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4年8月9日 / 彭綺雲

走進他人的生活風景:陳麗雲和吳爾夫的藝術與友情

照片中可見兩個人的影子投在地上,二人站得很靠近。

陳麗雲和吳爾夫在柴灣行人道上的影子,攝於2017年二人傍晚搬運《身體軀殼》時,攝影:陳麗雲

策展人彭綺雲剖析陳麗雲和已故的吳爾夫如何透過其獨特的創作,與他人產生共鳴。

陳麗雲的《編織對話》由一個邀請開始。2013年,陳麗雲邀請人們帶來一本別具意義的書籍,並附上原因。她自己把書看完,感受參加者對書籍的愛之後,會將書頁裁成紙條,以此為媒材創作如布料一般的巨型裝置作品,並在位於鰂魚涌的藝術空間ArtisTree內展出。這件作品有些部分是由捐贈書籍之人參與編織,將他們眼中的重要物件轉化成共同創作的物料。

《編織對話》最近於M+焦點空間展出,亦是作品完成後首次於香港展出。這提出了一個對實踐參與式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一件以過程為根本的作品,如何才能讓人持續看到那些使它成形的無形元素?陳麗雲作品中的無形元素,就是與人(大多是陌生人)一同編織和對話的這個行為。這種有不同生命共聚一堂的社群藝術創作體驗,如何才能在完成後繼續呈現出來,成為作品的關鍵特質?

一個身穿黑衣的人坐在一個空間寬敞的展廳地上,四周都有混凝土牆壁。那人上方懸掛了一件大型裝置作品,以裁碎成紙條的書頁編織而成,恍如一塊懸浮在空中的布料。

陳麗雲於M+焦點空間與作品《編織對話》(2024)合照,攝影:林煒然,M+,香港

展覽中的作品一般都處於已成定局且恆定不變的狀態,並放置在特定的展廳,按計劃於展期展出。其安裝及展示方式都會被拍攝下來仔細記錄,成為日後再次展出時的參考。然而,陳麗雲的作品則是由數百個協作者共度的無數時光組成,他們坐下聊天,一同編織,時間或長或短,成品幾乎可說是其創作的副產品。透過一起對話和編織由某人的愛書、地圖或字典製成的「毛線」,藝術家用最簡單的方法把人與人聯繫起來。其作品因而帶出種種令我們休戚與共的東西:關於愛、悲傷、喜樂、失望、幸福、恐懼和慾望的共同情感,而不是那些把我們區分開來的事物:語言、文化、宗教、性別、地域、歷史和政治。

一雙手正在編織,把淺藍、淺綠和白色的碎紙條織在一起。

一名七歲男孩以由地圖裁成的紙條,參與編織陳麗雲的全新項目《A Home for All》,攝影:彭綺雲

陳麗雲作品中的媒材通常跟參與創作的人甚有關連,也和她所到訪之地密切相關。從舊書中,她得悉讀者的內心世界;在地圖上,她看到別人的家園,他們踏足的地方,以及他們對冒險的渴望。她最近期的作品系列《情書》更為個人,她把多年來收到的情書化成小型雕塑,藉此紀念過去承載其中的情感,以親密的作品懷緬並守護與寄件人之間神聖的聯繫。

信件整齊地堆疊在木書桌上,畫面左上方有一小堆被裁碎的紙條。

在1990至1993年間收到的情書,圖片由弗勞爾斯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黑白照片中可見一雙手拿着一堆整齊的碎紙條,紙條上有手寫的英文字。

《情書 #17(2023)》(2023)中的碎紙條,圖片由弗勞爾斯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長方形藝術作品以裁碎的紙條編織而成,物料看似布料,並以白框裝裱。大部分碎紙條都是白色的,近頂端有幾列天藍色的紙條,底部則散佈着斷斷續續的鮮紅色。

陳麗雲,《情書 #15(1998 & 2010)》,2023年,編織剪碎的舊情書,圖片由弗勞爾斯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近鏡拍攝以碎紙條製作的織物,大部分紙條都是白色的,並以藍色和黑色墨水寫有中文字,少量紙條是鮮紅、淺藍和藍綠色的。

陳麗雲,《情書 #15(1998 & 2010)》(局部),2023年,編織剪碎的舊情書,圖片由弗勞爾斯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信件整齊地堆疊在木書桌上,畫面左上方有一小堆被裁碎的紙條。

