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你提供最好的網站體驗。

了解更多
2025年2月13日 / Ophelia Lai

創山造水:蘇筱琪談展覽「山鳴水應」

兩塊大石頭相對而立,放在一塊像鏡子一般的長形不鏽鋼板的兩邊,四周是淺色的花崗岩碎石。

李禹煥的《關係項──鏡之道》(2021/2024)局部,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Lee Ufan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24,攝影:Annabel Preston

M+策展人蘇筱琪逐步解說「山鳴水應」展覽,從傳統中國繪畫流派的深遠影響,談到當今描繪風景的意義。

山水畫歷來不僅僅是描摹壯麗山水的工具,還是喚起觀者內心風景的方式。一幅山水畫構圖,其崇山峻嶺、蜿蜒小徑和飛瀉銀瀑展現的優雅美學,與其表達的自然思想同樣重要,也為水墨此媒介賦予明確的哲學意涵。

「山鳴水應」專題展覽萌生於對風景的思考。風景是由甚麼元素構成的?我們跟自然景觀的關係如何隨時間改變?虛擬領域的迅速發展又帶來了甚麼影響?展覽探索山水如何形塑我們跟世界的聯繫,思考山水的當今意義,並尋思景觀、時間性和蛻變的概念。

在跟策展人蘇筱琪的對談中,我們討論山水傳統,藝術的感官體驗,以及展覽如何呈現藝術、社會政治和科技轉變的信號。本訪問是反思「山鳴水應」展覽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點擊此處閱讀第一部分,看看蘇筱琪如何介紹這個展覽。

展覽以水墨山水的傳統為起點,其影響如何貫徹整個展覽?

展覽起始已展示藝術家以深具創意的方式回應水墨經典的作品。我們挑選了十幅形式不一的抽象畫作,由梁銓的平面幾何拼貼,到徐冰以漢字繪成群山的《喜馬拉雅文字寫生手稿》系列概念藝術作品等。胡又笨陳家泠的創作則聚焦紙墨之間的互動,讓液態的墨形成地貌。

展廳遠景中可見一張桌子,上面展示着一些放在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幾件藝術作品並列掛在牆上,背景中的地上還有一件雕塑。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水墨紙本作品中可見一個由中文字組成的山脈,「樹」、「森」、「雨」等字形成景觀,將文字與自然景象融合起來。

徐冰,《喜馬拉雅文字寫生手稿》,1999年,水墨紙本,由藝術家提供,攝影:蘇筱琪

墨水紙本畫作分成三部分繪在紙上,描繪一個如同森林的場景。樹頂有幾群鳥飛過,背景中隱隱約約可見山巒。

陳家泠,《依山傍水》,約1990年,墨水紙本,M+,香港,© 陳家泠

展廳遠景中可見一張桌子,上面展示着一些放在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幾件藝術作品並列掛在牆上,背景中的地上還有一件雕塑。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水墨紙本作品中可見一個由中文字組成的山脈,「樹」、「森」、「雨」等字形成景觀,將文字與自然景象融合起來。

徐冰,《喜馬拉雅文字寫生手稿》,1999年,水墨紙本,由藝術家提供,攝影:蘇筱琪

墨水紙本畫作分成三部分繪在紙上,描繪一個如同森林的場景。樹頂有幾群鳥飛過,背景中隱隱約約可見山巒。

陳家泠,《依山傍水》,約1990年,墨水紙本,M+,香港,© 陳家泠

展廳遠景中可見一張桌子,上面展示着一些放在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幾件藝術作品並列掛在牆上,背景中的地上還有一件雕塑。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水墨紙本作品中可見一個由中文字組成的山脈,「樹」、「森」、「雨」等字形成景觀,將文字與自然景象融合起來。

徐冰,《喜馬拉雅文字寫生手稿》,1999年,水墨紙本,由藝術家提供,攝影:蘇筱琪

墨水紙本畫作分成三部分繪在紙上,描繪一個如同森林的場景。樹頂有幾群鳥飛過,背景中隱隱約約可見山巒。

陳家泠,《依山傍水》,約1990年,墨水紙本,M+,香港,© 陳家泠

展廳遠景中可見一張桌子,上面展示着一些放在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幾件藝術作品並列掛在牆上,背景中的地上還有一件雕塑。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水墨紙本作品中可見一個由中文字組成的山脈,「樹」、「森」、「雨」等字形成景觀,將文字與自然景象融合起來。

