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謄本
楊沛鏗:這一組作品講述的是「review」(檢討)和「move on」(前進)。你怎樣處理這個感情,而這種東西也是一個檢討和前進的狀態。這兩個詞對我來說,可能是做作品或做人都要處理的問題。
我小時候,由我養魚開始,就學到如果你不明白(養殖)系統的話,那些魚就會死。魚的所有相關事情你不會完全清楚,但是你知道一旦做錯一件事情,整缸魚就可能會死光。
你去明白體系,不是說你要去控制一個體系,而是你怎樣才可以在這個系統裏生存。我很多作品都是講述關於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我沒有足夠能力去和一個真人溝通。有些人會問,在作品中到底植物和你的關係是甚麼?我通常會說,它們其實是表演者。因為它們是一個參與者,你正在運用它們來講述你想說的東西。
如果只有一棵發財樹,就這樣綁着,放在地上。你不會意識到當中每一棵樹,其實都在互相擠壓。因為它處於一個靜止的狀態,所以你不會想像到它們的張力。但如果加了這些繩子,其實你是將它們互相綁着的方法延伸出去,就變成了一個植物以外的張力。所以你看着它的時候,會覺得它很辛苦在這裏吊着。但其實你看着那棵樹,它本身也在擠壓自己。用疫症大流行來說,就是一個不可控制的東西。你被吊着時,無論你怎樣移動,即使你有一個快要跌倒的狀態,但又沒有真的跌下去,即是這棵樹是處於未前進的階段。
很多藝術家已經做了很多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作品,但是對我來說,可能因為經歷過「沙士」時期,我覺得這段經歷是很特別的。這會令我們對新冠肺炎的反應沒那麼激烈,反而會思考處理問題的方式,或者會有更多的是從內在去篩選(主題)或思考。
我做的這個展覽是關於我們在香港隔離時的經驗,當時所面對的一些不確定性引申到一個更遠大的議題。對香港以外的觀眾來說。他們可能會看到屬於他們的地方的轉變,其實全世界都在面對同一個問題。《紅光明》這件作品,有一個廣告牌在不停地播放廣告,真的照亮了整個維港,當中探討一種重複性。當我們每一次回看同一塊廣告牌的時候,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開始覺得這個(廣告)已經深入腦海,你不會再覺得有甚麼奇怪的感覺。
這個展覽是有兩條(觀賞)路徑的,一個是不用排隊的路徑,另一個是要排隊的。要排隊的那個,會帶你走進一個房間。房間中有兩件作品,就是《酒店房裏的擁抱先生》和《倉鼠籠裏的牆(問月酒店)》。正等於你要排隊進入隔離的一個經歷,但你選擇不去擁有這個經歷的時候,就是直行直過,就好像你沒有在這幾年離開香港一樣。
《晚菇群(M+)》這件作品,其實是一個最好的在前進之前的反省。我舉的例子就是自己一個,但又不是孤獨,因為你只不過是獨處。你怎樣去處理獨處的狀態,而這種適應其實是很基本地以轉接器比喻怎樣去適應那個空間。
現在我最需要的或我覺得在我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們看了我的作品之後會怎樣看待自己所面對的事情,或處理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在重複經歷這些事情,但是看看你可以作多少檢討。你可以前進多少,而可能你一生也不會前進。
楊沛鏗經常以作品挖掘人與人關係的內在邏輯。他對植物生態和園藝興趣濃厚,常借美學之名,在其混合媒體作品中精心佈置物件、照片、動物和植物,表述對人造自然的看法。透過這些細膩並諷刺的佈置,他從中行使對植物、動物以至觀眾等活物的操控權。楊沛鏗經常在作品中把感性和知性的場景,投射到各種生物替代品上,把自身的社交經驗轉化為複雜的寓言故事,藉此探索失敗和缺陷。透過改造生態系統中的既定法則,他打破我們對事物的固有認知,並為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建構令人感觸深思的隱喻。
楊沛鏗以全球疫症大流行期間的外遊經歷為靈感,創作出作品《隊》,並連同另外四件作品,重現焦慮疏離的隔離體驗。他在「希克獎2023」展覽中的作品體現了他一貫的創作實踐,他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捕捉人身處變化不斷的環境之下,微妙的情感狀態。
製作人員
- 監製
M+
- 香港手語
香港展能藝術會
- 影片製作
流動影像工作室
- 製片
王偉健、伍韵怡
- 攝影指導
張旻匡
- 攝影
劉子康、謝百閏、葉耀東
- 剪接
劉子康、王偉健
- 調色
張旻匡
- 文本翻譯
梁煥茵
- M+製片
張嘉琳
- M+策展研究
譚雪凝、龍云、黃家彥
-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 特別鳴謝
楊沛鏗、蘇浚
特別鳴謝香港展能藝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