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走進M+
走進M+
15:24
影片謄本

華安雅:(英語)歡迎來到M+。這裏是香港,我們將迎接本港首間國際視覺文化博物館的開幕。現在,你將可先睹爲快,到博物館展廳一探究竟,並看看這裏的豐富設施和可用資源。

我們身處地下大堂,博物館中央的集合點。這個由Herzog & de Meuron為M+度身訂造的空間採用堅固的混凝土和陶瓦,館內外都可看到。另外還有竹,整個博物館的傢俬址以竹製造,是一種非常環保的物料。我們還在這裏展出委約藝術家的創作,包括數碼藝術家的作品。在我身後是光影銘謝牆,由廣受尊崇的日本數碼設計師中村勇吾設計。

地下大堂另一個重要建築特色,是大樓兩邊的天窗,將美麗的自然光引入這個開揚的空間。我們亦在結構柱上展出委約藝術作品,現在展出的是台灣資深水墨藝術家董陽孜以易經為靈感的壯麗畫作。

現在我站在地下大堂的中央。正如你所見,這裏有一個廣闊的美麗天窗。一個開口將自然光一路引入潛空間。潛空間之「潛」,源於這是建築師在籌劃博物館時發掘出來的潛藏之地,皆因地鐵的東涌線和機場快線呈對角線橫越博物館地底。這個混凝土外殼,就是用來覆蓋行車隧道。

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就是地下大堂展廳。我們決定在這裏展出香港館藏。如你所見,展覽名為「香港:此地彼方」。走過展廳的大門,你會看到首件展品:另一道門,表示歡迎你進入展覽。這是傳奇書法家「九龍皇帝」的作品,他以香港都市空間為畫布,在城市各個角落隨意揮毫。

M+委約香港建築師及設計師張智強為他的家製作一比一的模型,這就是眼前的《變形蝸居》。這位設計師的住所狹窄,只有34平方米;蝸居之苦,香港人熟悉不過,但巧妙設計,的確能化腐朽為神奇。可移動的牆壁容許空間放大縮小,隨心變化。這是他的床、廚房、電視和浴室。在我身後,你可看見與他家窗外一樣的風景。

歡迎來到M+學舍。我們從大教堂般宏偉的地下大堂,來到這間為學習而設、氣氛親切的小房舍。當然,博物館每個角落都是學習之地,但在學舍,我們是以實驗、玩樂和活動為學習原則。這裏是思維活躍的空間,與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和教師緊密合作,並本着終生學習的原則,鼓勵大家活到老學到老。有一點很重要,學舍也是靈活流動的空間。它沒有既定界限、充滿實驗精神,可舉辦工作坊,作為休息區,也能支援多種語言。這個名為會堂的地方,無疑是個美妙的空間,可以一邊欣賞港島的景色,一邊在M+大樓的學舍中有所領悟,享受學習的成果。

修復保管中心的底層是一個展示區,不單展出作品,亦是修復藏品和展覽製作的工作間,讓公眾從外面觀看。這裏集工作和研究空間於一身,也會成為舉辦工作坊的地方,解讀研究並應用在修復館藏上。開館之初,我們會展出霓虹招牌,這是M+極其重要的香港視覺文化館藏,也需要大量的修復工作。整年下來,你會看到我們的修復過程和成果。

鄭道鍊:(英語)歡迎來到二樓,這是33個展廳中,大部分所處的樓層。這裏極為寬敞,長110米,闊130米,等於兩個足球場的長度。我現在身處中庭,在這裏,觀眾可前往四大展區,即西展廳、北展廳,或稱希克展廳,南展廳和東展廳。展廳面積達1500至2500平方米,佈局各具特色。在希克展廳,我們有「從大革命到全球化」,我們首個展出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的希克藏品展覽。我身後的東展廳有「物件.空間.互動」,展出國際設計和建築藏品。南展廳的「個體.源流.表現」則聚焦國際視覺藝術館藏。我現在進入的西展廳正展示M+最蔚爲奇觀的藏品──安東尼.葛姆雷的《亞洲土地》。葛姆雷在2003年來到中國,將這個夢想計劃成真。他在廣東找到一個村落,跟300名村民在短短一星期製作了二十萬個黏土人偶。這是2003年作品完成以來首次展出。我們跟20位修讀藝術的學生緊密合作,用三星期時間擺放泥人。觀眾可站在如海的泥人前,感受面對浩瀚人海之感。