徐冰,《喜馬拉雅文字寫生手稿》,1999年,水墨紙本,由藝術家提供,攝影:蘇筱琪

墨水紙本畫作分成三部分繪在紙上,描繪一個如同森林的場景。樹頂有幾群鳥飛過,背景中隱隱約約可見山巒。

陳家泠,《依山傍水》,約1990年,墨水紙本,M+,香港,© 陳家泠

楊詰蒼長十一米的水墨絹畫《白描芥子園(十一日談系列)》(2009–2014)橫跨整幅牆,可當作電影來觀賞。在這片森林場景中,人和動物在樹叢中交配,探討權力和支配的主題,還有繁衍和創造生命的自然秩序。

展廳中可見一幅大型的八屏水墨畫,當中描繪一個茂密的樹木、雲朵、石頭、人類和動物,牠們或在休息,或在社交,或在交配。一人正在欣賞畫作。

楊詰蒼的《白描芥子園(十一日談系列)》(2009–2014)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 楊詰蒼,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廳中央是蔡財德的《文人石》(2013–2018),當中來自新加坡建築工地的混凝土碎片,置於精雕細琢的漂亮木座上,昇華成供人沉思默想之物。俯視着這些石塊的是郭城的最新委約作品《成為漣漪》(2024)。這件作品置於大型玻璃櫥窗之中,其鏡面布料除了真正將觀者帶入畫中,在受動力系統觸動時會泛起漣漪,並偶爾映現群山的剪影。籠罩這密閉空間的靈動感,預告着接下來其他展廳提供的靈性體驗。

展廳中,一張位於前景的桌子展示着二十一件放在手工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背景中的牆上掛着藝術作品。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近拍桌子上幾塊放在手作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

蔡財德的《文人石》(2013–2018)局部,攝於2025年,由藝術家借出,攝影:梁仲汶

近拍玻璃後一塊鏡子似的布料,布料模糊地反映着展廳的模樣,表面的影像扭曲,如漣漪一樣。

郭城的《成為漣漪》局部(2024),攝於2024年,M+委約創作,2024年,© 郭城,攝影:蘇筱琪

展廳中,一張位於前景的桌子展示着二十一件放在手工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背景中的牆上掛着藝術作品。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近拍桌子上幾塊放在手作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

蔡財德的《文人石》(2013–2018)局部,攝於2025年,由藝術家借出,攝影:梁仲汶

近拍玻璃後一塊鏡子似的布料,布料模糊地反映着展廳的模樣,表面的影像扭曲,如漣漪一樣。

郭城的《成為漣漪》局部(2024),攝於2024年,M+委約創作,2024年,© 郭城,攝影:蘇筱琪

展廳中,一張位於前景的桌子展示着二十一件放在手工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背景中的牆上掛着藝術作品。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近拍桌子上幾塊放在手作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

蔡財德的《文人石》(2013–2018)局部,攝於2025年,由藝術家借出,攝影:梁仲汶

近拍玻璃後一塊鏡子似的布料,布料模糊地反映着展廳的模樣,表面的影像扭曲,如漣漪一樣。

郭城的《成為漣漪》局部(2024),攝於2024年,M+委約創作,2024年,© 郭城,攝影:蘇筱琪

展廳中,一張位於前景的桌子展示着二十一件放在手工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背景中的牆上掛着藝術作品。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近拍桌子上幾塊放在手作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

蔡財德的《文人石》(2013–2018)局部,攝於2025年,由藝術家借出,攝影:梁仲汶

近拍玻璃後一塊鏡子似的布料,布料模糊地反映着展廳的模樣,表面的影像扭曲,如漣漪一樣。

郭城的《成為漣漪》局部(2024),攝於2024年,M+委約創作,2024年,© 郭城,攝影:蘇筱琪

展覽中的作品如何拓闊山水美學,啟迪觀看山水的嶄新角度?

