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獎2019」展覽是M+展亭最新的展覽,展期由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4月13日。以下是一些有助大家欣賞展覽的資訊:
希克獎簡介
希克獎旨在表揚在大中華地區出生或工作的傑出藝術家。這個兩年一度的獎項聚焦此地區內重要的藝術創作及相關議題,將之向國際推廣。
首屆希克獎的國際評審委員會選出了六位入圍藝術家參與是次「希克獎2019」展覽,最終得獎者將於2020年3月公佈。
希克獎前身為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由烏利.希克於1998年在中國創立。CCAA是中國內地首個為當代藝術而設的獎項,引領並促進國際上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討論。CCAA於2018年成為M+的全新項目──希克獎。
入圍藝術家
胡曉媛:胡曉媛精妙複雜的藝術實踐,促使觀眾重新審視物料的本質,探索物料形態如何隨時間而蛻變,並以此通往其表像背後的真實世界。她運用在中國文化中歷史悠久的生絲「綃」為創作材料,近年其創作取向延伸至裝置作品。
梁碩:梁碩的裝置與雕塑作品顯示他善於轉化空間,並發展出對中國傳統的實驗性解讀。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視覺元素,遊刃於不同層面的文化意識之間,出入變換,揮灑自如。
林一林:近年來,行為藝術家林一林擴展其藝術實踐,把虛擬實境技術納入其中。他的對抗行為既克制又富有說服力,更不時蘊含幽默感,詰問當代政治和文化體系。
沈莘:沈莘以虛構紀錄片探討各種迫切議題和敏感問題,如身分認同、性別、宗教和社會倫理。他細膩而具批判性的敘述揭示人際關係的不確定性,以及在佔支配地位的權力結構下複雜的政治敘事。
陶輝:陶輝以流動影像為主要創作方式,廣涉流行文化、大眾媒體和人在生活中的戲劇化表達等議題,深入探究在急速都市化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細膩的情感和複雜的人際關係。其作品多由他本人編寫劇本,並嚴格依照劇本拍攝,特別注重影像的敘事結構。
楊嘉輝:楊嘉輝的跨領域創作實踐源於其所受的正統作曲訓練。他的裝置和聲音作品包含鮮明的視覺元素,剖析文化意義的各個層面,並提出別樹一幟的方式去理解和揭示跨文化脈絡中的社會、哲學及政治問題。
得獎者評選方法
每一屆希克獎的評審委員會均由國際藝壇翹楚組成,他們根據候選藝術家過去兩年的作品選出六位入圍者。入圍藝術家受邀參加「希克獎」展覽,並自行挑選在展覽中展出的作品,其後由評審根據作品選出得獎者。
「希克獎2019」的評審委員包括:泰特美術館館長Maria Balshaw、龐畢度藝術中心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Bernard Blistène、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策展人賴香伶、收藏家兼M+董事局成員烏利.希克、藝術家徐冰,以及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
得獎藝術家將獲港幣五十萬元獎金,其餘入圍藝術家則各獲港幣十萬元獎金。
展覽期間活動
展覽相關活動包括「M+ 藝活」展演、「M+ 放映」活動、與參展藝術家對談、教師特別導覽,以及一系列專題導賞和策展人導賞。各項活動設有通達服務可供預約。
M+商店將推出一系列以六位藝術家的作品為靈感的商品,延伸展覽帶出的概念。
分享你的想法!
展覽最後會有訪客留言牆,讓你對以下問題分享想法:「今天看到這些作品,令你想起甚麼?」我們將收集所有答案,從中精選一些於網上分享,希望藉此啟發更多圍繞藝術的討論,並鼓勵觀眾像這些藝術家一樣,運用創意去思考身處的時代和地方。
希望大家喜歡今次展覽!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