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The Hidden Pulse
The Hidden Pulse
0:30

電影製作人兼藝術家曾吳談論《對聯/對練》這部於香港拍攝、探索中國革命詩人及女性主義份子秋瑾(1875至1907年)生平的作品

藝術家曾吳2016年的電影作品《對聯/對練》於香港海域一艘中式帆船上拍攝,作品重新演繹秋瑾(1875至1907年)的生平。秋瑾既是詩人,也致力爭取女權,因參與反清革命而就義。這部電影內容環繞她與女性書法家兼出版人朋友吳芝瑛(1868至1934年)之間的親密情誼。

曾吳身兼藝術家、電影製作人、行為展演者多重身分,並且是2018年麥克阿瑟獎得主,她透過眾多作品探究隱秘歷史、社群建構,並探索翻譯和展演中的新可能,這部即將為M+納入館藏的《對聯/對練》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中,曾吳與M+流動影像策展人Ulanda Blair暢談她多元的藝術實踐、紐約藝術家Charles Atlas對她的影響,還有《對聯/對練》背後的故事。

曾吳的作品《對聯/對練》和《Into a Space of Love》(2018年)將在M+與悉尼歌劇院聯合呈獻的「脈動深藏」活動中放映。這個在5月29日至6月2日舉行、為期五天的流動影像活動屬悉尼歌劇院年度當代音樂節目「Vivid LIVE 2019」的一環。曾吳將在活動期間介紹Charles Atlas的電影作品《From an Island Summer》(1983至1984年)和《Hail the New Puritan》(1987年)。

Ulanda:對於不太熟悉你作品的人,你會如何形容自己的藝術實踐?

一個蓄黑長髮、綁着高髻的女人看着鏡頭。

曾吳。攝影:boychild

曾吳:我的作品甚具合作性質。當我開始創作新作品時,心中不一定有特定的題目或題材,我主要考慮的是想和誰合作,還有我想探索甚麼樣的關係。我通常會從一條問題開始,然後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讓作品逐漸成形。此外,我的作品亦以展演為主,所以在與他人合作時,我會嘗試將展演變成「遊戲」。我認為自己的角色類似社會環境的指揮,並將那些經驗化為流動影像。

Ulanda:流動影像藝術家Charles Atlas對你的創作有何影響?

電影截圖中,有一個蓄金色短捲髮的人,此人目視前方,舉起一隻緊握的拳頭,臉上、手上、衣服上及背景中都佈緊大圓點圖案。

Charles Atlas,《Hail the New Puritan》(截圖),1985至1986年,圖片由藝術家和紐約Electronic Arts Intermix (EAI)提供

曾吳:我是看了《Hail the New Puritan》而初次認識Charlie的,這是一齣關於舞蹈家兼編舞者Michael Clark的虛構紀錄片。我看過作品後嘆為觀止,它呈現虛構與現實的交織,用電影的敘事結構記錄真實情境,真確地捕捉了1980年代末倫敦地下俱樂部的面貌。Charlie曾告訴我他當時如何與Michael消遣遊玩和參加派對,只用了很短時間就把這部片拍完。他當時的生活與拍攝過程好像融為了一體,這點對我的創作方式很有啟示。

Charlie與現代舞蹈家Merce Cunningham的合作,以及他們一起創作的眾多電影亦令我深受啟發。他們不斷進步求新,其電影亦隨之蛻變。Charlie與Merce全心投入這場緊湊和不斷積累的實驗,並尋找兩人合作的獨特語言。我與boychild長期合作,常令我想到那些電影作品。

我與Charlie現在已成為朋友。2014年,我們在一場Frieze舉辦的對談中相識,當時的主持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媒體及行為藝術總策展人Stuart Comer。此後,我和Charlie一直保持聯絡;即使只是與他見見面,聽他談談人生中的故事,我已感到獲益良多。

Ulanda:《對聯/對練》這部在香港拍攝的作品是如何開始的?

