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謄本
(原文:英語)
木下一:望著香港的天際線,我發覺香港的魅力、香港的形象就在於其海港和背後的太平山。前景的建築物,一片密密麻麻。我覺得香港是一個充滿矛盾景象的城市,但亦因此而充滿生命力。多元混雜的建築風格,也許正反映這個情況。
當時的城市面貌帶有強烈的殖民地色彩。市內有不少殖民地時期的建築,如太子大廈。還有舊郵政總局。殖民地建築隨處可見。香港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城市,建築物唯有向上發展。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基本上是一座塔型建築物。高樓拔地而起,地面則預留空間作開放式廣場。為方便行人來往,我們興建了一條橫跨干諾道的行人天橋。中區行人天橋系統便是由此展開。始於康樂大廈,橫跨干諾道。
我們必須建造窗戶,將光線引入辦公室。我將其中一些設計方案帶返家中,妻子Lana邊看邊說:「噢,看起來好沉悶,你為甚麼不嘗試其他,例如圓圈?」知名藝術家维特·瓦薩雷利以方形和圓形進行創作。我十分欣賞那幅作品,因此興起採用相同手法的念頭。於是,我們就著手為辦公室設計圓形的窗戶。
在香港這個商業化的地方,實踐建築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主要都是建造摩天大樓。我對應否留在香港發展感到猶疑,於是徵詢妻子Lana的意見。她說:「你為甚麼想離開?」我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優質設計難有作為。」她回答:「那你為何不去挑戰現狀?為甚麼不做些事情去改變它?」面對這個事實與挑戰,我接受邀約成為(巴馬丹拿的)合夥人,竭盡所能為他們設計出最理想的方案。我從沒後悔。我決心全力以赴,在建築界盡展所長。
了解加拿大建築師木下一如何推動香港成為全球具代表性的垂直城市之一。影片設香港手語。
香港地標建築廿八載
這座電力變壓站建於香港中環半山,由於委約方香港電燈公司於興建期間決定把公司總部遷往上址,令這個原本只是用作配電的項目更顯重要。大樓為由兩根墩柱支撐的橫向矩形建築體,左右兩側為懸臂式建築結構。整座建築猶如橋樑般橫跨溪谷中的山澗。大樓有兩個樓層以玻璃幕牆環繞,其上方樓層則使用混凝土立面,予人輕盈的感覺,彷彿飄浮於半空。工程師Heinz Rust在當時加入巴馬丹拿,參與構思其創新的結構。屋頂有兩個突出的錐形物體,用以保護來自周邊山丘的電纜。
香港不宜居?
作為一名充滿熱忱的收藏家,木下一最初認為香港的商業價值比文化高,並非一個宜居的城市。他對這座城市的建築設計機會抱持懷疑態度,但妻子張婉笑卻鼓勵他把看到的缺點當作是設計難題,待他以更完善的建築和基礎建設來解決。
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針對香港高樓林立、極度都市化和稠密的人口,木下一的研究旨在為香港提供有效紓緩這些問題的基礎建設。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的長度冠絕全球,是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系統。怡和大廈則是香港行人天橋系統發展的關鍵一環,天橋連接了不少西區至灣仔的建築物,你若掌握了如何穿梭於這些天橋捷徑,或許就稱得上是地道的香港人。
製作人員
- 監製
M+
- 香港手語
香港展能藝術會
- 影片製作
王偉健
- 策劃研究
黎穎、彭綺雲
- M+製片人
Lara Day、蘇浚
- 特別鳴謝
陳伯康、張婉笑、木下一、Michael Rogge、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
特別鳴謝香港展能藝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