萩原朔美的《KIRI》(1972)是十六毫米菲林錄像,靜觀山巒自雲霧中慢慢展露的情景,呼應山水畫的傳統;顏磊的照相寫實畫作則巧妙利用視覺效果。水墨大師王無邪《天地情之十五》(2003)令人聯想起俯瞰群山或河流的景致,捕捉日月風霜的變幻。旁邊的是韋邦雨四幅畫作,將水墨線條流淌在濕濡紙本上的詩意韻律酣暢發揮。

展廳中可見一幅塑膠彩布本畫作,以灰色色調及一點藍色描繪巨石與松樹。背景中可見一幅漆畫木板畫,由彩色的橫紋組成。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展廳中可見一幅塑膠彩布本畫作,以灰色色調描繪一隻像黑猩猩的生物。畫作有着簡單的明暗對比,呈現色調分離的效果。前景則有另一幅描繪巨石與松樹的畫作。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廳一幅牆上掛着四幅水墨紙本作品,當中可見波浪般的線條。旁邊牆上則有一幅水墨設色絹本畫作,看似黑白的浮油。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廳中可見一幅塑膠彩布本畫作,以灰色色調及一點藍色描繪巨石與松樹。背景中可見一幅漆畫木板畫,由彩色的橫紋組成。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展廳中可見一幅塑膠彩布本畫作,以灰色色調描繪一隻像黑猩猩的生物。畫作有着簡單的明暗對比,呈現色調分離的效果。前景則有另一幅描繪巨石與松樹的畫作。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廳一幅牆上掛着四幅水墨紙本作品,當中可見波浪般的線條。旁邊牆上則有一幅水墨設色絹本畫作,看似黑白的浮油。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廳中可見一幅塑膠彩布本畫作,以灰色色調及一點藍色描繪巨石與松樹。背景中可見一幅漆畫木板畫,由彩色的橫紋組成。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展廳中可見一幅塑膠彩布本畫作,以灰色色調描繪一隻像黑猩猩的生物。畫作有着簡單的明暗對比,呈現色調分離的效果。前景則有另一幅描繪巨石與松樹的畫作。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廳一幅牆上掛着四幅水墨紙本作品,當中可見波浪般的線條。旁邊牆上則有一幅水墨設色絹本畫作,看似黑白的浮油。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廳中可見一幅塑膠彩布本畫作,以灰色色調及一點藍色描繪巨石與松樹。背景中可見一幅漆畫木板畫,由彩色的橫紋組成。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展廳中可見一幅塑膠彩布本畫作,以灰色色調描繪一隻像黑猩猩的生物。畫作有着簡單的明暗對比,呈現色調分離的效果。前景則有另一幅描繪巨石與松樹的畫作。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廳一幅牆上掛着四幅水墨紙本作品,當中可見波浪般的線條。旁邊牆上則有一幅水墨設色絹本畫作,看似黑白的浮油。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線條與層次也可見於粟津潔的平板印刷畫《天 海 西 東》(1980),這是一幅方位地圖,當中圖像密集分層,標示南北方位的字樣則被「海」和「天」的英文字所取代。在陳光輝《風景》(2007)中,傳統山水畫則經過不同程度的數碼抽象處理,再以漆髹在九塊木板上。這些作品中所作的實驗和新舊配合,包括所用的數碼技巧,體現了當代藝術對傳統的演繹。

另外,Tanatchai Bandasak和郭鴻蔚的作品探研天然礦石和水晶,讓我們明白只要用心,哪怕在大自然最微小的碎片中,也能發現宇宙。

一幅牆上掛着六格乘六格的水彩紙本畫作,每幅畫作上都繪畫了天然礦石。畫面右方是一件流動影像作品,當中的荒蕪土地上有一塊石頭。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展覽讓觀眾遇上看不見的另類想像世界,這如何跟整體主題扣連?

靳埭強尼古拉斯.帕蒂的畫作為這推思式的探索定下基調,探討如何以藝術表達與這些異世界之間的互動。兩幅作品像在叩問:我們如何談論只能主觀想像,而不能普遍傳達的靈性維度和彼岸世界的概念?

