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2年9月23日 / 馮佩悠

由零開始,策劃一場夏祭

照片中的女子戴着眼鏡和白色醫療口罩,身穿深色T恤和牛仔褲,腳上穿着運動鞋,盤腿坐在地上的坐墊上。她繪形繪聲地說話,左手傾斜抬起放在胸口前方,右手拿着平板電腦放在大腿上。她身後有落地玻璃窗,看到窗外陽光充沛的陽台,還有兩人站在欄杆旁。

策展助理徐詩穎在M+主持講座,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M+從策展助理徐詩穎的角度,看看年輕人如何轉化這個博物館

拉開膠紙發出刺耳尖銳的聲音迴盪於室內,戳破了活潑的談話聲。在維港的迷人景色下,一群年輕人正埋頭苦幹,將M+的工作坊空間佈置成臨時展廳。不足兩毫米厚的發泡膠板、一疊疊相片、一卷卷繩子,還有幾張角几和椅子鋪滿地面,物件繁雜的景象難以一眼看清。

照片中的房間有混凝土和木板牆、傾斜的天花板及落地玻璃窗。地上撒滿發泡膠條、廢紙和白色防水布。一群群年輕人在空間之中坐着,或在做着甚麼:有些在剪紙,有些在觀察,有些則為物料塑形。每群人有一至四人。

2022年8月,「M+青年部」成員和參加者在籌備創作日營結業展,當中展出「影像講故師」「垃圾設計師」工作坊的成果,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在三四人一組的人群中,身型嬌小、戴着圓框眼鏡、身穿深色吊帶褲的徐詩穎,觀察着在房間中央的「雕塑」──一件以廢棄白色防水布精心製作而成的結構,設在底座的風扇把它吹起;防水布前後左右擺動,恍如恐龍的兩隻短小前肢,在半空拍動。

還有半日,徐詩穎和她的青年部成員將向公眾呈獻他們的首個展覽,也是「青年夏祭:逆行」活動的一環。有人忙着將從M+各處撿拾回來、升級再造的廢物砌成作品;另一些人則用木曬衣夾將手掌大小的照片固定在麻繩上,並將繩子懸在兩疊不規則地堆疊起來的椅子之間。這是一塊立體的故事板,上面的指示寫道:「寫下你對繩子上任何一張相片的想法和感受。將心中所想填滿卡片後,你可將相片帶回家。」

照片中可見一系列細小的照片,用曬衣夾固定到三根繩子上。一雙手把一張黑漆漆的照片夾到繩子上,照片中可見一些人像雕塑。另外有一個模糊的人影蹲在背景中。

參加者將照片夾在繩子上,組成即興的故事板,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這展覽不單是展示物品這樣簡單。它邀請觀眾跟展品互動,引領我們以自己的方法詮釋這些創作。」徐詩穎解釋。

作為M+策展助理,徐詩穎身兼多職:她是活動統籌、主持,也是行政人員。每日挾着文件夾在工作坊場地和辦公室來回奔走,她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透過為公眾,特別是年輕人策劃活動來連結觀眾和博物館。

她目前主要負責「M+青年部」的工作,這計劃招募充滿好奇心的青年成為義工,聯同M+團隊和不同界別的創作者構思和舉辦公眾講座和工作坊。「青年夏祭:逆行」是他們的心血結晶之一,為期兩週的項目涵蓋一系列為年輕人設計的活動,靈感源自M+以往的夏令營。

照片中可見兩個年輕男人在桌子前。左邊的男人站立着,將一個汽水罐固定到木底座上。右邊的男人看着那個男人。他們前方的桌子上有幾個可口可樂罐,罐子頂部都除去了。桌上還有一些工具、水瓶等物件。

設計師兼日營導師張瑋晉協助參加者將汽水罐改造成其他物品,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兩個年輕女人在觀察一幅攤開在桌子上的白色防水布。她們身後是落地玻璃窗,窗後可見一個陽台、海景和對岸的城市景色。

