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黑白圖片的前景中中可見一個在香港工業出品展覽會中的攤位。中央可見一個巨型的「A」字號在圓圈之內,攤位入口的招牌寫着「星光」二字,背景中可見連綿的山。

1960年代是香港塑膠業的黃金歲月,亦是品牌「紅A」等香港成功故事的開始。

香港製造業在1960年代快速增長,如日方中。當時香港是東西交匯的活力之都,憑藉經濟成就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於國際舞台發亮,也締造香港的成功故事:品牌「紅A」由來自上海的梁氏家族打理的星光實業有限公司創立,出品了香港街市中經典的紅色燈罩及一系列塑膠家品,時至今日屬少數的「香港製造」經典。

塑膠:一個地道的香港故事
塑膠:一個地道的香港故事
4:25
影片謄本

梁馨蘭:認識紅A的人都知道,我們的膠盤、桶子、筲箕是最吃香的。因為這些系列的產品種類最多。紅A所有的注塑機器、製模機器、吹塑機器,都是全東南亞首屈一指的。

紅A這個品牌的前身,是一個叫ACE的牌子,主要製造梳和刷類產品。到了1956、1957年,開始慢慢轉型製作塑膠家品。1959年成立星光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紅A品牌亦相繼衍生。

紅A當時的產品較為實際和務實,每一個家庭都會用到,譬如盤、桶、筲箕。可能外面的人會發現,原來紅A不只生產這些,還會生產其他的家品,譬如仿水晶系列的產品。因為當時玻璃產品開始盛行,但玻璃等同現在一些水晶的產品,價格較高,所以我們先探索了市場,再大量衍生今時今日一系列的產品。至於為甚麼會推出這樣的花紋,其實是由一個很簡單的肥皂盒演變出來的。當時我爸爸覺得,與其只印一些圖案上去,為何我們不嘗試用一些角度和一些數據的原理,去將這些線條變出多元化的圖案呢?當時我們的設計團隊,因應線與線之間的角度,設計出一定的計算方式。那時候當然沒有電腦支援,只靠人手繪畫出每個圖案。值得一提的是,當中除了是用人手去因應角度,畫出每一條線的距離之外,其實在製作模件時,也是真的用一根釘、一個鎚,慢慢地刻鑿出來的。

其實以我們現在的機械和科技,絕對可以重塑這些效果,但必然會失去了那種缺憾美。當中你看到的那些人力、那些想法、那些人情味,和現在的產品比較……我不是說現今的產品沒有人情味,但在這個年代真的比較難看見。那種美感……現在的產品很難取代這個系列的成就。

出口的部分由60年代初期已經展開,以中東、歐美、南美、非洲的市場居多。打開出口市場的主要渠道,非工展會莫屬。因為當時工展會的目標,主要是推廣香港的工業,在香港設廠,在香港做生產的廠家。另外,在我爺爺的那個年代,他會聯同塑膠商會,一行數十人到歐美、中東交流,參與展覽會或一些講座,不僅推廣自己的品牌,當然品牌也重要,但他們亦去推廣香港製造、香港品牌,以至整個香港的塑膠工業。

「香港製造」原來是非常珍貴的一件事情。但怎樣才能代表「香港製造」,我自己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但空泛點來說,其實「香港製造」就是代表滿載人情味的產品,這一刻的我會如此演繹。

1963年的香港經歷嚴重天旱,實施長達一年的制水措施,曾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僅四小時;各個地區都出現長長的人龍,不論男女老幼都攜同大小水桶和臉盆取水,實屬當時三百多萬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然而,位於新蒲崗的星光實業廠房,則忙於生產六加侖容量的紅色和藍色塑膠桶,在數天內製造出數千個水桶,供家庭和商戶取水和儲水之用。這段制水日子不僅是香港供水政策的轉捩點,還令紅A自此家傳戶曉,成為每代港人都認識的名字。

星光實業有限公司,紅A牌啫喱杯,314型, 約 1960至1980年代,聚苯乙烯,M+,香港

星光實業有限公司,紅A牌杯,578型, 約 1960至1980年代,聚苯乙烯,M+,香港

紅A的成功與香港一脈相連。當塑膠開始成為廣受歡迎和常見的新物料後,商家便更敢於創新和研發各類新產品。紅A除了繼續生產塑膠日用品,例如顏色繽紛的水桶、杯和水壺,亦設計家居和廚房餐桌飾品。從聚苯乙烯製的米白色筷子到形似扇貝裙邊的半透明啫喱杯;從農曆新年全盒到如像春聯的掛飾;從閃亮的仿水晶吊燈到多塊塑膠稜鏡拼合的自行組裝燈具,紅A產品均承載獨特的香港美學。

