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圍牆內的鄉村文化與藝術靈感
圍牆內的鄉村文化與藝術靈感
3:21
影片謄本

鄧國騫:我現在身處錦田永隆圍。

這個圍村之中,錦田圍村人自幾百年前起就在這個地方定居。當時錦田仍稱為「岑田」,南圍、北圍、吉慶圍、泰康圍、永隆圍,還有泥圍,合稱「錦田六圍」。

我是在永隆圍長大的。第一次出去市區是18、19歲時,去看一個藝術系「師兄」的展覽。那時在市區看到很多高樓大廈,看到不同的面孔身穿不同的裝束,或有不同的生活節奏。這應該是我藝術創作的起點,就是透過藝術的語言思考為何有這些分別。

圍村是有自己生活節奏的小社區,有自己的節慶習俗。有時候我會捨不得丟棄東西,所以經常會存下很多不同物料。《花果山》這個作品就是這樣出現,就像寫了一篇散文裏面描寫了猿猴、《西遊記》、科技,以至神話所帶來的恐懼。

圍村有趣的地方是它有一幅圍牆,常常聯想起到學校的書桌。《寂寞島嶼》這個作品有點像我小時候自己跟自己玩耍的情況。其實寂寞時可能只有自己一個,但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那種相處或陪伴,可能是這個作品想要帶出的。

回頭看,我有時候也不清楚腦海中的回憶是有多模糊或鮮明,但是我願意相信一個地方能帶給你的,能讓你在沉澱過後所感受的氛圍是一種難以解釋的緣分。就像我現在願意相信化成光、化成灰的儀式,是一種語言,是可以聯繫過去和現在的對話。這種語言和對話與藝術創作可能是相同的。

伴隨着圍村的改變,有些(過去擁有的)也同時在褪去。這種碎片化的狀態好像無法抗衡,而城市景觀的改變更不在我的控制範圍之內。樂觀一點去想,我自己相信那些變得碎片化的東西,其實「沉澱」了一種習慣、喜好,或是一些深藏在內的……可能變成了天性,或是無法去改變的感官,或情感。那些可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元素,相信是可以水過留痕地保存,希望是這樣。

藝術可以保存一個社區的靈魂嗎?

來跟我們走進鄧國騫的工作室。鄧國騫的住所和工作室都在新界永隆圍,其作品以細緻的洞察力見稱,記錄他熟悉不過的社區,捕捉當中的日常、習俗和節奏。透過《寂寞島嶼》(2013)和《花果山和三個小孩的媽媽》(2014)等作品,鄧國騫將神話、科技和個人經驗融合起來,並創造一場視覺對話,反映社區生活的複雜面貌。

一個戴着眼鏡、身穿黑色上衣和淺咖啡色外套的男人站在幾座人低矮建築物前方,背景中可見連綿的山脈。

身處永隆圍的鄧國騫

從鄧國騫的當代藝術創作,我們不只能了解他的創作手法,還能窺見他如何保存和記錄其祖屋的文化傳統。

製作人員

監製

M+

主持

鄧國騫

影片製作

朝夕公園

導演

許智生

攝影

翁子康、鄧朝騰

攝影助理

蔡俊希

製作助理

袁恬怡

剪接

翁子康

電腦動畫

盧悅銳

文本翻譯

李凱琪

M+ 製片

張嘉琳、陳慧卓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特別鳴謝

鄧國騫、鄭秀慧、蘇浚、洪飛鳴、鄭世媛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