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數碼印刷品上,出現高聳的大廈建築群,旁邊是湛藍的海水。翠綠茂盛的植物覆蓋於建築群的表面。建築群的多個樓層佈滿農田和森林,畫面中還可見多座風力發電機。

「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是在M+展亭舉行的全新展覽,展期為6月22日至9月30日。本文為策劃是次展覽的策展人姚嘉善(視覺藝術首席策展人)及王蕾(設計及建築副策展人) 的第二部分對談,兩位將會探討如何透過這個展覽,發掘香港和東南亞的潛在連繫。

姚嘉善:這次展覽,我們聚焦在東南亞:一個與香港既遠且近的地區。了解東南亞歷史的香港人不算多,但兩地絕對存在某種聯繫。這種聯繫不一定顯而易見,所以如果能透過各類展品呈現出來的話,應該頗有意思。

王蕾:香港一直是亞洲不同地區與歐美之間的交匯點,有時更被視為東亞和東南亞的中間點。因此,作為一間香港的博物館,我們可跨越國界地審視東南亞。這就是說,我們能就着本地和地區的獨特元素,配合跨國的角度去定下主題。

一排三張水墨及設色絹本畫作。左邊的畫作裏,一個女人站在三個鼓後,以雙手擊鼓,身旁以英文寫着「潘迪華」、「康加鼓」和西班牙文單詞「或許」。右邊的畫作裏,一個上身赤裸的男人架着太陽眼鏡,站在一座看似木片琴的大型樂器前,身旁以英文寫着「王家衛」、「顫音琴」和西班牙文單詞「或許」。中間的畫作裏,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分別在彈奏結他和低音結他,地面的徽章標示着「吳哥酒店」。男人身旁寫着「梁朝偉」、「結他」,女人身旁則寫着「張曼玉」、「低音結他」和西班牙文單詞「或許」。

石家豪(1970年生於香港),《吳哥大樂隊》,2004年,水墨及不透明水彩絹本,三聯屏,M+,香港,怡情齋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捐贈, 2014年,© 石家豪

姚:我們也想強調放眼南望,將目光轉投至不同的方向。在歷史和文化上,香港慣常注視東亞地區;所以我認為,這次是觀望他方的大好機會,並探視香港作為東南亞一部分的可能性。

舉個例說,石家豪的《吳哥大樂隊》是今次展出的香港藝術家作品之一,風趣幽默地演繹王家衛2000年的電影《花樣年華》。作品呈現的是曾經作為東南亞貿易及移民重要樞紐的香港。當時,地與地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新加坡和柬埔寨等地並非遙遠的國度,而是整個地區的伸延。石氏在作品中加入吳哥酒店的標誌,靈感來自《花樣年華》於柬埔寨吳哥窟取景的一場戲。

畫作裏,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分別在彈奏結他和低音結他,地面的徽章標示着「吳哥酒店」。男人身旁用英文寫着「梁朝偉」、「結他」,女人身旁則用英文寫着「張曼玉」、「低音結他」和西班牙文單詞「或許」。

石家豪,《吳哥大樂隊》,2004年,水墨及不透明水彩絹本,三聯屏,M+,香港,怡情齋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捐贈, 2014年,© 石家豪

王:我們希望藉着這個展覽,將香港與東南亞互相對照,讓觀眾思考香港本地的狀況。展覽第一個主題展區「在地脈絡」,展出一系列建築模型及繪圖,顯示建築師針對熱帶地區的設計策略。香港雖位於亞熱帶,每年有超過一半日子既炎熱又潮濕,但其建築物的設計,卻絕少針對這種氣候。這裏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的建築,室內與室外甚少有過渡空間,亦很少將建築融入自然風、天然採光及植物。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展品帶出一連串問題,例如為東南亞的熱帶氣候而設的設計策略,有多少可以應用於香港?

姚:另一方面,六十年代初興建的本地機構和城市建築,如香港大會堂或早期的香港中文大學校舍,與本展覽所展示的建築檔案中由馬來亞合伙制建築事務所及Booty, Edwards and Partners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建築相比,在外觀形式上其實有頗多類近之處。雖然建築物的背景各有不同,但其相似的設計形式可引領我們思考不少問題,例如:為甚麼它們的外形那麼相近?其建築設計方面受到甚麼共同影響?而事實上,當時很多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工作的建築師都是在英國接受訓練。

小冊子的黑白圖像裏,一幢長方形建築物稜角分明,設有平屋頂,並坐落於人工水池旁邊。建築物圖片上方的紅色長方形色塊,以英文、泰米爾文、中文和馬來文顯示「新加坡大會堂  職工會大廈」字樣。

新加坡文化部,新加坡大會堂和職工會大廈(1961至1965年)紀念特刊,新加坡,1965年10月,印刷紙本,M+,香港,建築三人小組捐贈,2015年,© 版權所有

王:你可以在馬來亞合伙制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新加坡大會堂,及鍾華楠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香港太平山頂觀景台間找到共通點。兩者均建於六十年代末,兩位建築師均於英國接受訓練,而兩座建築物在設計上均注重功能,結構核心清晰,並於當時作為公眾地標,營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宏偉市民建築風格。

黑白照片中是一個建築模型,背景一片漆黑。模型即一個白色長方形的建築物,頂部結構線條圓潤,由兩條粗大的柱子支撐。

鍾華楠建築事務所,《香港太平山頂觀景台(1967至1972年)模型照片》,1967至1969年,銀鹽照片(紙裱),M+,香港,鍾華楠建築師有限公司捐贈,2013年,© 鍾華楠建築師有限公司

我們希望提醒人們,香港和東南亞在歷史上一直脈絡相連,而時至今日,香港有時也可將自己重新看待成這片廣闊地域的一部分,並與之擁有更深遠的聯繫。

姚:總括來說,人們應該重新思考他們對東南亞的印象或期望。我們嘗試透過展覽以非單一或統一的視角,去呈現這個地區豐富而複雜的特質,同時展示當中的相近之處。我們亦希望觀眾就單一地區的身分認同提出疑問。說到底東南亞是衍生自多個地方的概念,流動而多變。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以配合「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

姚嘉善是M+的視覺藝術首席策展人;王蕾是M+的設計及建築副策展人。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