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3年10月19日 / 潘蔚然

從呂壽琨檔案看1950至1970年代香港藝術團體的吉光片羽

一系列來自一位水墨畫家的檔案資料,當中有筆記本、速寫、插圖和照片。

呂壽琨檔案包含超過二千項資料,記錄這位影響深遠的香港藝術家如何發展新水墨運動,以及他春風化雨的事跡

M+於2018年底着手研究呂壽琨(1919–1975)的個人檔案資料。呂壽琨是舉足輕重的水墨畫家、藝評人、作者與教育家,常被譽為「香港新水墨運動」的開拓者,備受敬重。他延續中國水墨畫的傳統,並將之轉化為扎根於傳統,並能在全球藝壇上引發共鳴的當代藝術形式。

呂壽琨檔案由呂氏家族收集並慷慨捐贈,當中包含橫跨1930至2010年代逾兩千項資料。檔案涵蓋筆記本、寫生畫稿、剪貼本、手稿、書信、展覽圖錄、相片、錄音帶及畫具,內容多元廣泛,反映他涉足眾多領域。

從這些資料所見,呂壽琨生平中尤為有趣的是他與1950至1970年代香港藝術團體的關係。1948年,呂壽琨自家鄉廣州遷居香港,並在香港度過下半生。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呂壽琨以不同身分參與多個藝術團體,並且是連結這些藝術團體的少數關鍵人物之一。呂壽琨檔案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這些藝術團體和它們所形成的網絡,以及揭示這些團體的成立與解散如何顯示文化趨勢的轉變和反映香港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

藝術家呂壽琨的速寫,是用炭筆在紙上創作的。

呂壽琨,《呂壽琨自畫像》,1958年,炭筆紙本 [CA62/1/9]

落戶香港

1940年代末,國共爆發內戰,局勢動盪不安,香港成為了中國內地知識分子與藝術家的避風港。他們有的在香港定居,或把香港視作中途站,當中包括來自廣州藝壇的資深畫家,他們不少是呂壽琨父親呂燦銘(1892–1963)的知交;呂燦銘是備受尊敬的學者、官員、藝術家、藝術品商人,並於廣州經營古董店。呂壽琨因着父親的緣故,結識了許多知名畫家,並憑其藝術天賦與中國傳統筆法功力獲得他們賞識。這群中國內地畫家移居香港後成立不同藝術團體,在香港以至海外推廣中國藝術。

一本於1958年出版的展覽圖錄封面,以平板印刷。圖錄內頁可見呂壽琨的澳門大三巴水墨畫,這幅畫作十分精細,描繪了聖保祿教堂殘存的正面外牆。

「香港中國畫人作品東南亞巡迴展覽」特刊,特刊內頁左面的《澳門大三巴》出自呂壽琨之手 [CA62/7/2]

呂壽琨是香港中國美術會最年輕的創會成員,該會由眾多南渡來港的內地畫家組成,成立於1956年,與專注於水彩與油畫創作的香港美術會並駕齊驅。香港中國美術會可謂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團體,在1957年舉辦了一場東南亞巡迴展覽,展出142件身處香港的中國畫家之作品,這些畫家既有崇尚傳統國畫的古典畫派,亦有融合西洋畫法的嶺南畫派。在國畫傳統的發展該如何回應時代轉變的爭論中,這兩個畫派抱持着不同的立場。

同一時期,呂壽琨亦是七人畫會的成員;這個短暫存在的藝術團體由呂壽琨與另外六位畫家組成,包括著名畫家趙少昂(1905–1998)和丁衍庸(1902–1978)。這個畫會只舉辦過一次展覽,展覽於1957年在中環聖約翰座堂舉行,一併展出的作品包括呂壽琨的香港山水畫、趙少昂的嶺南畫派木棉樹大型掛軸,以及丁衍庸的野獸派油畫。

黑白照片中可見六個身穿西裝的男人。

呂壽琨(右一)等七人畫會成員於「七人畫會聯展」合影,1957年 [CA62/3/3]