劇照中可見二人緊挨着,站在海邊的欄杆前。其中一人望着海,另一人轉頭看着此人。畫面只看到兩人的剪影,他們前方的設施照射出明亮暖和的燈光。

曾吳,《對聯/對練》(劇照),2016年,攝影:鄧鉅榮,圖片由藝術家及柏林Isabella Bortolozzi畫廊提供,M+,香港,尚待完成購藏程序

曾吳:近十年來我一直搜集有關秋瑾的資料,她除了是詩人外亦致力推動女權,最後因投身反清革命而捐軀。因此當獨立藝術空間Spring工作室邀請我擔任駐場藝術家時,我覺得那是天賜良機,讓我可以創作關於秋瑾的作品。就這樣,香港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場域,讓我思考一連串基本問題:在亞洲脈絡下,酷兒性(Queerness)代表甚麼?我身為來自「西方」的美籍亞裔人,如何能擔任連繫兩者的橋樑?而在香港,政治環境如何令中國人的身分變得更加複雜?在此背景下,有甚麼方法可以表達酷兒的所想所欲?

對我而言,秋瑾故事的重點在於其書信和詩作字裏行間所能看出的端倪。當然,各人有各人的詮釋,所以我無意將任何現代框架加諸她身上。我所作的研究,是我發掘隱秘歷史的方法,但也給予我一個理由,與他人談論今天的酷兒經驗。這電影有多個層次,既有以歷史研究為本的一面,亦有當代社會元素。

我亦想說說在2017年底開始暫休的Spring工作室。Spring工作室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不止是一個讓藝術家駐場創作的機構,而且是一個能孕育作品和生成意念的地方。拍攝的第一天,我的副導演生病了,於是時任Spring工作室總監李綺敏臨危受命頂上,更做得十分出色。拍攝這部電影讓我甘之如飴;我們預算不多,卻創造出格局恢宏的作品,全賴很多人的參與和共同為它傾注心血。

Ulanda:可否介紹一下《對聯/對練》中的「刀劍姊妹」,以及她們在片中的角色?

電影劇照中,一個身穿灰色武術服裝的人,正在交叉雙臂舞動兩把刀。

曾吳,《對聯/對練》(劇照),2016年,攝影:鄧鉅榮,圖片由藝術家及柏林Isabella Bortolozzi畫廊提供,M+,香港,尚待完成購藏程序

曾吳:《對聯/對練》中穿插富動感的武打情節。「刀劍姊妹」在戲中的出現,暗示秋瑾於1906年認識並加入激進團體「共愛會」。

這項目開始之初,我曾開玩笑說要拍一齣女同志功夫片,怎料最終真的拍了出來。在電影與電視中,秋瑾經常被想像成習武之人,亦有幾張經典照片是她持刀劍拍攝的,因此在我的電影中加入武打片元素,看來也順理成章。最後我與一群練武的上海年輕女子合作,邀請她們來港拍攝。我給她們讀秋瑾的詩,讓她們自行編排動作和劍法來演繹。

Ulanda:最後,你一直以來的藝術創作都有翻譯與詮釋的部分,可以談談你的想法嗎?

曾吳:我發現自己在創作時經常穿梭於不同語言之間,所以很多作品都涉及翻譯。大部分時候都不能直譯,因此我們需要尋找可以互相理解的空間。

在《對聯/對練》中,我找來香港性小眾社群的人士,以粵語、普通話、印尼語、伊洛卡諾語和他加祿語誦讀刻意「錯譯」的秋瑾和吳芝瑛詩作。我赫然發現酷兒性與翻譯的隱喻關連──那是一種弦外之音,或需要密碼來解讀。只要你看得出蛛絲馬跡,酷兒語言其實已化作不同形式存在;只要你需要它,便找得到。

電影劇照中,一人身穿紅色武術服裝揮劍,後面有紅色布幔佈景,上有黑色的中文字。

曾吳,《對聯/對練》(劇照),2016年,攝影:鄧鉅榮,圖片由藝術家及柏林Isabella Bortolozzi畫廊提供,M+,香港,尚待完成購藏程序

為確保行文清晰,以上訪談經過編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