在1990至1993年間收到的情書,圖片由弗勞爾斯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黑白照片中可見一雙手拿着一堆整齊的碎紙條,紙條上有手寫的英文字。

《情書 #17(2023)》(2023)中的碎紙條,圖片由弗勞爾斯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長方形藝術作品以裁碎的紙條編織而成,物料看似布料,並以白框裝裱。大部分碎紙條都是白色的,近頂端有幾列天藍色的紙條,底部則散佈着斷斷續續的鮮紅色。

陳麗雲,《情書 #15(1998 & 2010)》,2023年,編織剪碎的舊情書,圖片由弗勞爾斯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近鏡拍攝以碎紙條製作的織物,大部分紙條都是白色的,並以藍色和黑色墨水寫有中文字,少量紙條是鮮紅、淺藍和藍綠色的。

陳麗雲,《情書 #15(1998 & 2010)》(局部),2023年,編織剪碎的舊情書,圖片由弗勞爾斯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陳麗雲樂於遊走世界、親切待人的態度,與她的好友如出一轍,說的就是生於德國的藝術家吳爾夫。吳爾夫在香港生活了幾十年,二人更在柴灣做了十年鄰居。對於彼此初遇的情形,陳麗雲已忘記了,不過在成為朋友後,吳爾夫收藏了她一件《身體軀殼》編織作品。

一個男人站在升降機內,以一片掛飾掩蓋口鼻,該掛飾從身旁編織而成的雕塑頭頂懸垂下來。雕塑彷彿包覆着一個稍稍站高在板車上的人。這個雕塑以各種深淺不一的灰色碎紙條製成,當中夾雜鮮明的黃色和粉紅色。

吳爾夫與陳麗雲的《身體軀殼》合照,2017年攝於前往其柴灣工作室的升降機內,攝影:陳麗雲

吳爾夫最為人熟悉的,就是他那些令人彷彿身臨其境的香港都市抽象攝影作品。就像康迪達.赫弗、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等德國杜塞爾多夫學派藝術家的作品,其《建築密度》系列的大片幅作品提醒我們:美一直潛藏在四周,意想不到,卻又俯拾即是。

照片拍攝一幢彩色住宅大樓的正面,可見一排一排的窗戶,以及由一列一列藍、黃、綠、米和白色方塊交錯組成的大廈外牆。

吳爾夫,《建築密度 #8b》,2005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吳爾夫在從事藝術創作之前是一名攝影記者,而他在轉投藝壇時,他刻意地想藉照片抒發己見,而不是傳遞他人的思想。在《正牌反斗奇兵》(2004–2018)系列中,他走訪了五個位於廣東省玩具廠去了解工人的生活,繼而發展成這個審視全球塑膠玩具貿易的大型項目。他又曾在2006年石硤尾某公共屋邨拆卸前深入探究其居民狀況,創作了意指那些一式一樣的百呎居所《100 x 100》系列。吳爾夫以敏銳的感受、尊重和謙卑的態度,捕捉了隱藏在居所之中的日常生活。

照片拍攝兩名坐在住宅內的成年人,二人直視鏡頭,雙手放在大腿上,四周放滿東西,包括家庭電器,以及地上和牆架上一袋一袋的雜物。

吳爾夫,《100 x 100》,2006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藝術家要發掘自己的創作語言,實在是鍊金術一般的過程。陳麗雲原於新加坡和倫敦修讀時裝設計,其後返港打理家族生意,處理會計事務,碎銷機密文件是她的日常工作。她晚上到香港藝術學院修讀繪畫課程時,與後來成為著名藝術家的譚偉平、余偉聯為同學。當時導師鄧凝姿鼓勵學生各適其適,以喜愛的方式分析自己。陳麗雲以書本和雜誌為自己量身高,它們就此成為她的創作物料,後來在裁碎後轉化為其編織作品的主要媒材。

