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7年12月12日 / Ellen Oredsson

「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的水墨修復工作

一名女人戴着頭戴式放大鏡,手持細畫筆,在畫布上塗顏料。

M+藏品修復員Karina Jagudina正在修復莊喆的《食月者》

M+每一次的展覽,都為M+的修復團隊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這次「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展覽,藏品的修復工作主要由藏品修復員黃若凡Karina Jagudina帶領,兩人分別負責紙類和繪畫藏品。

她們會在本文分享獨特的修復工作經歷,細說修復藏品的幕後故事。想知道破損的藏品要怎樣處理,微氣候是甚麼,或是簡單如把藝術品掛到牆上有多困難?請繼續閱讀。

一名女人拿着刷子,掃平鋪在作品上面的薄紙。

M+藏品修復員黃若凡以刷子在李華弌的作品《松嶺》背面塗貼底紙托裱

破損

Karina:是次展覽當中,有幾件作品的情況較為複雜,例如莊喆的《食月者》。它雖是一張畫布,上面卻有紙拼貼,更以油彩、水墨、塑膠彩繪畫。

那些紙張或翹起或剝落,非常脆弱,且有不少破損。畫布上的紙張原本就不是完全平坦,而是具有波浪形結構的。因此,為了作品的整體美感,我必須找個方法,在消除氣泡和撫平翹起紙張的同時,不破壞原有的波浪形結構。

作品上有破損表示那些部分已失去帶有色彩的紙張,只餘下白點。因此在完成加固工作後,我與展覽策展人馬唯中(Lesley)討論該作品的美學。最後,我們決定淡化那些破損,並將之融入整體色調。但經修復的部分仍留下一定的破損痕跡,讓人知道畫作原本並非這個樣子。

一名女人頭戴着放大鏡,手持細畫筆及棉花棒,身體前傾朝向一幅畫布作品。

M+藏品修復員Karina Jagudina正在修復莊喆的《食月者》,為畫布翹起的紙張加固

若凡:我們與Lesley就作品外觀進行了多番討論,不斷商議要怎樣保護作品,並想出不影響整體美感的展示方式。要取得平衡殊不簡單,我們都很滿意最終的效果。

「蛙王」

若凡:本地著名藝術家「蛙王」的作品,則需要以背光的形式展示。為了解藝術家所追求的美學,策展人和M+團隊竭盡心力,甚至直接訪問了「蛙王」本人。我們與承包商緊密合作,設計出一個展示方式,讓作品原原本本地呈現。

更有趣的是,為作出版之用,我們還要為作品拍照。而在作品安裝完成前,我們如何進行拍攝?更不用說要以背光的形式展示。所以,我們必須想出臨時的裝裱方式以供拍攝之用──我們架設一個鏤空的裱框,使得光線可從背面透入,並將作品貼在一塊透明的聚酯薄膜上,再懸掛起來讓光線穿過。為了拍照,我們可謂絞盡腦汁!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漢字的作品,攤平放於框架內的聚酯薄膜上,以夾子固定並置於桌上

香港藝術家「蛙王」的《安靜的行為》,裝在臨時裱框內作拍照之用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漢字的作品,掛裝在聚酯薄膜及框架上,並以夾子固定在金屬架上。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後方有燈光穿透。

「蛙王」的《安靜的行為》,固定在臨時裝裱結構上

由邊緣燒焦的零碎紙塊組成的直幅拼貼,上有黑墨直書「靜中之動」、「動靜如一」、「動靜」。拼貼後方有燈光照亮,顯現出泛黃色調和通透的紋理。

蛙王的《安靜的行動》的最後最後展出的樣子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漢字的作品,攤平放於框架內的聚酯薄膜上,以夾子固定並置於桌上

香港藝術家「蛙王」的《安靜的行為》,裝在臨時裱框內作拍照之用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漢字的作品,掛裝在聚酯薄膜及框架上,並以夾子固定在金屬架上。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後方有燈光穿透。

「蛙王」的《安靜的行為》,固定在臨時裝裱結構上

由邊緣燒焦的零碎紙塊組成的直幅拼貼,上有黑墨直書「靜中之動」、「動靜如一」、「動靜」。拼貼後方有燈光照亮,顯現出泛黃色調和通透的紋理。

蛙王的《安靜的行動》的最後最後展出的樣子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漢字的作品,攤平放於框架內的聚酯薄膜上,以夾子固定並置於桌上

