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7年10月6日 / 陳伯康

再探貝聿銘先鋒之作──香山飯店

一座長方形的白色建築,佇立於長方形人工湖旁,建築物與人工湖之間有一條磚鋪小徑分隔,兩者由綠樹環繞;背景可見另一白色建築。

香山飯店1982年的面貌。酒店潔白的灰泥外牆,靈感源自江南傳統建築。圖片:© 貝建中

香山飯店由貝聿銘設計,1982年於北京市郊落成。對於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當代中國建築後來的發展,以及現代主義與傳統建築之間關係的宏觀討論而言,鮮有建築作品及得上香山飯店意義重大。

這個項目在多重意義上是貝聿銘的「回歸」。貝聿銘於1935年離開中國負笈美國,在將近四十年後的1974年,他率領美國建築師學會代表團到訪北京,在出國留學後首次回國。其後,中國正值對外開放之初,中國政府想在北京市中心建一座高樓酒店,並認為這位生於中國的著名紐約建築師是最佳人選。雖然摩天大樓可體現國家的進步,但貝聿銘質疑在這座古城的中心興建現代化摩天大樓是否合適,尤其是這座高樓會將居高臨下俯視故宮。貝聿銘日後回想道:「我不想成為千古罪人」,於是在北京二十五英里外、舊日的皇家狩獵園選了一個位置建酒店(或許部份是貝聿銘的呼籲使然,政府其後限制故宮四周新建築物的高度)。

香山飯店座落天然景色中,這座較貝聿銘其他作品低矮的建築,與他後來廣為人知的混凝土幾何設計和閃爍玻璃結構作品大相逕庭。貝聿銘為了尋找更能表達文化根源的建築方式,更參考了江南民居的白牆灰瓦,並在建築物群中建有庭園。各座客房翼樓自裝有天窗的中庭,不對稱地向外伸延,這樣安排既為保留原有樹木,包括兩株八百歲的銀杏,又為遵循傳統中式園林的佈局及空間運用。貝聿銘曾言:「中式園林猶如迷宮,不會從頭到尾一眼看穿,置身其中難窺全豹……那關乎規模、關乎多個消失點,亦關乎驚喜──那是出乎意料的欣悅。」

前方人工湖中有一塊筆直巨石,後方直立一座大型建築物。建築物上有三排窗戶,每排都被灰色磚鋪成的幾何圖案圍繞。

香山飯店1982年的面貌。外牆鋪砌的灰色圖案,參考自傳統中式建築,更打破酒店房間在視覺上的千篇一律。 圖片:© 貝建中

儘管在建造及計劃上困難重重,但飯店最終落成,還從1600英里外的雲南石林運來巨石點綴。由於波士頓的甘迺迪圖書館也出自貝聿銘手筆,飯店開幕時還邀得美國前第一夫人積琪蓮甘迺迪為嘉賓。不過,這座建築某程度上也受到誤解。貝聿銘為建築物外牆構思的灰色鋪磚圖案,除了增加傳統色彩外,更別具功能:有了這些灰色鋪磚,大幅的牆身就能分割成體積較小的部份,有助防止牆面產生裂縫,更能減輕客房視覺上的重複感。然而,一些西方人看到這「裝飾用」的鋪磚圖案和其他細節,均疑惑貝聿銘是否改變了風格,誤解他踏入了膚淺地採用歷史元素的後現代階段。與此同時,中國有很多人同樣感到困惑,他們以為這座建築物會較為「摩登」。當時《人民日報》報道指:「一開始,香山飯店似乎並不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怪異。」

事實上,貝聿銘創作的香山飯店,既非傳統,也非人們慣見的現代,而是把兩者融會糅合,是當時中國前所未見的。而在三十五年後的今天,證明了香山飯店經得起考驗,而且影響力深遠,啟導後來一代代中國建築師,並以嶄新想法在傳統建築意識型態中掀起一陣波瀾;貝聿銘藉着繼後作品──例如蘇州博物館(2006年竣工),進一步探索萌發於香山飯店項目的意念,令香山飯店成為現代中國發展,甚至貝聿銘本人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以配合M+將舉辦的 「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以及貝聿銘百歲壽辰。

陳伯康是 M+的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