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謄本
苗穎:(英語)要用兩個詞形容我在「希克獎」展覽展出的作品,我會說是「不祥」和「天真」。「不祥」指的那種「危險」是你對即將發生的事毫無頭緒,而「天真」則是指作品有很多色彩鮮艷、富卡通感的視覺元素。
我認為網頁和互聯網的確是一種啟蒙,它就像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也代表着一種生活態度。它確實影響了我的創作風格,因為作品的靈感正是來自互聯網。我很欣賞網民的幽默感,還有人們對社會問題的反應,這就是互聯網的核心。在我使用人工智能之初,它尚未廣為一般人所接觸;但現在,它已成為大眾的工具,生成了不少內容。我覺得我們現在的關係很有趣。
我在M+展出的作品花了近四年完成,共有三個章節,名為《桃源十二村》。第一章是《牧羊人之耀》,由六個人工智能組成。它們都被訓練了很久,長達好幾個月。起初它們什麼不知道人類的關節是如何彎曲,以及有何限制。因此,我將大數據輸入到人工智能中。第二章是一部電影,劇本完全由GPT-3撰寫。然後我拿着劇本,在遊戲引擎上導演了這部電影。而在第三章,所有模型都被訓練好,任它們隨意發揮,場面一片混亂。
這個網站是整個作品的指南和選單。這三個章節就像見證了人工智能的崛起,並探討未來會是何等光景,例如我們會怎樣應對人工智能科技。這個展覽會有實體的裝置。當你走進去,首先會看到一些塔樓,看起來就像哥德式的、中世紀的塔樓。然後(你會看到)它們曾被點燃的痕迹,但又不是從上到下都被燒過。這是一個比喻,表達早期的人工智能訓練。之後是第三章,它們已訓練完成,被點燃和燒毀了,好像被訓練過頭似的,全部變成黑色的。
三個章節都與機器學習有關,這是我過去幾年一直研究和運用的技術。我常常在作品中追求一種胡鬧的敘事手法,就如在我其他網站似的作品中所見的,當中總有一些虛構的意識形態概念,幾乎在宣傳一種帶有政治色彩的生活方式。
在我的作品中,我試着將藝術家變成人工智能的奴隸,提出一種可能性:如果人工智能取代了藝術家,在這種情況下會是怎樣么呢?誰會來帶領牧羊人?我所擔憂的是,一切會變得像素化。如果人們都從網上的大數據學習,這將非常危險。這樣的話,歷史也會變得像素化,你也就再不知道什麼是真實。人類往後的世代,如果他們想(在網上)尋找答案,(他們會發現)歷史好像已被改寫,這實在很難想像。
新媒體藝術家苗穎以探討中國互聯網文化的項目和作品見稱,她把這個異常複雜、高度管控的領域稱為「中式互聯網」,當中自我審查是必需的,她將這種情況形容為近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其近作經常以網站、動態圖、截圖和裝置的形式表現,把源自西方和當代中國的科技和思想並置,凸顯中式互聯網的政治、美學和意識。
身為中式互聯網和全球互聯網的雙重身分公民,苗穎的作品涵蓋虛擬仿真和裝置,探索科技對人們意識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苗穎在「希克獎2023」展覽中的作品為三章節裝置《桃源十二村(2019–2023)》,它實時模擬由人工智能管治人類的未來世界,呈現以遊戲引擎建構的中世紀魔幻之地。裝置運用機器學習系統製成電腦繪圖,令觀眾每次都能觀賞獨一無二的畫面。
第一章呈現六個人工智能「社會牧羊人」,他們由大數據訓練出來,熟習人類行為。這些牧羊人引領桃源十二村,並監視其蟑螂村民。
第二章是由機器學習文字生成模型GPT-3編寫的電影,敘述一名人工智能牧羊人被監禁,以及其蟑螂愛人試圖靠開採比特幣來拯救他的故事。
第三章結合三部曲的概念,並以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展現,讓觀眾透過二維碼進入。
藉着此作,苗穎邀請觀眾探索桃源十二村,藉由人工智能主宰的專制未來,重新想像我們身處的現實境況。
製作人員
- 監製
M+
- 香港手語
香港展能藝術會
- 影片製作
流動影像工作室
- 製片
王偉健、陳詠姿
- 攝影指導
張旻匡
- 攝影
劉子康、謝百閏、葉耀東
- 剪接
張旻匡
- 調色
張旻匡
- M+製片
張嘉琳
- M+策展研究
譚雪凝、龍云、黃家彥
-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 特別鳴謝
苗穎、蘇浚
特別鳴謝香港展能藝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