遠景中可見展廳內有兩個垂着長髮的面具掛在牆上,畫面右方則有一件流動影像作投映在螢幕上。背景中另有三件作品掛在牆上。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鹽保朋子丁昌燮的兩幅純白單色作品提供抒情的理解角度。鹽保的《天根》(2006)由三幅懸掛着的合成紙組成,紙上的鏤空圖案以水和根為主題,在燈光照射下投下暗影,讓觀眾得以看清隱藏於背後的實境。丁昌燮的《歸77-N》(1977)則鼓勵觀眾向畫布上細緻的桑皮紙投射自身想像。

張照堂蔚為奇觀的十六毫米菲林錄像《王船祭典》(1979)記錄了台灣三年一度祭拜當地神祇王爺的儀式。《王船祭典》以麥克.歐菲爾德1975年的前衛搖滾專輯《奧瑪的黎明》為配樂,將這件作品的意義延伸至本土之外。與其相對的作品是李受俓《火焰變奏3-4》(2013),她在傳統畫卷上描繪另一種火焰儀式,對稱地呈現地獄的情景。

昏暗的展廳中,一件流動影像作品展示一艘大木船被火焰吞噬的情形。

張照堂的《王船祭典》(1979)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 張照堂,攝影:蘇筱琪

傳統上,山水畫旨在喚起身處自然的感官體驗。這展覽亦一脈相承,讓觀眾以五感體驗藝術品。

展覽中有三個展廳都有日光映照,當中的藝術作品與天然光交相輝映,又與經過的遊人和室外掠過的飛鳥互動,令人聯想起身處大自然的感官體驗。王嘉佳的《山內之山》(2024)呈現一個散發繽紛光彩、會旋轉的紡織山水景致,圍繞它的是互動音響設備,播放大自然層次豐富的天籟之聲。

雕塑作品由一個散發繽紛光彩、會旋轉的紡織山水景致組成,擺放在黑色正形體底座之上,置於一個有木牆的展廳中。一個細小的黑色揚聲器從天花板懸垂下來。

王嘉佳的《山內之山》(2024)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攝影:梁仲汶

李禹煥的大型場域特定裝置《關係項──鏡之道》(2021/2024)邀請觀眾踏過碎石和左右兩側各放了一塊大石的光滑鏡面。鏡面無限反射帶來宛如河流的動感,石頭構成的通道則散發寧靜和安穩之感。由清冷的晨光到和暖的暮光,作品皆與自然同步,並藉觀眾踏着碎石的腳步聲,創造出渾然天成的旋律。

在明亮的展廳中,兩塊石頭相對而立,放在一塊像鏡子的長形不鏽鋼板兩邊,不鏽鋼板被淺色的花崗岩碎石包圍,並在倒影中反射出石頭和展廳的窗戶。

李禹煥的《關係項──鏡之道》(2021/2024)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Lee Ufan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24,攝影:鄭樂天,M+,香港

另一回應大氣變化的美妙風景則可在野口勇的雕塑花園中找到。五件鍍鋅鋼雕塑展於香港天際線旁邊,每件均由三塊平面鋼板疊成立體的模樣,乃野口勇使用工業物料實驗為傳統雕塑加添現代意義的標誌性作品。《天鏡》《雨山》《風斗》《根與莖》《形成中的山脈》(1982–1983,1984和2019年重製)的形態和標題均隱喻自然。在同一個展廳中,王嘉佳的《趨光》(2024)會因應光暗和觀眾的活動而產生變化萬千的音景,以聲音為雕塑増添色彩。坐擁名山勝水的香港,同被帶入此「山水」展覽中,正顯示這些美學體驗和思考不囿於博物館的空間。

展廳中有五件置於地上的鍍鋅鋼雕塑,有些部分帶尖角,有的線條圓潤或鏤空。一人在展廳中走過。

野口勇的雕塑花園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M+,香港,© The Isamu Noguchi Foundation and Garden Museum, New York / ARS,攝影:梁譽聰,M+,香港

自然景觀見證了地球上有眾多主宰生命的時程,由悠長的地質年代到不同物種的生命周期不等。這個展覽如何投入到這些林林種種的時間尺度,並使之活現觀眾眼前?