參加者一同思考如何將一塊廢棄防水布「變身」,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兩個年輕女子將白色防水布垂直固定在工業用風扇上,防水布上有紅色和橙色的標記。她們身後有一群人在桌子前工作,還有一隻以防水布製作的暴龍。地上遍佈紙碎、膠紙和大型桶子。

由工業用風扇吹起的防水布,化身成為充氣雕塑,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一個年輕女子拿着美工刀,將手中一小塊發泡膠塑形。她周圍的地上都是發泡膠碎屑,還有一個黑色的塑膠桶和幾把美工刀。

參加者將廢棄發泡膠加工,升級再造成藝術品,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對年輕男女,他們各自拿起一張紙仔細觀看,身後有一張桌子,桌上放滿袋子、飲品和紙板。

參加者為結業展挑選照片,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的一對年輕男女將一系列照片貼到落地玻璃窗上。照片排成三行,每行各有兩至三張照片;每張照片都拍攝了一幢建築物的局部或城市景觀。窗外有兩個女人在陽台上走過,好奇地看進來。

在日營中拍攝的街景照片與窗外的城市景觀相映成趣,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兩個年輕男人在桌子前。左邊的男人站立着,將一個汽水罐固定到木底座上。右邊的男人看着那個男人。他們前方的桌子上有幾個可口可樂罐,罐子頂部都除去了。桌上還有一些工具、水瓶等物件。

設計師兼日營導師張瑋晉協助參加者將汽水罐改造成其他物品,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兩個年輕女人在觀察一幅攤開在桌子上的白色防水布。她們身後是落地玻璃窗,窗後可見一個陽台、海景和對岸的城市景色。

參加者一同思考如何將一塊廢棄防水布「變身」,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兩個年輕女子將白色防水布垂直固定在工業用風扇上,防水布上有紅色和橙色的標記。她們身後有一群人在桌子前工作,還有一隻以防水布製作的暴龍。地上遍佈紙碎、膠紙和大型桶子。

由工業用風扇吹起的防水布,化身成為充氣雕塑,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一個年輕女子拿着美工刀,將手中一小塊發泡膠塑形。她周圍的地上都是發泡膠碎屑,還有一個黑色的塑膠桶和幾把美工刀。

參加者將廢棄發泡膠加工,升級再造成藝術品,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對年輕男女,他們各自拿起一張紙仔細觀看,身後有一張桌子,桌上放滿袋子、飲品和紙板。

參加者為結業展挑選照片,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的一對年輕男女將一系列照片貼到落地玻璃窗上。照片排成三行,每行各有兩至三張照片;每張照片都拍攝了一幢建築物的局部或城市景觀。窗外有兩個女人在陽台上走過,好奇地看進來。

在日營中拍攝的街景照片與窗外的城市景觀相映成趣,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年輕』不是由年齡定義;它更像是一個狀態或人生階段,其間我們會經歷轉變。『M+青年部』義工計劃鼓勵我們以嶄新角度觀看身邊事物,培養出蛻變的能力,以不一樣的方式迎接人生中的改變。」

義務工作和蛻變,對徐詩穎來說並不陌生。出於對文化藝術的好奇,她自2015起連續四年參與M+夏令營,在當中擔任義工。那些年,她亦深入社區參與,為北京「微雜院」兒童圖書館及藝術中心統籌活動。2018年,她由M+義工搖身一變成為M+團隊的成員,先以實習生身分回歸,後為策展助理。

「我的心境由純粹享受,轉為奉獻,」她說。「我想跟身邊的人分享經驗,也為他人締造獨一無二的體驗。」

照片中可見四個人站成一行,各拿着一個粉紅色告示板,板子上印有插畫圖案,下方印有文字。第一塊板上有一隻眼的圖案,下方寫着「視覺」的英文字樣;第二塊則有一隻手的圖案,並寫着「觸覺」的英文字樣;另外兩塊板上的文字和圖案不明。右邊數去第二個人臉上掛着燦爛的笑容,並看着鏡頭。

徐詩穎(右二)正式加入M+前是普通的M+夏令營義工,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為年輕人創造獨特體驗,不是要站在舞台中央,而是在幕後默默耕耘。發電郵給參加者、跟他們通訊,統籌活動,以及聯繫其他M+團隊,是她的工作日常。