香港藝術家「蛙王」的《安靜的行為》,裝在臨時裱框內作拍照之用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漢字的作品,掛裝在聚酯薄膜及框架上,並以夾子固定在金屬架上。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後方有燈光穿透。

「蛙王」的《安靜的行為》,固定在臨時裝裱結構上

由邊緣燒焦的零碎紙塊組成的直幅拼貼,上有黑墨直書「靜中之動」、「動靜如一」、「動靜」。拼貼後方有燈光照亮,顯現出泛黃色調和通透的紋理。

蛙王的《安靜的行動》的最後最後展出的樣子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漢字的作品,攤平放於框架內的聚酯薄膜上,以夾子固定並置於桌上

香港藝術家「蛙王」的《安靜的行為》,裝在臨時裱框內作拍照之用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漢字的作品,掛裝在聚酯薄膜及框架上,並以夾子固定在金屬架上。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後方有燈光穿透。

「蛙王」的《安靜的行為》,固定在臨時裝裱結構上

由邊緣燒焦的零碎紙塊組成的直幅拼貼,上有黑墨直書「靜中之動」、「動靜如一」、「動靜」。拼貼後方有燈光照亮,顯現出泛黃色調和通透的紋理。

蛙王的《安靜的行動》的最後最後展出的樣子

最後展出時,「蛙王」的作品均裝裱在亞加力膠板上。我們把亞加力膠板的邊緣塗黑,讓光線只穿透作品。這亞加力膠板具多層結構,承包商研究出可以讓我們將作品連同亞加力膠片插入其中的方法,這使得光線可從作品背面穿透,同時亦確保裝置內不會產生熱力。希望藝術家也滿意這展示方式!

兩幅掛在牆上的畫。左邊的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啡色的背景上有漢字。右邊的作品上有墨水斑點,在發光的橙色背景上形成模糊的蝴蝶形狀。

「蛙王」的背光繪畫最後在M+展亭展示的模樣。蛙王郭,《安靜的行為》,1976年;《火畫、蝶》,1978年,水墨、清漆和焦紙拼貼,香港M+,© 郭孟浩 / 蛙王

把作品固定到牆上

Karina:單凡的《瞬時之作》共12張,並要固定到牆上展示。在保護紙張的前題下,我們一直思考怎樣才是最好的展示方法。修復員利用日式紙巾在畫背加強紙張角落,使其承托點更堅韌。我與M+的物件修復員Albrecht Gumlich準備了24支針,針腳上塗有兩層修復專用的黏合劑,作為金屬的保護層。儘管這些針是不鏽鋼製的,我們也無法確保它們不會生鏽並沾污紙張,因此才會這樣處理。

兩人戴着膠手套,按着牆上的畫作;另外一人則用針將畫作固定到牆上。

若凡、Karina和資深佈展及陳列展示經理Kieran Champion一起把單凡的《瞬時之作》固定到牆上

若凡:把藝術品釘在牆上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也要考慮很多事情。我們必須確保那些針不會生鏽,而且不會在紙上印壓出凹痕。為此,我們採取了數項措施,以防止這類情況發生。

把作品固定到牆上的四支針。

固定單凡的《瞬時之作》的針的特寫

Karina:我們甚至在牆上做了測試,嘗試使用不同種類的針。我把兩種不同的針放在水裏浸了兩天作測試,結果證明與預想不同,不鏽鋼針還是會生鏽的!因此,我們決定加上兩層塗層,以更完善地保護作品。

《銀河》

透明的膠盤上,盛着多個捶平了的硬幣,硬幣上繪有微型畫。

修復團隊正在預備的一些硬幣,用來組成裝置作品《銀河》

Karina:《銀河》這個裝置由約300個硬幣組成。這些硬幣經藝術家捶平,上面繪有極微細的水墨畫。每幅畫都是手繪而成,所以每個硬幣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是混合媒體藝術作品,所以物件修復員Natalie Harding和Albrecht Gumlich亦參與處理。修復工作正正是這樣運作!我們各有所長,所以需要互相依靠和支持。

這作品曾在其他國家展出過幾次。在澳洲和台灣展出時,展示的規模比我們小;然而在德國和瑞士,展出空間卻大得多,因此300個硬幣可以全於一面牆上展出。由於觀眾與作品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當時展場放置了一支望遠鏡,讓觀眾可如觀賞銀河繁星般觀看硬幣的特寫。