在展出李禹煥和野口勇裝置作品之間的房間,時間促成改變、斷裂和演變的功能表露無遺。當中展出了闡述不同時間觀念的作品,或聚焦稍縱即逝的一瞬,或傳達長期持續和周而復始的意念。這些作品呼應展覽中其他以時間為本的體驗,鼓勵觀眾思索儀式、創作藝術和感知藝術所帶來的蛻變過程。

久門剛史的概念性黑白圖解推想宇宙時間、自然定律和宇宙。宮島達男的大型數碼裝置《Region No. 43701-No. 43900》(1998)呈現一種電子景觀,當中欠缺零的跳動數字,反映生生不息的生命定律。里爾吉.迪拉瓦尼的浮雕日曆版畫《時空旅人的日曆A》《B》(2013)呼應此想法,探討留下痕跡的舉動和循環往復的概念。另外,洪樹群的雙頻道錄像作品《下午四時》(2016)成為了一個窗口,兩組不斷循環播放的短片展示海景和岩石模型,明確表達山與水的辯證關係。

數碼裝置作品由兩百個LED計數器組成,這些計數器排成二十個縱列,安裝在黑色鋁板之中。紅色和綠色的燈光在展廳的木地板上反射。

宮島達男的《Region No. 43701-No. 43900》(1998),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宮島達男,攝影:鄭樂天,M+,香港

薛子江1950年代的銀鹽照片述說着那個年代的故事,捕捉群山永恆的壯麗。同樣地,榮榮與映里的攝影作品呈現壯闊山景,渺小得近乎看不見的人赤裸躺臥其中,盡顯天地之磅薄和時空的宏大秩序。設計師黃炳培的跳字鐘《當下2:now》(2011)不斷提醒我們活在當下,因為這是我們唯一有可以理解和擁有的時光。劉建華的陶瓷牆雕塑《白紙》(2009)莊嚴高雅,其令人驚艷的工藝結合了脆弱與壯美,象徵着無限可能。這些靜止和流動的影像組合起來,為人類的存在提出種種哲學詮釋。

遠景拍攝的黑牆展廳中,有三件拍攝群山的黑白攝影作品,以及一個以英文寫着「現在」的揭頁鐘。背景中,有一個模糊的人影在兩個展廳之間的出入口。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黑牆展廳中,可見三件拍攝群山的黑白攝影作品掛在牆上。一個揭頁鐘顯示着「現在」的英文字樣。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梁仲汶

昏暗的展廳中,可見一件雙頻道流動影像作品,當中兩個直向螢幕靠在牆上,播放着海景和岩石模型的畫面。

洪樹群的《下午四時》(2013–2018)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洪樹群,攝影:Annabel Preston

遠景拍攝的黑牆展廳中,有三件拍攝群山的黑白攝影作品,以及一個以英文寫着「現在」的揭頁鐘。背景中,有一個模糊的人影在兩個展廳之間的出入口。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黑牆展廳中,可見三件拍攝群山的黑白攝影作品掛在牆上。一個揭頁鐘顯示着「現在」的英文字樣。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梁仲汶

昏暗的展廳中,可見一件雙頻道流動影像作品,當中兩個直向螢幕靠在牆上,播放着海景和岩石模型的畫面。

洪樹群的《下午四時》(2013–2018)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洪樹群,攝影:Annabel Preston

遠景拍攝的黑牆展廳中,有三件拍攝群山的黑白攝影作品,以及一個以英文寫着「現在」的揭頁鐘。背景中,有一個模糊的人影在兩個展廳之間的出入口。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黑牆展廳中,可見三件拍攝群山的黑白攝影作品掛在牆上。一個揭頁鐘顯示着「現在」的英文字樣。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梁仲汶

昏暗的展廳中,可見一件雙頻道流動影像作品,當中兩個直向螢幕靠在牆上,播放着海景和岩石模型的畫面。

洪樹群的《下午四時》(2013–2018)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洪樹群,攝影:Annabel Preston

遠景拍攝的黑牆展廳中,有三件拍攝群山的黑白攝影作品,以及一個以英文寫着「現在」的揭頁鐘。背景中,有一個模糊的人影在兩個展廳之間的出入口。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

黑牆展廳中,可見三件拍攝群山的黑白攝影作品掛在牆上。一個揭頁鐘顯示着「現在」的英文字樣。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梁仲汶

昏暗的展廳中,可見一件雙頻道流動影像作品,當中兩個直向螢幕靠在牆上,播放着海景和岩石模型的畫面。

洪樹群的《下午四時》(2013–2018)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提供,© 洪樹群,攝影:Annabel Preston

展覽中有運用燈光和聲音引導觀眾探索不同感知和視角的作品嗎?