要舉辦像今次這樣的活動,需要好幾個月時間籌備。「我們先集思廣益,就年青人的特質和他們今日遇到的挑戰列出關鍵字。然後我們在挑選合作的藝術家時,會考慮他們的經歷和作品所呈現的價值觀。若時間許可,我們會先試行,再調整方向和策略。」

照片中可見一個整潔的展廳,當中有一件以白色防水布製作、類似暴龍的東西。它的底部有一台小型工業用風扇,風扇向上吹氣,令防水布鼓脹直立起來。恐龍身上貼了一條膠紙,上面寫着「Basel JK Basel」。背景中有五個人在走動,他們正觀看牆上和落地玻璃窗的細小照片。

充氣恐龍雕塑完成了,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M+青年部」將夏祭的主題定為「逆行」;這詞語原指行星「向後」移動的觀感,在這裏則為一種譬喻,鼓勵年青人重新審視自我及當下處境,以新鮮的視角發掘和探索世界。

為此,徐詩穎和青年部成員請來設計師張瑋晉和藝術家王偉健開辦工作坊,分別引導年輕人升級再造展覽廢物和以影像說故事,而兩個工作坊的成果就是展覽主題。當中,徐詩穎與M+教學及詮釋組負責協調和與社區聯繫,青年部成員主持活動,而參加工作坊的年輕人則為整場夏祭賦予意義和生氣。

照片中可見兩個女子的背影,她們正在觀察被白紙覆蓋的桌子和牆壁,紙上有看似家具和裝飾的圖畫和剪紙。

觀眾可參與一連串夏祭工作坊,而在「棲居重現」中,他們重新構想「家」的意義,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對年輕男女坐在展廳中,專注地看着手中的平板電腦。他們身後有兩幅描繪工人的油畫。

「流動身體展廳」工作坊中,參加者以平板電腦設計拼貼畫,並把畫作轉化成具個人特色的紋身貼紙,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幽暗的地下空間,當中有兩個點亮了的紙燈籠放在地上。混凝土牆上的水管旁貼了一張黑色紙張。背景中的出口被閃亮亮的銀色流蘇門簾遮蔽。兩人從門簾後窺探這個空間。

「博物館別緻約會」的定向遊戲工作坊中,參加者二人一組,到M+的隱秘空間完成任務,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兩個女子的背影,她們正在觀察被白紙覆蓋的桌子和牆壁,紙上有看似家具和裝飾的圖畫和剪紙。

觀眾可參與一連串夏祭工作坊,而在「棲居重現」中,他們重新構想「家」的意義,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對年輕男女坐在展廳中,專注地看着手中的平板電腦。他們身後有兩幅描繪工人的油畫。

「流動身體展廳」工作坊中,參加者以平板電腦設計拼貼畫,並把畫作轉化成具個人特色的紋身貼紙,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幽暗的地下空間,當中有兩個點亮了的紙燈籠放在地上。混凝土牆上的水管旁貼了一張黑色紙張。背景中的出口被閃亮亮的銀色流蘇門簾遮蔽。兩人從門簾後窺探這個空間。

「博物館別緻約會」的定向遊戲工作坊中,參加者二人一組,到M+的隱秘空間完成任務,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兩個女子的背影,她們正在觀察被白紙覆蓋的桌子和牆壁,紙上有看似家具和裝飾的圖畫和剪紙。

觀眾可參與一連串夏祭工作坊,而在「棲居重現」中,他們重新構想「家」的意義,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對年輕男女坐在展廳中,專注地看着手中的平板電腦。他們身後有兩幅描繪工人的油畫。

「流動身體展廳」工作坊中,參加者以平板電腦設計拼貼畫,並把畫作轉化成具個人特色的紋身貼紙,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幽暗的地下空間,當中有兩個點亮了的紙燈籠放在地上。混凝土牆上的水管旁貼了一張黑色紙張。背景中的出口被閃亮亮的銀色流蘇門簾遮蔽。兩人從門簾後窺探這個空間。