這段制水日子不僅是香港供水政策的轉捩點,還令紅A自此家傳戶曉,成為每代港人都認識的名字。

儘管大多屬大量生產製品,但部分仍灌注了製造者的情味和無可挑剔的手藝。例如用於仿水晶製品的模具,要靠工匠用釘和錘子人手刻鑿,以做出重複的幾何圖案。「那時候當然沒有電腦支援,只靠人手繪畫出每個圖案。」星光實業有限公司業務拓展總監,亦即第三代接班人梁馨蘭這樣說。「空泛點來說,其實『香港製造』就是代表滿載人情味的產品。」

兩盞燈和一盞水晶燈懸在半空。中央右上方的是粉紅色的,中央左上方的是橙色塑膠燈具,而接近中央底部的一盞仿水晶吊燈。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仿水晶燈飾

從左到右,可見藍色、紅色、半透明粉紅色、橙色、淺紅色和綠色啫喱杯在灰色的背景之中。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彩色啫喱杯

近鏡拍攝一個藍色的仿水晶圓盒。圓盒放在淺灰色的背景之中,在接近畫面右下方的部分反射着光線。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仿水晶產品

近鏡拍攝一盒米白色聚苯乙烯筷子,包裝以黃色及紅色為底色,上面有一個「A」字,並寫着「星光塑膠牙筷」。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米白色的筷子

近鏡拍攝一盞以塑膠水晶製造的仿水晶燈,塑膠水晶排列成一層層。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塑膠水晶燈

兩盞燈和一盞水晶燈懸在半空。中央右上方的是粉紅色的,中央左上方的是橙色塑膠燈具,而接近中央底部的一盞仿水晶吊燈。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仿水晶燈飾

從左到右,可見藍色、紅色、半透明粉紅色、橙色、淺紅色和綠色啫喱杯在灰色的背景之中。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彩色啫喱杯

近鏡拍攝一個藍色的仿水晶圓盒。圓盒放在淺灰色的背景之中,在接近畫面右下方的部分反射着光線。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仿水晶產品

近鏡拍攝一盒米白色聚苯乙烯筷子,包裝以黃色及紅色為底色,上面有一個「A」字,並寫着「星光塑膠牙筷」。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米白色的筷子

近鏡拍攝一盞以塑膠水晶製造的仿水晶燈,塑膠水晶排列成一層層。

紅A在1960至1980年代設計及生產的塑膠水晶燈

紅A設計簡潔,體貼用家,能善用創新的工序、形式和物料,凸顯塑膠便利的特點,切合日常所需。它的家品功能齊全、實用且價廉物美,受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市場青睞。在數十年間,它已流通於本地和世界各地的住宅、酒店和食肆。今天隨處可見的紅A產品,是戰後香港塑膠工業騰飛的憑證。雖然很多公司已因成本考慮,將生產線轉到其他地區,但紅A廠房仍留在新蒲崗。

對某些人來說,這幅照片彰顯了物品的社會學意涵,闡明設計與日常生活之間不言而喻又跨越時間的聯繫。

M+藏品中有一幅邱良攝於1960年代的黑白照,相中是星光實業設於香港工展會的攤位。其時香港被譽為世界頂尖的塑膠製品產地和出口地。這幅作品拍攝了擺滿塑膠產品的貨架,點出這是香港曾為製造業重鎮的黃金歲月。對某些人來說,這幅照片彰顯了物品的社會學意涵,闡明設計與日常生活之間不言而喻又跨越時間的聯繫。

黑白圖片中可見一個展覽會中的攤位,入口處有一個寫着「星光實業有限公司」的招牌。照片前景中有一群訪客,正在觀賞陳列的商品,攤位內的天花板更懸掛着一些燈具。

邱良,無標題,銀鹽照片,M+,香港,© Photo Pictorial Publishers

本文於2023年2月15日首刊於《明報》,現經翻譯及編改及發佈於此。原作者: 馮佩悠;翻譯:梁雅婷;編改:網絡編輯梁仲汶。

馮佩悠
馮佩悠
馮佩悠

馮佩悠是M+數碼內容編輯。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