兩件新近聯合委約作品均提供了燈光和聲音體驗,分別由阮純詩亞瑪.金華創作。阮純詩的多頻道錄像裝置《無聲的四十七日》(2024)聚焦於歷史時間,這是為人類生命提供語境和動力的要素。片中熱帶森林和原始山區部落的流動影像,以及美國和越南戰爭電影片段,凸顯了東南亞歷史如何在外國統治、戰爭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被扭曲。

這個傳遞泛靈思想的裝置呈現了多元視角,與金華的七頻道錄像《孔雀之墓》(2023)互相呼應。當中的影像和文字來而復去,訴說一系列有關人類行為的寓言。善與惡在社會並存,而不會發光的星球在太陽照耀下,也能熠熠生輝。阮純詩和金華的作品均放棄單一畫面和觀點,營造饒富意義的失向感,凸顯採用多種視角和切入點思考複雜社會問題之必要。

黑暗的展廳中,展示着一件七頻道錄像裝置。當中的螢幕可見樹的枝葉和天空。

亞瑪.金華的《孔雀之墓(2023)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M+及沙迦藝術基金會委約作品,2023年,© 亞瑪・金華,攝影:梁譽聰,M+,香港

在人類世,鮮少有未被人類干涉的地景。關於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展覽有想表達的嗎?

展覽反思人類介入自然的行為:這既是追求進步的必要之舉,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審慎地管理資源的重大責任。兩者之間的矛盾,就反映於一系列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將多種物料並置的作品中。于吉的水泥雕塑展示了兩個方向相反、被鐵環綑繫的身軀,而與之並列的是安齊重男1976年拍攝的照片,相中拍攝菅木志雄創作的小型抽象雕塑,示範了將迥異物料聚結一起的可能性。在楊心廣《絜矩》(2007),兩組石頭體現兩種並存的秩序:一種規矩方正,另一種鬆散渾圓,兩者卻是由同一批石頭而來,必要且相輔相成。最後,陳麗同貌似圖騰的雕塑《無盡的消耗》(2015–2017)乃以包裝廢料構成,以石膏覆蓋後恍如大理石。

一件由水泥和鐵創作而成的雕塑,可見兩個方向相反的「V」形身軀以鐵環綑綁在一起。旁邊的牆上掛了一件流動影像作品,畫面顯示一個俯伏在地上的赤裸女人。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黑白攝影作品中可見一段鋸好的木材,上方放着兩塊石頭。左方的石頭被布料綁在木材上,右方的石頭則壓在布料之上。這幅照片放在有白牆的展廳中展出。

安齊重男的《菅木志雄,1976年11月16日東京Maki畫廊》(1976)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courtesy of Zeit-Foto,攝影:Annabel Preston

展廳的牆前有一件高聳的圖騰狀雕塑,由包裝廢料以石膏覆蓋組成,恍如大理石。其影子投在牆上。

陳麗同的《無盡的消耗》(2015–2017)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M+新藝術委員會購藏基金購置,2020年,© 陳麗同,攝影:Annabel Preston

一件由水泥和鐵創作而成的雕塑,可見兩個方向相反的「V」形身軀以鐵環綑綁在一起。旁邊的牆上掛了一件流動影像作品,畫面顯示一個俯伏在地上的赤裸女人。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黑白攝影作品中可見一段鋸好的木材,上方放着兩塊石頭。左方的石頭被布料綁在木材上,右方的石頭則壓在布料之上。這幅照片放在有白牆的展廳中展出。

安齊重男的《菅木志雄,1976年11月16日東京Maki畫廊》(1976)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courtesy of Zeit-Foto,攝影:Annabel Preston

展廳的牆前有一件高聳的圖騰狀雕塑,由包裝廢料以石膏覆蓋組成,恍如大理石。其影子投在牆上。

陳麗同的《無盡的消耗》(2015–2017)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M+新藝術委員會購藏基金購置,2020年,© 陳麗同,攝影:Annabel Preston

一件由水泥和鐵創作而成的雕塑,可見兩個方向相反的「V」形身軀以鐵環綑綁在一起。旁邊的牆上掛了一件流動影像作品,畫面顯示一個俯伏在地上的赤裸女人。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黑白攝影作品中可見一段鋸好的木材,上方放着兩塊石頭。左方的石頭被布料綁在木材上,右方的石頭則壓在布料之上。這幅照片放在有白牆的展廳中展出。

