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范加:表象之內|香港手語
范加:表象之內|香港手語
5:27
影片謄本

范加:(英語)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我以生物物質創作的作品,將它們嵌入雕塑之內,或者融合在一起,但我的目的是淡化這些常與身分密切相關的物質,擁有的擬人化特質。我之所以運用這些物質,是想提出以這些物質創作。

其實跟在工作室內製作石膏像,或是吹玻璃和雕刻玻璃纖維沒有兩樣。「內在風景」或「內在創傷」,所說的是不能言喻的經歷,你只能從內感受。

《Sites of Wounding》的概念,實際上是取自一本講述如何從香木的樹幹提取沉香這種香料的說明手冊。當中提到當人從樹幹鑽洞或把它切割、砍削,該處就稱為 site of wounding(受傷部位)。這其實延續了我在2020年開展一個項目,那個項目聚焦於香港原生的生物品種,沉香亦與「香港」這個名字的起源相關,皆因這個地方自宋朝起已外銷沉香,它也回應了香港的身分。

基本上,要令香木分泌沉香,首先它要受一點損傷啟動它的免疫系統,沒有受傷的香木其實相當多孔。體現樹木能在受傷部位重生的特質,這是我嘗試去展開的敘事。它所觸及的概念不只是關乎歸屬感,而是以非人類身體作為原料去體現人體內的某種創傷,不論是由文化或社會方面造成的創傷。

我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找到這些研究鐮倉時代佛像內部的期刊,表面所見的和內部完全不一樣。因此,我在那裏待了很久,以研究這些雕塑。

為了取得沉香你要很清楚看見傷口的形狀,並將內部雕刻出來。因此,我去做了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並將我的身體內部打印出來,製作出這些有關內部風景的雕塑。這是我做CT scan得來的右腿肌肉橫切面,共有六個。而這是其中一部分,掛在牆身的作品是另一部分。

(英語)這次,我真正的想做是探討牆作為物件和材料,還有探究展廳作為材料。因此,三件作品都嵌入展廳的牆中,牆上有縫隙讓你看進去。

藝術和科學基本上都是發問的方式。對我而言,它們並不矛盾回想我在求學時期學習製作玻璃,也是因為我對事物是如何製造、由甚麼製造,以及我可用哪些方法去製造非常着迷。我所問的這些問題,不光是應用在物件上,也能應用在我的身體和身分上。例如,女性特質是怎樣形成?男性特質又是從何而來?黑色素是怎樣產生的?如果我繼續問,最後會得到怎樣奇特的問題?這跟藝術一樣,兩者都引發更多的提問。

范加經常利用有機物料和其他與身體相關的元素,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各種可能。在其創作的生物形態和富有觸感的雕塑中,范加將人體皮膚(活生生的生物組織)的視覺元素和冷冰冰的實驗室工具並置,藉此撩動觀眾發自肺腑的回應。范加一直以創作審視性、性別、種族和物種等複雜觀念,藉此質疑對立的概念和二元思維。

范加在2020年開展其多章節作品《Sites of Wounding》,自此以非人類生物和生態系統為概念,探索物種與親緣關係之間的連繫。此作的第二部分《Sites of Wounding: Chapter 2》在「希克獎2023」展覽中展出,研究香港原生的瀕危植物土沉香。土沉香是名貴香料沉香的來源,而沉香的形成,則是從樹幹受到真菌入侵或外部損傷後分泌出帶有香味的樹脂而來。

為創作「希克獎2023」展覽的項目,范加掃描自身身體,以3D打印技術複製其肌肉組織和內臟,然後將之固定在染色玻璃球上。其中3D打印雕塑《內藏》跟兩個玻璃球《所有名詞都是錯的》和《所有名字都是名詞》都嵌入牆中,把展廳化成受傷的軀體。另外還有一件錄像作品追溯土沉香與香港的淵源,這個昔日香業貿易的重要港口,因販香運香而得名為「香港」。

製作人員

監製

M+

香港手語

香港展能藝術會

影片製作

流動影像工作室

製片

王偉健、陳詠姿

攝影指導

張旻匡

攝影

劉子康、謝百閏、葉耀東

剪接

劉子康、王偉健

調色

張旻匡

文本翻譯

陳思祥

M+製片

張嘉琳

M+策展研究

譚雪凝、龍云、黃家彥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特別鳴謝

范加、蘇浚

特別鳴謝香港展能藝術會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