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你提供最好的網站體驗。
聚焦於嶄新科技與生活經驗之間的互動變化。
數碼科技的發展,與現有的文化與社會政治力量有着既和諧又緊張的關係。我們從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和思想家的角度,探索數碼文化的歷史軌跡,審視數碼文化在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藉此了解數碼文化如何形塑廣泛的社會文化面貌。
三顆仍在軌道運行但即將退役的人造衛星,如何引發反思,討論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苗穎透過實時模擬和裝置探討中國互聯網文化,藉此挑戰我們的觀念。
林科的《比如我》探討資訊過多、專注力不足,以及過分沉迷數碼體驗所帶來的威脅。
Olivetti的「Valentine」打字機設計創新、廣告破格,塑造了有型且人性化的形象,稱得上是當時的蘋果。
何京蘊研究中國的時裝界,探討設計師、用家和消費者於網上平台的互動。
觀賞胡海瀚的《處景花園一座》,這個發人深省的影片呈現社交媒體中的刻板印象,並探討這些刻板印象如何塑造我們的身分。
位處香港的M+大樓以其幕牆打破一般博物館展示館藏的方式,並鼓勵觀眾探索藝術與城市空間的關係。
辜雪婷、客席策展人Kerry Doran與郭柏青探討《謎圖》背後的創作思路及過程,並談及他的創作實踐,如何激發觀眾對真實生活及數碼世界中複雜系統的思考。
隨着科技日益發展,人們對blob的喜愛有增無減。來自M+辜雪婷回應利沙克以創意編程創作的數碼委約作品《blob圖集》。
由《電視禪》到《摸魚行大運》,從M+館藏述說新媒體簡史。
策展人張俊傑藉Beeple著名的非同質化代幣藝術品《每一天》等,以及錄像雕塑《人類一號》,追溯他的數碼藝術軌跡。
藝術家兼工程師劉昕談及廢棄衛星、太空藝術,以及藝術、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策展人張俊傑分析鎖區策略如何令任天堂早期的家用電子遊戲機大為成功。
設計師Anton及Irene分享他們如何為M+建立一個像香港那樣活力充沛、鮮明獨特的網站。
施維麟藉Zoom活動《T.V. to See the Sky》即將舉行之際,分享他對小野洋子涉及指令的參與式作品的三個觀察。
Haidy Geismar探索博物館的數碼視覺化技術如何改變並延續長久流傳下來、我們觀賞文化文物的傳統。
策展人皮力與修復員施潤發一同為曹斐《人民城寨》的離線版「開箱」,此作品原本是建構在網上遊戲平台《第二人生》的虛擬世界。
你是哪個初代繪文字?玩玩這個小遊戲,找出答案吧!
藝術家苗穎與我們暢談其在「M+ 故事」的作品《硬核數據排毒》。此作以別具玩味的方式反思「中式互聯網」(Chinternet)和萬維網的意義。
過去三十多年間,全球約有140個電子遊戲以香港為場景,但只有少數由本地遊戲開發者製作。Hugh Davies探索香港出現在電玩中的面貌,以及其廣受遊戲開發者歡迎的原因。
2016年末,M+購藏數碼藝術二人組張英海重工業全套作品的藝術家自留版二。本文為你介紹張英海重工業,並講解購藏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