這裏是大台階,這個地標建築的最大特色之一。這個開放式劇院可容納400人。在我身後,有一個巨大的LED屏幕,這個屏幕高五米、寬十米,安裝在懸吊裝置上,讓屏幕在作放映之用時如現在升起,或降到接近地面,拉上帷幕作演講空間使用。大台階下有三間戲院,可坐180、60和40人,戲院可播放不同格式的作品,即35毫米、16毫米和數碼格式的電影。大台階下面有多媒體中心,是我們的流動影像館藏圖書館。多媒體中心有40個座位,設獨立和多人放映間,可以隨意點選流動影像藏品,在此觀賞。

我們現在身處合院展廳,M+大樓其中一個別具特色的空間。可以看到展廳到處都鋪上竹片,地板到牆壁,甚至天花板都是。開幕首展,我們決定做一個如同寶庫一般,探尋博物館自身的展覽,反思在亞洲建設一間二十一世紀國際博物館的意義。我們想藉M+概念藝術藏品的創作手法訴說這個故事。在首個展廳,我們展出四位先驅的創作,包括馬塞爾.杜尚、約翰.基治、白南準和小野洋子。這四名藝術家在公在私均情誼深厚,正是東西方唇齒相依的寫照,亦是展覽的主旨。

在下一個展廳,我們可以欣賞更加多元豐富,來自不同語境、時期和地域的創作。踏入首個空間,你或會以為自己在觀賞亞洲傳統藝術,但其實每件作品都離不開概念藝術的意念,即偶然性和使用現成物件。走進第二個空間,我們會看到其他概念藝術創作。例如,這裏有另一件小野洋子的作品。這是一個全白棋盤,是她向約翰.基治致敬之作,他們的關係亦師亦友。此作與森村泰昌的行為藝術作品互相呼應。在後者,森村重演杜尚跟年輕裸女對奕的經典一幕。我們也展出了黃永砅1987年的作品,當時正值中國當代藝術破曉之時,而他創作了一件以杜尚為靈感,也是向其致敬的作品。在展廳的其他部分,我們會看到更多來自偏遠之地和標新立異的作品,例如加百列.奧羅斯科、里克力.提拉凡尼、伊黛.阿德南和傅丹的創作。

華安雅:(英語)歡迎來到M+的天台花園。這是一個開揚的公共空間,坐落在基座平台兩邊的展廳之上。這裏矗立着66米高、110闊的LED屏幕,是展出節目和讓委約藝術家發揮創意的空間。在一個充斥商業流動影像的城市,我們希望在鳥語花香的環境下,讓公眾一邊欣賞別具創意的內容,一邊飽覽港島景色。就在這無比美麗的平台,觀賞獨一無二的維港景致。

來探索一下M+這個香港嶄新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吧!誠邀你參與這個導賞團,了解博物館的開幕展覽及博物館大樓各個由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廣闊空間。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和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帶你遊走不同展廳、大堂及流動影像場地,沿途介紹一些經典館藏,以及全新的委約作品。

製作人員

監製

M+

主持

華安雅、鄭道鍊

導演

Fallout Media

攝影指導

Edwin Lee

攝影師

Richard Fowler、William Lee、Dominic Yip

錄音師

Dominic Yip

剪接

Edwin Lee

M+製片

蘇浚、張嘉琳

翻譯及字幕編輯

李凱琪、梁仲汶、林玥臻

版權事務

孟廷

特別鳴謝

施維麟、韋迪安、丘雪君

想知道M+館藏中有些甚麼?不妨看看《M+館藏選粹》。此書是圖文並茂的指南,精選了具代表性的M+藏品。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