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戲院將於明年啟用,我們希望藉此機會,重溫並肯定戲院獨特的觀影體驗
一般人現在都不到戲院看電影。由於疫情持續,很多人都覺得待在家中比較安全。對某些地方的人來說,留在家中看電影更可能是唯一選擇。不少2020年推出的電影都繞過院線,直接在互聯網串流平台放映。
但這情況不會一直持續下去。M+戲院將與已竣工的博物館大樓於明年一同啟用,我們希望藉此機會,重溫並肯定獨特的戲院觀影體驗。當大家愈來愈習慣在手提電腦甚至手機觀看電影時,也請勿忽略在戲院觀影的價值。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歡迎你再次在大銀幕上,原汁原味地欣賞一系列精彩電影和流動影像作品。
M+香港電影及媒體策展人李焯桃在下文列出十個要在大銀幕看電影的理由。
1. 小屏幕可能會錯過細節
這一點在開闊的場景中尤其明顯,如《沙漠梟雄》(1962)和《開路先鋒》(1981)的沙漠景觀。
在《沙漠梟雄》中,一名騎士在荒漠的地平線上慢慢登場,他在大銀幕上起初只是一個黑點,在小屏幕上就可能完全看不見了。同樣地,我們在《開路先鋒》中也能看見電單車在廣闊天空下自公路遠處駛來,其後又在通往荒野的公路上消失的場面。片中多輛戰車在赤色沙漠中追逐的一幕以長距離鳥瞰鏡頭拍攝,在小屏幕跟上戰車移動的路線也比較困難。
2. 同一畫面內有多件事情同時發生
3. 大銀幕讓觀眾可盡情欣賞宏偉的壯觀場面
4. 大銀幕創造恍如身歷其境的體驗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以太空穿梭為題材的科幻片,當中廣袤無垠的宇宙令觀者有如置身其中。例子有《2001太空漫遊》(1968)、《引力邊緣》(2013)和《星際啟示錄》(2014)。
《2001太空漫遊》原本已打算以「新藝拉瑪」形式放映。在1962年後,新藝拉瑪是指將70毫米菲林投影到大弧度的巨型銀幕上。導演史丹利・寇比力克與團隊在拍攝過程中不忘這一點,藉弧形銀幕凸顯前、後景的對比。
5. 大小對比在「大怪獸片」中不可或缺
6. 大銀幕令特寫更具震懾力
有誰能忘記初次在銀幕上看到明星面部特寫的震撼?當一張面孔或一件物件被放大一千倍時,不難理解為何電影常被說是「比生命還大」。
歷來最著名的「特寫電影」非《聖女貞德》(1928)莫屬。片中畫面一直聚焦於貞德及法官的面部特寫,放大了她的內心掙扎與痛苦欲絕,強調了審判場所的疏離。同樣,尊・卡薩維蒂的《面貌》(1968)片如其名,結合長鏡頭和演員面部特寫,逼使觀眾直面人物難堪之極的情感掙扎。
7. 當恐懼來襲,大銀幕會加強幽閉恐懼感
大銀幕令困於電影世界之感更為強烈,這在看恐怖片時尤其明顯,例如《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中幾位主角被殺人狂家庭困在舊農舍的高潮一幕,就受惠於這種效果。
而《觸目驚心》(1960)經典的謀殺戲,則以一段著名的快速蒙太奇結合面部、身體部位和兇刀的特寫,令觀眾深陷封閉的淋浴間之中不能自拔。
8. 畫面中經常有太多昏暗場口,動作在小屏幕難以看清
現在的電影主要使用數碼攝影機而非菲林拍攝,夜間畫面的畫質因而改善,能於幾近全黑的環境中拍攝。不過早在數碼革命出現、菲林尚未退場之前,環境陰暗的場口已經常出現於現代藝術電影大師侯孝賢、楊德昌和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等人的作品中。
例如在侯孝賢作品《悲情城市》(1989)中長兄中槍的一幕,畫面就被黑暗籠罩。同樣地,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中有不少重要場景都在晚上以遠距離拍攝。這兩部電影都以35毫米菲林攝製。而《童心一二三》(2001)則是數碼錄像,由於拍攝期間突然停電,導演阿巴斯和劇組得在午夜摸黑返回酒店房間,所以整場戲都在黑暗中拍攝。
9. 有些電影因為實在太長,很難在家中專注觀賞
10. 規模宏大的電影畫面是為大銀幕而設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創作早年亦有這種眼光。他在第二部長片《安德烈・盧布耶夫》(1966)運用長鏡頭和恢宏的場面調度,使壯觀場面成為對壓迫與自由的深刻反思。
同場加映!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