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裏的雞!
段建宇為「廣東快車」創作的《藝術雞》每隻都是獨一無二的;M+的策展人與修復員討論如何修復與展示這件作品
你有否參觀過一個遍地是雞的當代藝術展覽?這些雞是否都無聲不動,令人不禁生疑?靠近一看,會否發現它們身上的「羽毛」是由玻璃鋼及顏料製成?
那你大概會明白參觀「廣東快車」是怎樣的體驗。
段建宇創作的《藝術雞》由100隻手製的雞雕塑組成。作品於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廣東快車」項目中展出,並於2017年在M+展亭重現。這項目匯聚了14位藝術家及獨立的藝術機構,旨在探討快速工業化的珠江三角洲受都市化及全球化的影響而引發的種種問題。
雞很愚蠢,而將它們放在一個不屬於它們的地方,整件事情就會變得很荒誕。基於這簡單的前提,段建宇決定按實際比例製作大量雞雕塑,並將它們隨意放在「廣東快車」於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軍械庫現場。她形容雙年展為「一個特別高雅的地方,一個藝術殿堂似的地方,如果把雞放在這樣的環境裏,它可能是有效的」。雞的存在促使參觀者質詢自身的處境。在藝術場地如威尼斯雙年展(或M+展亭)遇上一群雞,會令展場變得不那麼嚴肅,從而消減其權威性。
但一群雞,不論是真實的或是雕塑,均難以在一個地方久存。在2003年,《藝術雞》約有100件雞雕塑,然而,10年後作品捐贈予M+時,僅有不足一半的雞雕塑能在多次的運輸及經年存放中保存下來。
如何展示這個以雞為題、不完整的舊作呢?「策展/修復『廣東快車』」系列的第二部份將解答這個問題。針對《藝術雞》這一特殊個案,策展人及兩位修復員就其修復和展示進行討論,包括修復過程中製作的一幅「雞地圖」及藝術家的親身參與。
參與者:皮力(希克高級策展人,視覺藝術)、Natalie Harding(副藏品修復員,物件)及黃若凡(藏品修復員,紙類)。
皮力:在原「廣東快車」項目中,應該有超過100隻「雞」,全部以玻璃鋼製成並由藝術家手繪上色,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不幸的是,當我們拆開包裝清點數量時,發現只剩下40隻,且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我們有照片,可以重製另外的60隻。但若你複製它,就不再是原來的作品了。因此我們決定放棄複製,改為呈現雞的缺席,呈現出遺失的部份。這也是作品歷史的一部分。
Natalie:我們並不打算將作品恢復原樣,我們只嘗試使它維持現狀。我們與藝術家曾有過一段有趣的對話,她問:「那,為什麼你們不直接重新上色?」我說,不,因為雞身上的顏料是出自你的手筆,我不能完全複製你的筆觸,所以我不想蓋過它們。
我們不希望把自己的藝術意念過多地投放在作品上,因為它的大部份已經遺失或只有很少紀錄。我們必須小心,不要以自己對作品的印象填補箇中空白。
皮力:在2003年的「廣東快車」中,整個房間都放滿了雞。而是次重現,我們希望它們能站穩在地上,於是Natalie設計了一個隱藏的結構,把它們鑲在地板,既確保作品的安全,雞群也能站穩。即使10年後我們不在這裏了,日後的策展人仍可以複製這個結構。
若凡:最重要的是有正式的記錄,將來博物館才能可以多次重現這個展覽。這並不僅關乎藏品修復,而是真正明白作品的內涵。例如,我們若要明白雞站立的位置,就需要了解藝術家的想法。
Natalie:我們邀請藝術家到倉庫來擺放雞隻。那時大家都在一起工作,這其實頗好玩的!我們製作了一張地圖,確定雞雕塑在展覽中的位置。她擺放好所有的雞,我們記下它們的位置。雖然這次的展覽空間與10年前大不相同,但現在我們有了這張地圖,它就像是擺放作品的一個指引。
但當你作這樣的紀錄時,你需要明白,對「廣東快車」這樣的項目而言,這只是指引。透過我們的紀錄,日後的策展人及修復員可以了解到 —— 啊,他們是這樣做的,或許我們也可以做類似的事。
除另有標註外,所有圖片:M+,香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