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謄本
(原文:粵語)
何藩:其實我偏向喜歡黑白。我不是不拍彩色照,但我發現一件事,彩色沒那麼適合我的世界。黑白給予我一種距離,怎樣的距離呢?跟現實人生的一種距離。我覺得這個距離很重要,現實人生是七彩繽紛,黑白好像抽離了一樣,更能夠令觀眾、觀者,有一種思維,一種沉思默想的空間和深度,跟我、大家產生共鳴。
我好喜歡黑色。黑色好像一種力量,好偉大,好神秘,好像可以主宰世界的一種力量。我覺得我拍照很隨意,意之所至。例如我住在半山麥當勞道,中區,我由中區走下來,當時沒有地鐵,就揹着相機,由麥當勞道半山走下去,路見橫街窄巷,煙霧迷離,有些小人物,芸芸眾生,草根階層,弱勢社群。我覺得他們所表達的一種香港精神,是最令我難忘的,小人物拼搏求存,一直在掙扎奮鬥。
我很注重光。我覺得攝影是光的藝術,我要光合我心意,不談對錯,便要等光。當時有感而發,我就表達當時的心境,我的一種感覺。大文豪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說過,他說藝術除了感動之外,便甚麼都不是。偉大!他說得偉大。
這一張呢,我必須坦白告訴各位,不是我的功勞,是上帝跟我開的一個玩笑。根本我不是在拍小孩,底片是四方的,實際上我在拍電車路。初初看,實在不行,看著看著,一旁有兩個小孩,更好玩,更有趣。放學後,兩家那樣,這樣好像⋯⋯有著節奏一樣。我喜歡玩剪裁,像製作電影一般,我很喜歡玩剪接,那是怎麼樣呢?剪接可以令你的作品起死回生。攝影也是一樣原理,那邊是死的,這邊是活的,那就把它剪掉。真正的好相片不在相機,而是在你本身,是在你的眼,在你的腦,在你的心,不是在於冷冰冰的機器。
攝影大師何藩在最後一次造訪香港時,分享關於他對攝影的一些看法。影片設香港手語。
何藩鏡頭下1950和60年代的香港,在今天已不可復見,但我們仍可透過他的作品感受和了解香港昔日的景物風貌。
何藩曾說:「黑白是給我一個距離,是跟現實人生有一個距離, 我覺得這個距離很重要的。」
何藩(1931 年生於中國,2016 年逝世)身兼攝影師、電影導演及演員。兒時於上海生活,14 歲時獲贈首部相機後,攝影生涯便隨之展開。何藩在1949 年移居香港,所拍攝的香港眾生相引人入勝,自1950年代起便開始受到關注。M+ 收藏了28件何藩的攝影作品,為觀眾打開一扇從影像窺視往昔的獨特窗口。
製作人員
- 監製
M+
- 影片製作
王偉健
- 策展研究
周家盈、黎穎、彭綺雲
- M+ 製片人
Lara Day、蘇浚
- 特別鳴謝
何藩、Sarah Greene、馬容元、香港展能藝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