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新的椅子運用破格的物料,邀請觀眾直面生命瞬息萬變所帶來的不安,同時挑戰藝術的傳統定義和收藏的一貫模式。
當你踏進展區,會被一片引人矚目的景象攫住目光:一張紅色沙發放在紅色長地毯的一端,面向着另一端牆上用鍍金畫框裝裱的紅色長方形。乍看之下,作品似乎營造出靜謐的氛圍,邀請人們坐下靜思反省。你慢慢坐到椅墊上,發現椅墊中不是柔軟的填充物,而是肉。那個觸感令人不安,空氣中還彌漫着淡淡的異味。當平靜的感覺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卻是表象下出人意表的真相──腐朽與衰敗的殘酷現實。
這個裝置由先鋒藝術家顧德新構思,僅展出過兩次。作品第一次展示時名為《2000年11月4日》,為2000年在東廊藝術畫廊舉辦的「不合作方式」展覽而創作。第二代則重新命名為《2021年11月12日》,目前在M+的「M+希克藏品:別傳」展覽中展出。
顧德新在中國當代藝術界舉足輕重,其破格的展覽和概念實踐挑戰了傳統上對美、永恆及藝術意涵的觀念,因而廣為人所熟悉。1962年生於北京的顧德新,一直走着非同尋常的藝術之路。他從未接受過正規藝術教育,卻活躍於「八五新潮」運動。那是藝術史上的變革時期,一群中國藝術家追求文化創新,擺脫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束縛,以激進實驗進行探索。
1980至1990年代間,顧德新不斷突破藝術界限,透過各種直觸內心的體驗,探索腐朽、官能和物料轉化的主題。顧德新曾運用塑膠、玩具、水果甚至肉等非傳統物料創作。值得留意的是,他接受萬物無常,讓作品在展覽過程中腐爛或分解。知名藝術史學者兼策展人凱倫.史密斯形容他的作品為「難以捉摸、無法收藏和自毀的」。[1] 1994年特別是顧德新的一大轉捩點,他首次運用生肉、脂肪和其他動物身體部位創作。
2000年上海雙年展期間,顧德新參與了「不合作方式」展覽,成為他藝術生涯的另一里程碑。雙年展以「海上.上海」為主題,希望透過邀請國際藝術家和策展人參展,來提升中國在全球當代藝術舞台的地位。然而,雙年展所得的評價褒貶不一,論者指出入選的中國藝術作品取態保守,未及其他入選作品前衛。與同期的展覽相比,這種差距更見突出,例如由艾未未和馮博一在東廊藝術畫廊籌辦的「不合作方式」展覽,就為藝術家提供一個衝擊社會規範並提出異議的平台。
顧德新的裝置《2000年11月4日》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他所關注的物料轉化、無常及人類的狀態。展覽促請訪客坐到顧德新的椅子上,感受填滿豬內臟脂肪的椅墊。這個體驗為訪客帶來感官上的不適,而腐壞的生肉亦確切地提醒我們生命的短暫。與此同時,紅地毯與鍍金畫框徵着對富麗堂皇、權力及物質的尊崇,與不斷腐爛的生肉形成鮮明對比。堂皇與衰敗的並置,形成了強烈的矛盾,強調生命和藝術的短促本質。
這個作品的精神在「M+希克藏品:別傳」展覽中得以承續,並重新命名為《2021年11月12日》,即M+開幕的日期(顧德新的作品往往沒有標題,或只以創作日期取名,為觀者留下解讀空間)。乍看之下,裝置似乎保留原樣,但此版本其實已經過調整。最明顯的是,原本的豬肉椅墊已替換成合成物料,以維護展品的狀態。訪客再也不能坐到椅子上,大大改動了整個體驗。
重新裝置顧德新的作品引伸了一個重要問題──到底博物館在處理「無法收藏的藝術」方面,擔當着甚麼樣的角色?除了處理物料上的難度,整個過程亦因為顧德新的事業軌跡轉變而變得複雜。2009年,在中國藝術市場日益蓬勃,漸漸受國際矚目之際,顧德新毅然退出藝術界,以此為表達自己抗拒藝術界日漸商業化和工具化的手段。從那時起,他開始閉門謝客,避不見人,拒絕參加任何藝術活動。當M+希望重新展出他的作品時,這位藝術家拒絕提供有關裝置作品的指示,且並沒有現成的指引。
面對這些難題,M+策展人與那些曾密切參與「不合作方式」展覽的人會面,其中包括該作品的收藏家烏利.希克、與顧德新長期合作的藝評家兼策展人侯瀚如,以及協助顧德新佈置《2000年11月4日》的藝術家朱冥。這些人的親身經驗和觀點,為作品的創作脈絡、展示方式及展覽意義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烏利.希克收藏《2000年11月4日》時,他得到了鍍金畫框、地毯和椅子骨架。可是,他並不能購入那短暫易逝且根本無法收藏的豬肉椅墊。最重要的是,希克購入的不僅是作品本身,還有其概念、意念和該作品的呈現。這顛覆了對於「擁有」及「購藏」的傳統想法,並着眼於藝術創作無形的一面。在M+,展示和復現的是意念本身,而不僅為物理形式的顯現。
M+也曾在特殊的場合重新為椅子裝上生肉椅墊,邀請訪客坐下並親身體驗腐爛的過程,讓作品以最接近其原貌的狀態供觀眾欣賞。椅子曾在2023年9月22至24日「M+希克藏品:別傳」展覽開幕期間,以及2024年3月27日至30日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舉行期間再次裝上生肉椅墊。
處理像顧德新的椅子這樣有違傳統收藏模式的藝術品,對博物館和機構來說是難題。這些作品促使博物會重新思考其角色,特別是在藝術家已退出藝壇,卻無留下清晰佈展指引的狀況。在這些情況下,博物館必須採取創新方案去呈現藝術家的願景。歸根究底,顧德新的作品深遠影響了看待藝術藏品的觀念,強調了保存意念和體驗,而非僅僅物件本身的重要性。
頁頂圖片:顧德新的《2021年11月12日》(2000/2023)於「M+希克藏品:別傳」展覽現場,攝於2023年,© 顧德新,攝影:鄭樂天,M+,香港
- 1.
Karen Smith, 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 (New York: AW Asia, 2009),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