「博物館別緻約會」的定向遊戲工作坊中,參加者二人一組,到M+的隱秘空間完成任務,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兩個女子的背影,她們正在觀察被白紙覆蓋的桌子和牆壁,紙上有看似家具和裝飾的圖畫和剪紙。

觀眾可參與一連串夏祭工作坊,而在「棲居重現」中,他們重新構想「家」的意義,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對年輕男女坐在展廳中,專注地看着手中的平板電腦。他們身後有兩幅描繪工人的油畫。

「流動身體展廳」工作坊中,參加者以平板電腦設計拼貼畫,並把畫作轉化成具個人特色的紋身貼紙,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幽暗的地下空間,當中有兩個點亮了的紙燈籠放在地上。混凝土牆上的水管旁貼了一張黑色紙張。背景中的出口被閃亮亮的銀色流蘇門簾遮蔽。兩人從門簾後窺探這個空間。

「博物館別緻約會」的定向遊戲工作坊中,參加者二人一組,到M+的隱秘空間完成任務,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M+讓公眾能夠參與其中,這裏沒有既定框架,也沒有阻礙。它鼓勵我們跟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實驗新想法,在新的起點上建立一套價值觀。」徐詩穎說。

她指出,觀眾參與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吸引人來博物館,繼而讓博物館成為資源中心,人們就可來靜靜約會、跟家人同樂或尋找靈感。最後,它自然而然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一項活動應該帶給觀眾他們想要的東西,簡單如感到快樂,或在學習知識方面有所收穫。作為活動統籌,我們只做了兩成工作,其餘是觀眾的投入和付出。活動是促進對話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不只是博物館和觀眾之間,還令有抱負的年輕人、策展人和我們的同伴惺惺相惜。」她解釋。

照片中可見一個男孩跪在地面巨大的白紙上,將橙色油性筆塗在紙上。

一名夏祭的年幼觀眾在塗顏色,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展覽當日,觀眾可在故事板上留言,並將自己挑選的照片拿走。他們有些在回應中以文字重構日常生活的喜悅,有些則一邊緬懷,一邊畫上可堪回味的細節。

有一篇文字這樣說:「公園枱上有一杯喝完的凍檸茶,裏面有香煙。旁邊,是空空如也的煙盒。這景象可能並不美麗,但比起棄在地上的煙頭,這漂亮得多。」其餘是較短的訊息,只簡單地請香港年輕人「加油」。

活動過後,徐詩穎會將這些訊息和餘下的相片收集起來,供日後參考之用。她亦會主持討論,引導青年部成員回顧活動成果,將洞見帶到下一個項目。

照片中可見兩疊隨意堆疊起起來的椅子,中間垂下幾根繩子,繩子上的曬衣夾夾着一些照片和寫有文字的紙張,一名女子蹲在前方觀看。

展覽觀眾可留下文字或畫作,換取工作坊參加者拍攝的照片,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視覺文化令我們有機會分享彼此的觀點,並互相連繫。」她回想。「作為推廣視覺文化的公共機構,我們有責任去傳揚我們相信的價值觀,並創建平台將這些價值觀活現觀眾眼前,讓年青人藉之彼此互動,回應我們不斷變遷、生生不息的城市。」

這樣的視野並不囿於博物館牆內。工作以外,徐詩穎跟現時和過往合作的義工、藝術家和青年部成員通過聚會、咖啡小憩和相約參觀展覽,繼續交流對話。

「我發現年青人心繫某個地方,往往是因為那裏的人,而不是地方本身。地方的意義,由人決定。」

照片中可見三組人在三扇大型玻璃窗後,每組人都在繪畫,或在窗上貼上圖片。左邊窗上可見一個螺旋形,中間可見「AC」兩個英文字母,右邊則有兩個人形的圖案和「哈哈」的英文字樣。

夏祭期間,觀眾在M+學舍的窗上繪畫,攝影:Michael CW Chiu,© M+,香港

加入「M+青年部」

馮佩悠
馮佩悠
馮佩悠

馮佩悠是M+數碼內容編輯。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