一個身穿短袖上衣和牛仔褲的人站在門前,身旁放了一大堆疊得高高的書本和雜誌。那人把一本書高舉至頭頂,為自己量身高。

陳麗雲在香港藝術學院就學時,以書本和雜誌為自己量身高,攝影:陳麗雲

對吳爾夫來說,攝影一直是他的創作媒介,而作為熱衷於收藏的人,他也視攝影為一種收藏形式。他到中國各地旅行時,沿途碰上不少日常創意及民間智慧,並為此深深着迷。其《椅子》系列就收錄了人們使用最平凡常見的物件──椅子的模樣。他稱呼這些機智地即興組合在一起的椅子為「雜種椅」,更認為是難以抗拒的收藏品。吳爾夫的「雜種椅」在今天特別具有意義,讓我們意識到世界資源愈見稀缺。面對破損之物,我們不必把它隨意丟到一旁,以次一等的新品替換,而是可透過翻修改造,使它們成為獨特的不完美設計。

照片拍攝街頭一名瘦削袒胸、褲管捲起的年輕男子,他靠着木椅椅背坐着,右腳翹起架在左腳膝蓋上,左腳則放在塑膠啤酒箱上。

吳爾夫,《椅子》,2002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照片拍攝一張臨時湊合的小椅子,由塑膠帶和布條綁着一個以塑膠袋包覆的啡黃布軟墊、一個鐵盒,以及一個淡黃灰色的飲水機製成。

佚名(香港),吳爾夫為《Bastard Chair》攝影系列蒐集的椅子,1990至2000年代,M+,香港,吳爾夫捐贈,2017年,© 吳爾夫

照片拍攝一張臨時湊合的小椅子,以四條原為黑色橡膠輪胎的長帶子綁在X形木架上。

佚名(中國大陸與香港),吳爾夫為《Bastard Chair》攝影系列蒐集的椅子,1990至2000年代,M+,香港,吳爾夫捐贈,2017年,© 吳爾夫

照片拍攝街頭一名瘦削袒胸、褲管捲起的年輕男子,他靠着木椅椅背坐着,右腳翹起架在左腳膝蓋上,左腳則放在塑膠啤酒箱上。

吳爾夫,《椅子》,2002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照片拍攝一張臨時湊合的小椅子,由塑膠帶和布條綁着一個以塑膠袋包覆的啡黃布軟墊、一個鐵盒,以及一個淡黃灰色的飲水機製成。

佚名(香港),吳爾夫為《Bastard Chair》攝影系列蒐集的椅子,1990至2000年代,M+,香港,吳爾夫捐贈,2017年,© 吳爾夫

照片拍攝一張臨時湊合的小椅子,以四條原為黑色橡膠輪胎的長帶子綁在X形木架上。

佚名(中國大陸與香港),吳爾夫為《Bastard Chair》攝影系列蒐集的椅子,1990至2000年代,M+,香港,吳爾夫捐贈,2017年,© 吳爾夫

照片拍攝街頭一名瘦削袒胸、褲管捲起的年輕男子,他靠着木椅椅背坐着,右腳翹起架在左腳膝蓋上,左腳則放在塑膠啤酒箱上。

吳爾夫,《椅子》,2002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照片拍攝一張臨時湊合的小椅子,由塑膠帶和布條綁着一個以塑膠袋包覆的啡黃布軟墊、一個鐵盒,以及一個淡黃灰色的飲水機製成。

佚名(香港),吳爾夫為《Bastard Chair》攝影系列蒐集的椅子,1990至2000年代,M+,香港,吳爾夫捐贈,2017年,© 吳爾夫

照片拍攝一張臨時湊合的小椅子,以四條原為黑色橡膠輪胎的長帶子綁在X形木架上。

佚名(中國大陸與香港),吳爾夫為《Bastard Chair》攝影系列蒐集的椅子,1990至2000年代,M+,香港,吳爾夫捐贈,2017年,© 吳爾夫

照片拍攝街頭一名瘦削袒胸、褲管捲起的年輕男子,他靠着木椅椅背坐着,右腳翹起架在左腳膝蓋上,左腳則放在塑膠啤酒箱上。

吳爾夫,《椅子》,2002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照片拍攝一張臨時湊合的小椅子,由塑膠帶和布條綁着一個以塑膠袋包覆的啡黃布軟墊、一個鐵盒,以及一個淡黃灰色的飲水機製成。