1958年,呂壽琨與父親參加丙申社第二屆年展。丙申社由趙少昂及其他畫家組成,該展覽的圖錄中收錄了呂壽琨的作品《獅山》。逾十年後,呂壽琨於1969年丙申社第五屆年展中,展出他的抽象水墨作品。

黑白照片中可見五個身穿西裝的男人,他們身處一個展廳中。

呂壽琨(右一)等丙申社成員於「丙申社第五屆年展」合影,1969年 [CA62/3/8]

呂壽琨於大學修讀經濟學,因戰亂與時局動盪,並未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藝術訓練。或許正是這種背景,他才能毫無包袱地按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詮釋國畫的傳統。他的藝術創作與他對國畫及相關範疇的研究並行不悖;他大量閱讀有關傳統中國藝術原則和理論的書籍,亦鑽研當中的歷史源流和背後的哲學思想。自1950年代初起,呂壽琨開始為香港多家中文報章撰稿,與讀者分享他在這些課題的研究所得,包括於《華僑日報》的專欄〈我的國畫觀〉連載文章,後來這些文章被結集成書並於1956年出版,全書十四萬字,對國畫傳統的視覺元素提出獨特見解。

拓展連繫

呂壽琨亦是香港藝術家協會六名成員之一,這個協會由身處香港的華藉、英藉與美藉畫家組成,包括白連(Douglas Bland,1923–1975)和鄺耀鼎(1922–2011),他們相信集合起來能為他們帶來更多展出作品的機會。 [1] 1957年,《德臣西報》刊登了一篇有關協會聯展的簡評,形容協會成員是「他朝或可被稱為『香港畫派』的香港畫家」。[2] 王無邪(1936年生)也在這個展覽上首次注意到呂壽琨的作品,兩人隨後結為好友;王無邪為雜誌撰文悼念呂壽琨時,提及這展覽是香港現代藝術一個里程碑,因為它體現了參展藝術家之團結,以及全面地展示香港前衛藝術的面貌。[3]

房間內有很多人聚集,牆上掛着很多藝術品。

「首屆香港藝術家協會聯展」開幕酒會,1957年 [CA62/3/3]

呂壽琨在香港扎根日深,他對國畫的研究亦更深入,並將研究範圍延伸至歐美現代藝術思潮。呂壽琨與藝術家李錫彭(1908–2001)合作將赫伯特﹒里德(1893–1968)於1931年初版的著作《The Meaning of Art》(《藝術的意義》)翻譯成中文,作為個人參考資料。到1960年代初,呂壽琨在創作中重新發掘國畫傳統中的抽象和表現元素,發展出備受讚譽的「禪畫」,同時亦偶爾重拾傳統畫風。與此同時,他在藝壇的網絡繼續拓展。

隨着呂壽琨於香港藝壇聲名鵲起,他成為了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友師。1960年,王無邪等現代文學美術協會成員,邀請呂壽琨擔任其協會所主辦的「首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的榮譽顧問暨審選委員會主席。展覽展出了逾八十項本地與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南韓的金基昶和法國的Xavier Longobardi。七人畫會和香港藝術家協會的畫家亦有獲邀參展;呂壽琨在展覽圖錄的序中,就展覽作品寫道:「(東方和西方之間的文化藝術)經過了同化,變動與滋長,在此一時代中公然混交,產生了自發自覺,獨創自成的繪畫藝術。」[4]

一封在1960年3月1日以繁體中文書寫的手寫信,是由現代文學美術協會寄給呂壽琨的。

現代文學美術協會致呂壽琨的信,1960年3月1日[CA62/3/3]

