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妍的「人物處境畫」描述了不同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脆弱時刻。她的作品風格獨特,有別於上一輩藝術家繪畫的宏大敘事,她的畫中通常只有一兩個人物,神情漠然地坐在香港各種城市環境。
黎清妍的畫作《跌打醫館》沒有在畫面上透露太多故事內容,光看畫面甚至大概聯想不到這是一間跌打醫館。身穿鮮紅上衣、棗紅褲子的男人,雙腿屈曲,雙臂環抱大腿,蜷曲在像是覆蓋了黑布的沙發上,背靠鋪上灰色磁磚像是床的事物。身旁深灰色平塗的背景,像是開了一扇窗的牆壁,窗外漆黑黝暗。畫中主角面目模糊,身體不合比例,同樣不會令人聯想到任何特定人物,連他究竟是病人還是醫師都不清楚。這既非風景,也非肖像,而是黎清妍口中的「人物處境畫」(也稱「處境人像」)。
風景畫繪畫的是物理環境,肖像則以人為主體。但畫中的人或物均可能完全與觀者沒有關連,難以讓他們產生共鳴。黎清妍的「人物處境畫」則不一樣,它把人放入日常生活的某種處境或場景中,描繪人如何調整身體姿態來配合身處的環境,並着重展現人物的精神狀態,令觀者產生「換着是我,我也會這樣吧」的感覺。
獨特的繪畫風格,來自畫家對日常環境的細緻觀察,以及她對於人與城市關係的思考。這種對內在世界的勾畫,對於人與城市私密感情的描繪,不同於上一輩藝術家所關注的宏大敘事。黎清妍的畫中通常只有一兩個人物,神情漠然,構圖簡潔,像《跌打醫館》的畫面就簡單水平分割成三部分:近處白色的地面,中間紅色的人物,還有遠處灰黑的窗外,寧靜單純,沒有一絲喧囂,卻帶着揮之不去的寂寥,有種澎湃襲來的孤獨感,將現實社會中城市人的內心展露無遺。
黎清妍的作品中常常出現身處公共空間中的人的肢體。在偌大的空間中,這些人物總是頭小身長,有一雙大腳丫,帶點扭曲變形,不合乎現實比例。她尤其愛畫在香港各種城市環境中獨自坐在椅子上的人:坐在投注站、坐在公園、坐在巴士、坐在戲院、坐在地鐵車廂、坐在診所、坐在博物館、坐在香港到處可見的低矮瓷磚牆……似乎獨自一人坐着這回事,是某種共通的普世經驗。
本文於2023年5月10日首刊於《明報》,現經編改及翻譯發佈於此。原作者:林立偉 ;編改:網絡編輯梁仲汶。
頁頂圖片:黎清妍,《跌打醫館》(局部),2012年,塑膠彩布本,M+,香港,© Firenze 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