佚名(香港),吳爾夫為《Bastard Chair》攝影系列蒐集的椅子,1990至2000年代,M+,香港,吳爾夫捐贈,2017年,© 吳爾夫

照片拍攝一張臨時湊合的小椅子,以四條原為黑色橡膠輪胎的長帶子綁在X形木架上。

佚名(中國大陸與香港),吳爾夫為《Bastard Chair》攝影系列蒐集的椅子,1990至2000年代,M+,香港,吳爾夫捐贈,2017年,© 吳爾夫

在陳麗雲和吳爾夫的世界中,他人與日常生活同樣舉足輕重。二人各自以獨特的方式找到自身的創作語言,並以此聯繫及傳達他人的生活。

吳爾夫在2019年猝然離世,享年64歲。陳麗雲則已遷離柴灣,並自2020年起移居葡萄牙。而在她芸芸珍貴的物品中,有一張吳爾夫的「雜種椅」,那是她在2017年獲贈的生日禮物。

一張綠色並備有腳輪的圓形凳子,放在紋理清晰的灰色行李箱上。

吳爾夫送贈陳麗雲的「雜種椅」,放在陳麗雲里斯本的家中,攝影:陳麗雲

一個身穿黑衣的女子笑着坐在工作室裏的椅子上,四周放着真人大小、恍如人像的編織雕塑。

陳麗雲在工作室裏試坐其椅子生日禮物,攝於2017年,攝影:吳爾夫

木質表面上有一隻碟子,碟子上有一張笑臉,以兩個杯子蛋糕及釘子為眼、蜜瓜片為眼睛和耳朵,以及一張扭曲的紙巾或撕開的膠袋為嘴巴。

2017年,吳爾夫為陳麗雲生日而製作的「生日蛋糕」,攝影:陳麗雲

一張綠色並備有腳輪的圓形凳子,放在紋理清晰的灰色行李箱上。

吳爾夫送贈陳麗雲的「雜種椅」,放在陳麗雲里斯本的家中,攝影:陳麗雲

一個身穿黑衣的女子笑着坐在工作室裏的椅子上,四周放着真人大小、恍如人像的編織雕塑。

陳麗雲在工作室裏試坐其椅子生日禮物,攝於2017年,攝影:吳爾夫

木質表面上有一隻碟子,碟子上有一張笑臉,以兩個杯子蛋糕及釘子為眼、蜜瓜片為眼睛和耳朵,以及一張扭曲的紙巾或撕開的膠袋為嘴巴。

2017年,吳爾夫為陳麗雲生日而製作的「生日蛋糕」,攝影:陳麗雲

一張綠色並備有腳輪的圓形凳子,放在紋理清晰的灰色行李箱上。

吳爾夫送贈陳麗雲的「雜種椅」,放在陳麗雲里斯本的家中,攝影:陳麗雲

一個身穿黑衣的女子笑着坐在工作室裏的椅子上,四周放着真人大小、恍如人像的編織雕塑。

陳麗雲在工作室裏試坐其椅子生日禮物,攝於2017年,攝影:吳爾夫

木質表面上有一隻碟子,碟子上有一張笑臉,以兩個杯子蛋糕及釘子為眼、蜜瓜片為眼睛和耳朵,以及一張扭曲的紙巾或撕開的膠袋為嘴巴。

2017年,吳爾夫為陳麗雲生日而製作的「生日蛋糕」,攝影:陳麗雲

一張綠色並備有腳輪的圓形凳子,放在紋理清晰的灰色行李箱上。

吳爾夫送贈陳麗雲的「雜種椅」,放在陳麗雲里斯本的家中,攝影:陳麗雲

一個身穿黑衣的女子笑着坐在工作室裏的椅子上,四周放着真人大小、恍如人像的編織雕塑。

陳麗雲在工作室裏試坐其椅子生日禮物,攝於2017年,攝影:吳爾夫

木質表面上有一隻碟子,碟子上有一張笑臉,以兩個杯子蛋糕及釘子為眼、蜜瓜片為眼睛和耳朵,以及一張扭曲的紙巾或撕開的膠袋為嘴巴。

2017年,吳爾夫為陳麗雲生日而製作的「生日蛋糕」,攝影:陳麗雲

「陳麗雲:編織對話」現於M+焦點空間展出,展期至8月18日。歡迎於8月10、12、17及18日下午2時至4時即場參與工作坊,與藝術家一同編織對話,參與創作其全新藝術項目《A Home for All》。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