重構中國水墨

對於以臨摹歷史名作為尚,貶抑個人創意的方針來教授和學習傳統國畫,呂壽琨向來不以為然。他強調這種教學方法已不合時宜,須要革新,點出對國畫傳統的「正確」理解應為鼓勵自我表達,並指出國畫要與時共進、保持嚴謹的話,新的課程乃至關重要。呂壽琨在1950年代開始私人授畫,約莫在1964年,他受邀到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國畫。一年後,王無邪邀請呂壽琨到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授課。呂壽琨當年所授的多個課程,是他所構想的水墨本科學位課程結構的雛型;他於1960年代中開始以「水墨」一詞代替「國畫」,因為他認為這個名稱更切合國際藝術發展的軌跡。在呂壽琨檔案中,他的不同筆記本記錄了他如何隨時日修改課程內容。

1968年,呂壽琨的十二位學生成立元道畫會,成員包括後來成為著名畫家的周綠雲(1924–2011),以及後來於香港藝術館擔任總館長的譚志成(1933–2013)。為了推廣新水墨,元道畫會在1970至1972年期間舉行了一系列名為「每月藝談」的公眾節目,呂壽琨亦以主講人身分出席,他的講辭摘要於1972年《南北極》雜誌分兩期發表。回頭看來,這些講辭可以堪稱是「新水墨運動」的宣言。

雜誌封面上有紅色邊框,當中可見一幅插圖,描繪一個捧着很多串香蕉的女人。封面上的繁體中文字是白色的。

《南北極》,第27期,1972年8月 [CA62/6/2/36]

另一個由呂壽琨學生成立的團體是一畫會,大部分成員都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修讀水墨畫課程。一畫會於1970年代舉行過幾場展覽;在1976年,即呂壽琨逝世後一年,他們所舉行的展覽展出了十四位藝術家的大型繪畫,可說是「新水墨運動」的一大里程埤。1985年,一群舊生聯合籌辦了展覽,紀念先師逝世十週年。

六人在戶外的營火上燒烤,大部分人都是坐着的。

呂壽琨(左三)與元道畫會和一畫會成員於元朗遠足 [CA62/3/11]

呂壽琨的藝術生涯是多方面的,他既是畫家,也是藝評家、亦是作者、教育家,也投身不同藝術團體。他對新水墨運動發展的影響,因他卒於五十六歲之齡戛然而止。然而,許多曾師從呂壽琨並受其啟發的學生日後都成為獨當一面的藝術家、設計師、教育家與策展人,在形塑香港藝術發展軌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水墨運動」更廣被視為香港文化身分建構的關鍵時刻。

呂壽琨檔案涵蓋了這位藝術家創作實踐的豐富細節,並揭示由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形成一個個分散的網絡,呈現香港戰後藝壇的面貌。這些團體對香港藝術的傳承都貢獻良多,不過隨時日過去,它們的事跡已漸漸湮沒。呂壽琨檔案所包含的珍貴相片、展覽刊物、剪報等原始資料,正能將這些藝術團體的歷史「出土」。呂壽琨雖被認為對香港藝術發展有重要建樹,但對於他的作品及思想的現有研究,此前一直散落於其他藝術家的檔案或出版物中,而今呂壽琨檔案及其中的豐富資料,不單能詳細重現呂壽琨的貢獻,更有可能帶來各種新發現,成就藝術史的嶄新敘述。

所有圖片:M+,香港,紀念呂壽琨之捐贈,2019年,© Helen C. Ting

  1. 1.

    K.C. Harvey, ‘Creative Art Exhibition One of Most Interesting; Many Gather at Opening’, Hong Kong Tiger Standard, 29 October 1957. [CA62/3/3]

  2. 2.

    Anonymous contributor, ‘Hong Kong Artists’, The China Mail, 26 October 1957. [CA62/3/3]

  3. 3.

    王無邪:〈悼呂師壽琨〉,《南北極》第65期,1975年10月16日,頁67–68。[CA62/6/2/39]

  4. 4.

    呂壽琨:〈序〉,《首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展覽圖錄》,1960年,頁2。

潘蔚然
潘蔚然

潘蔚然是藝術家和藝術研究者。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