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短片的靈感源自呂永佳博士的詩作〈電話亭內的蝸牛〉(2006)。詩歌結合了對於視覺和詩歌的體悟,內容由一開始的承諾,漸漸變成探索詩歌與愛情之間的情感連繫,最後轉化成一種權力的支配。為了重現這個訊息,我採用一種超現實的風格,結合實景和動畫,創造出一個分不清是現實還是夢境的領域。
—張小踏
〈電話亭內的蝸牛〉
在夜裏我邊想起電話亭裏的等待
燈半壞地閃著,沒有人來修理
下雨時,它像一根火柴
沒有溫暖的衣領,沒有便當,沒有火
我走到這裏避雨。一個空了的啤酒罐在裏面
或許有人在這裏醉了二十多年
等待電話響起,不知道誰會為他說一個故事
電話亭在街道的盡頭,我看到不可逾越的老牆
在前方。曾經這裏有一扇門通往海邊
如今長滿了樹藤,像許多的手想抓住某些
空氣。我留下來,先向它們說祕密
遠處的電車駛過來,鈴聲在夜裏消蝕不再像刀
我想起車的門看過多少分離和
不能實現的承諾,如再見
電車停站,影子便停下來壓著街道的垃圾
有人拾起地上未熄的煙
抽一口然後掉回地上,我看不到他的臉
只覺得他曾經失戀,失去哭泣的能力
電車默默看著我,然後獨自離開
電話亭旁邊貼著不同顏色的傳單
大雨下變成漿糊狀徐徐滑下,像有耐性的蝸牛
彷似多年以前某人在這裏遺下信
一打開便會爛掉。曾經在某地方我們四目交投
在一秒裏經歷希望與失望
的輪轉。我只知道有光
捉住了偶然,然後穿在自己身上
成了皮膚
—呂永佳
製作人員
- 導演
張小踏
- 演員
談善言
- 音樂
江逸天
- 動畫
莫浩新、冼雯婷、張小踏
- 美術
張小踏
- 副導演
江嘉嶢
- 攝影
馬瀚浦
- 攝影助理
鍾德框
- 燈光
馬瀚浦
- 合成
莫浩新
- 分鏡設計
Kaitlen Haeun Yoo
關於「詩成電影」
「詩成電影」為M+流動影像委約項目,專為年輕新晉香港電影人而設,靈感源自詩詞先天與電影共通的特質。詩的韻律和節奏、生動的意象及情感的深度,可為電影人提供豐富的材料,編織出獨特的視覺敘事。
「詩成電影」延續M+短片委約項目「香港:場景之中,想像之外」(2023)的宗旨,透過流動影像探索香港活潑多采的人文景觀。「詩成電影」的概念受到許鞍華的紀錄片《詩》(2023)啟發,該片聚焦多位創意橫溢的香港詩人,對香港作出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