兩人站在桌子旁邊,看着桌子上幾個透明膠盤。膠盤內盛着一個個整齊排列的扁平硬幣。

M+研究助理李卓媛和藝術家倪有魚的助手正在按主題排列硬幣

這次我們的展示空間較小,不需要用到望遠鏡。而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得採用其他方法以達至藝術家的意圖──讓觀眾觀察硬幣上的繪畫。於是,我們讓參觀者盡可能靠近硬幣。可是,為確保這些硬幣不被觸碰、拿起或從牆上移走,我們不得不仔細考慮安全措施。參與展覽工作的不同團隊之間進行了很多討論,最終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既可以展示硬幣,也能肯定它們不會從牆上掉落,即使真的有硬幣掉落,也能被即時發現。

若凡:展出每件作品的背後都有很多考慮因素,甚至挑戰我們應對盜竊、安全措施、工作流程等各方面的政策。所以,每次把展品掛到牆上,都是激發思考的練習!

裝置由多枚鎚平了的硬幣組成,表面以塑膠彩繪畫微型山水、動物、人物和身體不同部位。硬幣展示於一個黑暗的房間內,它們在牆上排列,投上燈光,恍如一幅星象圖。

倪有魚的《銀河》(2008-2011)裝置圖。作品: 倪有魚;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 Ni Youyu

微氣候

若凡:在本次展覽中,M+首次引入了微氣候(microclimate)裱框,將矽凝膠片放在裱框內,並將裱框密封以控制濕度。

Karina:對於所有需要裝裱的紙本作品,我們都打算採用微氣候裱框,將作品裝裱在濕度受控的裱框內。這是非常重要的步驟,特別是對脆弱的紙本作品而言。

若凡:合適的微氣候裱框相當昂貴,所以我們提出了折衷的方法,也就是自行設計裱框以降低成本。為了達致想要的效果,我們找來一位裱畫師合作。同時,我們亦一直監測裱框內的氣候,確保其運作正常。

在是次展覽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罩子,即是一些透明的亞加力膠盒。它們不會妨礙參觀者觀賞作品,亦比裱框或展示櫃帶來較少視覺衝擊。中國當代藝術中,很多作品都不應以玻璃裝裱;而紙本又是一種非常脆弱和吸水的物料,所以在如香港般氣候極之潮濕的地區,問題就變得異常棘手。我們使用的罩子可作緩衝之用,即使沒用上矽凝膠。

Karina:這個展覽展出了很多白色的作品,而罩子亦有防塵作用。這對白色的紙本作品尤其重要,因為一旦沾上了黑色的指紋或飛蠅冀便(「蠅屎污點」),作品就會完全被破壞。

實習生的首個項目

左圖有一名女人坐在桌子旁邊。桌上有多條長長的磁條,她正按着離她最近的磁條。右圖展示六條短磁條。

左圖:M+藏品修復實習生陸介淼正在準備磁條。右圖:為了找出效果最佳的磁鐵,她做了多次測試,最後選用了釹磁鐵這種稀有金屬

Jo-Fan:讓我談談李元嘉的《無題》 。這是我們的保護實習生 Erica Loh 第一次從頭到尾接手一個項目——也就是說,從她收到藝術品的那一刻起,到狀況檢查,到確保它被妥善安置,再到想出一個聰明的無需粘合劑即可安裝的方法。

一人正把作品按在牆上,另一人則把磁條貼附到作品上方。

實習生陸介淼在M+展亭內,利用磁鐵掛起李元佳的《無題》

她想到可以利用磁鐵來掛裝這幅作品。經過千辛萬苦,她找到了合適的磁石,並襯上底紙,使磁石的顏色與作品相配。然後,為了把磁石和作品分隔開來,她亦想出了一個完整的設計。雖然這花了她很長時間,但我們都很滿意成果!這作品長達七米,在視覺上極為震撼。我相信這對她來說,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

牆上一幅既長且窄的橫幅作品。白色的背景上,有線條幼細的黑線及墨水斑點。

李元嘉《無題》(1960)在M+展館最後展出的樣子。作品:李元嘉; M+,香港; © 李元嘉基金會

內容由網絡編輯Ellen Oredsson轉述。 為確保行文清晰,以上訪談已經過編輯。 除另有標註外,所有圖片均是 © M+,香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