行量是最高的,。這些雜誌都是在東京印刷。其後,它的總部搬到香港,石漢瑞因此在1961年來到香港擔任設計總監。光看《The Asia Magazine》的標誌也知道這是出自石漢瑞之手,他那手寫體般的字體。

彭綺雲:這裏有些封面是1961年的,即是他來香港那年。

王蕾:我們實在太喜歡這個封面了,天啊,那比吳爾夫拍攝香港密集建築的時代還要早很多。它集中描繪極具本土特色的香港風貌和住宅,你可以看到鳥籠,和人們在露台晾衣服的情形。

彭綺雲:這可說是記錄了香港歷史的重要時刻。然後,你可看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手法,他巧妙地以雙語呈現主題。

王蕾:我們來翻翻這本雜誌,看有甚麼精彩故事。這是已經絕跡的香煙廣告、曼谷夜生活、還有香港的公共屋。

彭綺雲:它用莊重的方式去展示平民大眾的生活。我覺得《The Asia Magazine》最令人佩服的一點,就是它打破了所有那些關於亞洲的刻板印象。

王蕾:石漢瑞設計的滙豐年報令我們深深着迷。如果你了解年報,就會知道它是很枯燥的文件。裏面全是給投資者看的統計數據,讓他們投資於銀行,以提高他們的信心等等。但石漢瑞顛覆了年報必然枯燥的印象。這是1975年的匯豐年報。如果你像打開文件夾般打開它,你會看到──基本上就像牆上的壁畫,然後你會想「這是真的壁畫,還是用影像編輯軟件做出來的?」,那其實是實地創作的委約作品。把它打開後,裏面還有一幅更長的跨頁。所以,你可看到他可真的費盡心血,是充滿巧思和高成本的製作。再來,他對手寫體感覺很敏銳。這是1972年的年報,設計非常簡單,像是有人在黑板上繪畫。但打開後會看到很多小冊子,甚至用到泰米爾文手寫體、中文手寫體和阿拉伯文手寫體。而他用心設計年報的故事就記錄於滙豐銀行的雜誌之中。

彭綺雲:這是較後期1981年的年報,當時滙豐正準備興建新大樓,因此年報以建築為主題。他們舉辦了一場比賽,邀請一千名兒童提交畫作和模型。石漢瑞就把一些作品則收錄在其中。

王蕾:我們能看出石漢瑞的興趣,我從雜誌的內容能看出他對字體的關注,從標誌到各個方面都有。

彭綺雲:今天我們最後介紹的項目非常特別,是一個名為I Club的會所。

王蕾:這裏所說的並非跳舞會所,而是提倡某種生活態度或培養品味的那種,所以全部細節──整個會所是如何設計,那裏展示的藝術品……主要是這位叫蕭永豐的發展商的收藏品,他是結構工程師,但他完全讓石漢瑞 自由發揮,為會所打造品牌形象。所以這份宣傳品,如綺雲所說,真的就是各種各樣的「I」,當然「I」的慨念會令我們覺得,「噢!這就像iPhone」,這與iPhone文化如出一轍。但早在40年前,他已經構思出「I」這個概念,就如代表個人主義,而「I」又有不同形態,那就是要展示它流動不息、富生命力、不斷變化的特質。

你要選出你最喜歡的幾樣嗎?

彭綺雲:我很喜歡這封邀請函。這個項目是1982年的,而這是開幕典禮的邀請函,打開之後會映照出「I」這個字。當這個會所開幕後,正如蕭永豐在信中向會員提到,此會所的定位是「為香港帶來世界各地最精彩出色的藝術與娛樂」。

王蕾:這本是會所開幕典禮的書冊。你能看出倒置的「I」,甚至其背後的概念,它可以是羅馬柱,又可以是襯線體和無襯線體的合體。但I Club的核心是藝術收藏。這在於石漢瑞如何將這種藝術方向延展,他與攝影師合作,以雜誌跨頁的方式展示這些藝術品 。我覺得這不僅僅是高級、上流的事物,而是展現出國際視野──不論是任用石漢瑞,甚至是延聘Joe D'urso這種室內設計大師,甚至只集中收藏某些藝術品和設計品。

由此正可見M+的收藏重點,我們除了積極蒐羅建築檔案,也收藏平面設計檔案。我們欣賞作品時,它不僅展露出設計的素材或視野,還有這個設計背後的許多故事,而這些都關乎客戶、關乎香港的社會氛圍和狀況。我們每次看着檔案藏品都心想,「天啊,當中實在還有許多底蘊須要去了解」。因此,這些藏品將會向公眾開放,讓大家發掘和探索更多故事。

我覺得這不僅僅是高級、上流的事物,而是展現出國際視野。

王蕾

平面設計師石漢瑞曾與不少的香港大機構合作,塑造它們的品牌形象。我們正準備將石漢瑞的檔案資料帶到M+的藏品儲存庫,你也來一起參觀他的工作室吧!

在這影片中,M+策展人彭綺雲及王蕾介紹石漢瑞在1960、1970及1980年代的三個項目,分別為開創先河的《The Asia Magazine》、別具創意的滙豐年報及雜誌,以及私人會所The I Club的品牌形象。

製作人員

監製

M+

攝影

陳子立

燈光

池雲龍

剪接

廖家樺

M+ 影像製作

蘇浚、丘雪君

M+ 策展人

王蕾、彭綺雲

M+ 影片謄本及隱藏字幕

林立偉、Ellen Oredsson、梁仲汶

特別鳴謝

石漢瑞、石漢瑞設計公司、 LincolnPotter.com

此影片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