安齊重男的《菅木志雄,1976年11月16日東京Maki畫廊》(1976)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courtesy of Zeit-Foto,攝影:Annabel Preston

展廳的牆前有一件高聳的圖騰狀雕塑,由包裝廢料以石膏覆蓋組成,恍如大理石。其影子投在牆上。

陳麗同的《無盡的消耗》(2015–2017)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M+新藝術委員會購藏基金購置,2020年,© 陳麗同,攝影:Annabel Preston

一件由水泥和鐵創作而成的雕塑,可見兩個方向相反的「V」形身軀以鐵環綑綁在一起。旁邊的牆上掛了一件流動影像作品,畫面顯示一個俯伏在地上的赤裸女人。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蘇筱琪

黑白攝影作品中可見一段鋸好的木材,上方放着兩塊石頭。左方的石頭被布料綁在木材上,右方的石頭則壓在布料之上。這幅照片放在有白牆的展廳中展出。

安齊重男的《菅木志雄,1976年11月16日東京Maki畫廊》(1976)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courtesy of Zeit-Foto,攝影:Annabel Preston

展廳的牆前有一件高聳的圖騰狀雕塑,由包裝廢料以石膏覆蓋組成,恍如大理石。其影子投在牆上。

陳麗同的《無盡的消耗》(2015–2017)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M+新藝術委員會購藏基金購置,2020年,© 陳麗同,攝影:Annabel Preston

固體和液體的互動亦可見於一些作品之中。謝南星偌大的油畫描繪了緩緩流淌的油污,提醒我們環境危機的迫切;趙無極1960年代的蝕刻版畫則捕捉海洋的暴烈。吉岡德仁匠心巧製的光學玻璃長凳《水方塊》(2002)晶瑩剔透,蘊藏光采,與前述的暗黑水流形成對比,反映沒有甚麼是靜止的,一切皆變動不居。

白牆展廳的前景中有一張半透明玻璃長凳,背後有三幅畫作掛在牆上,其中一幅清晰地描繪黑色的油污。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同為女性的安娜.曼迪耶塔童文敏在錄像作品中敘述個人跟土地的互動:前者以移民身分與新的地方建立起實在的聯繫,後者則通過感受亙古亙今的自然力量,加深對世界的了解。二人簡單卻有力的舉動,彰顯以肉身介入地景雖勞神費力,成果卻是豐饒可觀。

相比之下,劉窗影響巨大的錄像裝置作品《比特幣礦和少數民族田野錄音》(2018)以創意手法,揭露國家急劇改造土地的影響。作品描述橫跨數個國家、人口近一億、位處東南亞地塊的贊米亞地區。中國政府原在那裏投入巨資,興建大型水利基建,然而該地近日則改變用途,成為中國最大的比特幣礦場。與這些產業並存的山區少數民族,則透過保存其多元化的語言和民族傳統,抵抗中央權力的侵蝕。三頻道的錄像結合贊米亞的歷史和當代影像,以及世界科幻電影經典,嚴肅地探討贊米亞錯綜複雜的歷史,凸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愈發為科技所左右,帶出激進的推想式土地改造,並非僅是未來主義小說的幻想。

昏暗的展廳中有一件三頻道錄像裝置。畫面從左到右顯示一個戴了五隻耳環的耳朵特寫,一個身處郊外、手拿套上紅色電話殼的手提電話的年輕女子,以及同一個女子微笑着的側臉。

劉窗的《比特幣礦和少數民族田野錄音》(2018)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借出,尚待完成收藏程序,© Liu Chuang,攝影:梁譽聰,M+,香港

通訊的主題貫徹整個展覽,可以細說其脈絡嗎?

