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當代詮釋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M+策展人蘇筱琪深入探討「山鳴水應」展覽背後的靈感,剖析傳統山水畫的重要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如何轉化成展覽中的作品。
展覽「山鳴水應」展出逾一百件M+藏品、三件場域特定委約作品,以及數件借展的重要藏品。顧名思義,此展覽的策展根據,是不同藝術領域作品之間的共鳴、情感聯繫,以至形式和概念的共通之處,所選作品主要為亞洲過去六十年的創作。展覽並不聚焦於千年來圍繞水墨傳統的豐富學術研究,而是另闢蹊徑,以山水繼續深遠啟發當今藝術家創作的重要層面為靈感。
「山鳴水應」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展覽理所當然地詰問風景這個永恆且普世性的主題。它彰顯藝術家對藝術史,以至其周邊土地的美學、心理與政治潛力的不斷發掘和參與。傳統水墨畫的重要特色之一,是每幅畫當中的多點透視,由岩石、溪水和樹木的細描,到山海的鳥瞰不等。這迥異於西方傳統的單點透視,即從單一視點出發的直線觀察方式。鑒賞山水作品旨在動用五感去看、去聽、去感受,甚至嗅出當中所繪的事物和景致。這種使人親臨其境的手法,將觀者置於體驗的中心,而展覽透過在不同展廳中相互呼應的感官刺激,將體驗變得可觸可感。
阮純詩的《無聲的四十七日》(2024)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由Han Nefkens Foundation、森美術館、M+及新加坡美術館委約創作,尚待完成收藏程序,攝影:蘇筱琪
在中國文人傳統,展卷觀畫是一件盛事。學者聚首一堂,去觀賞、研究和評論藝術品、書法和詩詞。這些文人雅集讓士人展示其修養,抒發其情感。鑒賞這些作品,激發起關於社會和政治的對話,引發藝術家對於無形無象的精神世界,以其想像力進行思想上的推想。此展覽將不同領域的作品並置,使其特定功能和現實之間的流動轉換更顯而易見,成為觀者徜徉其中的切入點。展覽中處處可見的螢幕和聲音科技,也凸顯現實和數碼世界之間越發明顯的分野。開啟投影機、電視螢幕和擴音器,猶如打開新的領域,與展卷觀畫之舉如出一轍。展覽中的部分數碼作品更由藝術家遙距操控,進一步模糊地域觀念。
楊詰蒼,《白描芥子園(十一日談系列)》,水墨礦彩絹本裱於畫布,M+,香港,© 楊詰蒼
展覽的策展重點之一,是山與水的辯證關係。將「山水」分拆來看,這兩種一固體一液態、一靜一動的對立元素,產生了引人入勝的張力。然而,它們原是相互依存──山得形於水;水遇山化雨;水體乾涸後又會結晶成岩石沙漠。這兩種元素的共通之處,是同為社會工業化及其後的數碼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和能源。這些現代化的革命性時刻大大改變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並促使我們在展覽中擴展自然的主題,在思考山水於當今的意義之時,納入人造的現實和虛擬環境。「山鳴水應」最終想傳達的,是時間的觀念、更替的跡象、互為呼應的藝術和社會變遷,以及那些流傳至今、歷經演變或復興並在傳承延續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儀式。
劉窗的《比特幣礦和少數民族田野錄音》(2018)於展覽現場,攝於2024年,由藝術家借出,尚待完成收藏程序,© Liu Chuang,攝影:梁譽聰,M+,香港
展覽的結構如根莖般開展,沒始無終,正呼應我們的網絡世界,並由眾多不斷推陳出新的跨領域作品賦予生機和動力。作為以M+館藏為主的思辨式專題展覽,它展示了藝術品在空間中的力量,邀請我們全身心投入、自覺地體驗時間的流逝。展覽捕捉了山水前瞻和開放的哲學精髓,將觀者置於體驗的中心,讓他們自主地在實體、虛擬和想像的現實夾縫中創造意義。
本文是反思「山鳴水應」展覽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密切留意第二部分的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