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照片中,右邊有一條閃爍的彩虹,左邊是雪山,背景為深藍色的天空。照片前景出現山巒的剪影。

彩虹必然象徵着美好的事物嗎?蔣志的《彩虹──不在服務區4》以霓虹燈拼湊出這個自然奇觀,探討在消費文化之下,現實與幻象之間的複雜關係。

彩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其繽紛的色彩不單令人賞心悦目,亦蘊含雨過天晴的期許,讓人憧憬幸福的來臨。但當這自然奇觀變為人造產物,不論晝夜都懸掛在空中,還會帶來同樣的幸福和感動嗎?

蔣志的攝影作品《彩虹──不在服務區4》在乍看之下捕捉了一道璀璨的彩虹,橫跨巍峨壯麗的喜馬拉雅山脈的迷人景致。然而,細看後就會發現這道美麗的彩虹是由各式商店的霓虹招牌組成的,像是品牌、賭場、當舖、餐廳和酒店。蔣志利用電腦軟件的編輯功能,將霓虹燈組成的彩虹加在喜馬拉雅山的風景照中,構成錯置般的視覺效果。在眾多招牌的簇擁下,喜馬拉雅山脈被商品化成為旅遊廣告,其崇高和神秘吸引人們前往旅遊消費的欲望。同時,「彩虹」從大自然奇觀變成由消費符號拼湊而成的集合體,不但帶來强烈的視覺落差,亦祛除了畫面所營造的美好幻想,引領觀眾重新思考消費主義對自然的影響。

照片局部中,一條閃爍的彩虹出現在山巒剪影之上,背景為深藍色的天空。細看之下,彩虹是由各式商店的霓虹燈招牌組成的。

蔣志,《彩虹──不在服務區4》(局部),2008年,彩色照片, 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蔣志

蔣志1971年生於湖南,在1995到2005年間於深圳、北京從事記者及編輯工作。這些工作經歷驅使他將文學的修辭和詩性糅合在攝影和錄影媒介,表現自身所處的現實和親身體驗。他創作於1997年的《飛吧,飛吧》錄像作品便透過「飛動」的手臂和背景中雜亂狹仄的蝸居構成極大視覺反差,伴隨着法國音樂家馬斯奈輕柔哀愁的《沉思曲》,傳遞出對逃離拮据生活的渴望。相較於其早期作品聚焦個體在世俗中的情感,《彩虹》系列則探討大眾媒介塑造的各種想象之物,成為了人們普遍的日常意識和本能欲望。

黑白錄像截圖顯示一隻手從底部伸出,手指指向畫面左上區域。那隻手看起來有點模糊,彷彿正在移動。畫面右方有一個垂直的長方形物件掛在牆上。

蔣志,《飛吧,飛吧》,1997年,單頻道數碼錄像(彩色、黑白、有聲) , 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蔣志

早在1967年,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提出現今社會是一個景觀社會,由影像主導、決定並取代現實。[1] 他認為自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發生質變,商品的價值不再來自於其功能,而是透過影像所傳達的形象來體現。充斥於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廣告,透過五光十色的誘人影像,激起人對欲望的想像,並逼真地建構出人們對世界的幻覺認知。正如《彩虹──不在服務區4》中的迷人山嶽和永不消失的彩虹,帶來的視覺歡愉掩蓋了喜馬拉雅山在現實中面臨的污染和冰川融化問題,以及過多旅客造成的環境破壞。生活在景觀社會中的人成為了幻想的囚徒,遠離現實社會和真實的需要。

通過將彩虹所代表的自然幸福置換成物質帶來的視覺愉悅感,作品嘗試讓觀眾發現自己現正身處被幻象包圍的世界。當人們陷入霓虹燈所綻放出的繁華幻想的同時,自身也被欲望所束縛。正如蔣志所指:「欲望也許從來沒有減弱過或強大過,只是在現在,它們愈來愈快地在聯接,築建成電光幻影般的巨橋。我們可以從這頭到達那頭,但可能會發現那頭和這頭是如此一樣。」

  1. 1.

    Gay Debord.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Canada: Bureau of Public Secrets, 2014), 2.

張芷楓
張芷楓

張芷楓是M+的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