現代通訊的重要性是展覽重要一環。野口勇的《〈無線護士〉嬰兒監察器及〈守護人〉揚聲器》(1973)將揚聲器和抽象頭形嬰兒監察器之間無形的溝通呈現眼前。各個展廳還展出了其他M+設計藏品,包括倉俁史朗宛如白色幽靈的《燈(Oba-Q)》(1972),以及收音機和手機等,讓觀眾反思這些透過無形的電波和電子訊號操作的通訊儀器,除了發揮本來的功能外,還如何促成了不時被數碼因素干擾和帶動的當代通訊儀式和形式。就像劉窗作品中的故事一樣,這些基建普遍地點荒僻,不為用家所知;然而,其對自然的實質影響卻異常真實,因層層通訊網絡遍佈天下,已形成看不見的平行世界。當我們利用自然資源驅動龐大的電腦農場和數碼資訊,科技的進步將地球物質由實體原子轉化為數碼信息,最終會達至飽和,即數碼位元超越地球原子數量的境地。[1] 科學家預測當數碼內容超過地球質量的一半,資訊災難將會發生。[2]

玻璃箱內放了一個有兩個組件的嬰兒監察器,包括米色鋼製發射器,和形如劍道面具的黑色接收器。

野口勇的《無線護士》嬰兒監察器及《守護人》揚聲器(1973)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攝影:梁仲汶

一盞燈在昏暗的展廳中亮着,其燈罩的形態就像垂下的布料。這盞燈從內發光,使其雕塑般的形狀份外明顯。

倉俁史朗的《燈(Oba-Q)》(1972)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 版權所有,攝影:梁仲汶

展廳中的玻璃箱內展示一個垂直放在底座上的灰色長方形手提電話,電話上有把手、按鈕、螢幕和天線。

田中一雄的《手提電話,TZ-803型》(1989)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 版權所有,攝影:梁仲汶

玻璃箱內放了一個有兩個組件的嬰兒監察器,包括米色鋼製發射器,和形如劍道面具的黑色接收器。

野口勇的《無線護士》嬰兒監察器及《守護人》揚聲器(1973)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攝影:梁仲汶

一盞燈在昏暗的展廳中亮着,其燈罩的形態就像垂下的布料。這盞燈從內發光,使其雕塑般的形狀份外明顯。

倉俁史朗的《燈(Oba-Q)》(1972)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 版權所有,攝影:梁仲汶

展廳中的玻璃箱內展示一個垂直放在底座上的灰色長方形手提電話,電話上有把手、按鈕、螢幕和天線。

田中一雄的《手提電話,TZ-803型》(1989)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 版權所有,攝影:梁仲汶

玻璃箱內放了一個有兩個組件的嬰兒監察器,包括米色鋼製發射器,和形如劍道面具的黑色接收器。

野口勇的《無線護士》嬰兒監察器及《守護人》揚聲器(1973)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攝影:梁仲汶

一盞燈在昏暗的展廳中亮着,其燈罩的形態就像垂下的布料。這盞燈從內發光,使其雕塑般的形狀份外明顯。

倉俁史朗的《燈(Oba-Q)》(1972)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 版權所有,攝影:梁仲汶

展廳中的玻璃箱內展示一個垂直放在底座上的灰色長方形手提電話,電話上有把手、按鈕、螢幕和天線。

田中一雄的《手提電話,TZ-803型》(1989)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 版權所有,攝影:梁仲汶

玻璃箱內放了一個有兩個組件的嬰兒監察器,包括米色鋼製發射器,和形如劍道面具的黑色接收器。

野口勇的《無線護士》嬰兒監察器及《守護人》揚聲器(1973)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攝影:梁仲汶

一盞燈在昏暗的展廳中亮着,其燈罩的形態就像垂下的布料。這盞燈從內發光,使其雕塑般的形狀份外明顯。

倉俁史朗的《燈(Oba-Q)》(1972)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 版權所有,攝影:梁仲汶

展廳中的玻璃箱內展示一個垂直放在底座上的灰色長方形手提電話,電話上有把手、按鈕、螢幕和天線。

田中一雄的《手提電話,TZ-803型》(1989)於展覽現場,攝於2025年,M+,香港,© 版權所有,攝影:梁仲汶

朴鉉基《無題》(1987/2018)總結了展覽對自然與科技的探索。作品中的兩棟電視機堆疊在石頭上,螢幕同時播放石頭堆疊的畫面,讓人深思物品的物質性,和以螢幕逸越物質性的創作手法。

展廳中有六台疊成兩疊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與石頭一同展示。螢幕上的畫面中可見石頭,顯示器的底部和頂部也放置了真正的石頭在。

朴鉉基的《無題》(1987/2018)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M+,香港,© Park Hyunki Estate,攝影:M+,香港

因修護需要,「山鳴水應」展覽的作品會定期輪換。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