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0年4月3日 / 周麗珊、黎藹琪

從街頭走進博物館的霓虹招牌

藍天下,工人在黃色升降台上處理街上一塊霓虹招牌。霓虹招牌是牛形的,上面以中英文寫着「森美餐廳」。

「森美餐廳」牛形霓虹招牌於2015年被移除的情景。攝影:周麗珊

兩位M+成員分享收藏香港街頭霓虹招牌甚有難度又令人興奮的經驗

近年來,不少香港霓虹招牌因狀況和尺寸引起安全顧慮,被政府要求清拆。M+自2013年起收藏部分遭清拆的霓虹招牌,其中五塊已納入M+館藏。此外,M+也收藏了大量霓虹招牌的檔案,包括設計繪圖和照片文獻。

M+之所以收藏霓虹招牌和相關檔案,旨在肯定霓虹招牌在香港視覺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它們不單是廣告,更是工藝品、平面設計、插圖和建築。在描繪香港的電影、照片、藝術品和電玩中都可見它們的身影,是令人一眼看到就想到香港視覺符號。

然而,收藏巨型的霓虹招牌殊不簡單,這對香港的博物館而言更屬首次。M+團隊的香港視覺文化副策展人周麗珊和副藏品管理專員黎藹琪會在下文討論收藏這些特殊物件背後的艱巨挑戰和回報。

夜空下可見一個牛形霓虹招牌,其輪廓是以白色勾勒,裏面分別以綠色英文字及紅色中文字寫着「森美餐廳」字樣。

葉聯,《「森美餐廳」牛形霓虹招牌》,約1978年,霓虹燈、鋅、鋼及油漆,M+,香港,森美餐廳捐贈,2013年,© Sammy's Kitchen Ltd

你怎樣參與收藏霓虹招牌?

周:策展團隊早就對霓虹招牌深感興趣,它引人入勝,讓人從設計、字體設計、都市景觀、工藝、工業,以至電影和視覺藝術了解香港視覺文化,這些全是M+着眼的範疇。

然而,真正促使我們開展有關收藏霓虹招牌的討論,是2013年一則關於一塊矚目招牌將要拆卸的新聞報導,就是森美餐廳那塊牛形霓虹招牌。於是,策展團隊開始思索和着手處理收藏霓虹招牌的後勤工作——我們是否已準備就緒,並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縱使香港從未有博物館收藏過霓虹招牌,但我們仍然決定一試。我們聯絡上森美餐廳霓虹招牌的擁有者,一切就從這裏開始。

我們漸漸發現,儘管每天都看到霓虹招牌,卻鮮有相關的書刊或檔案研究,因此我們決定帶頭,開展關於霓虹招牌的網上展覽項目「NEONSIGNS.HK探索霓虹」。霓虹招牌與香港密不可分,我們認為徵詢公眾是最佳的研究方法,於是便建構網上霓虹地圖,讓公眾利用網上平台提交香港各區的霓虹招牌照片。我們也訪問了製作霓虹招牌的師傅,並非常幸運地從製造商南華霓虹燈電器廠得到一批非常珍貴的霓虹招牌繪圖。

霓虹招牌的設計草圖。霓虹招牌有着波浪般的藍色形狀,以及一顆鑽石在左上方,上面有「陳廣記珠寶行」的中英文字樣。

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的《新宇宙珠寶公司霓虹招牌設計草圖》以陳廣記珠寶行霓虹招牌設計草圖為底稿。© 版權所有; 攝影:M+,香港,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捐贈

黎:我在加入M+三個月後,最早參與的外勤項目之一就是到藏品儲存倉庫處理森美餐廳的牛形霓虹招牌。我用塑膠布覆蓋招牌,減少它暴露在塵埃、濕氣之中和光線之下。那時只有我和另一名藝術品技術員在場,要把近500厘米乘400厘米大的霓虹招牌完全覆蓋,這任務甚有難度。幾年下來,藏品及展覽部有更多修復員加入,得以進一步檢查藏品儲存倉庫內的霓虹招牌的狀況,以及研究其修復方法。

我首次參與的霓虹招牌拆卸項目,就是羅富記粥麵專家的魚形霓虹招牌。對於藏品記錄工作來說,實際執行霓虹招牌的拆卸工作是非常複雜和專門的項目。我們認識到當中所需的各種手續,以及須提交到政府部門的各類申請文件,同時亦要與承辦拆卸招牌的團隊緊密合作。

A construction worker sitting on a piece of heavy yellow equipment on a street. In the background hangs a neon sign in the shape of a fish.

羅富記粥麵專家的霓虹招牌於2016年拆卸的情景。攝影:M+,香港;M+,香港,羅富記粥麵有限公司捐贈,2016年

拆卸和收藏霓虹招牌的過程是怎樣的?

黎:過程中涉及很多協調工作,因為大部分霓虹招牌都掛在行人路上方。我們收藏的信興酒樓招牌,就懸掛在深水埗密集的小販攤檔和街坊店舖之上。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可能影響到部分在日間營業的店舖,所以須事先與店主商量,議定拆卸的日期。申請拆卸招牌的手續也包括與運輸署和屋宇署接洽,通知警察交通部以便設立臨時路障,還有就工程噪音通報環境保護署。

一塊霓虹招牌被吊在起重機的吊臂上,正要放到貨車上的大型金屬框架中。霓虹招牌呈長方形的,其藍色的底色已褪色變淡,上面橙色的中文字寫着「信興酒樓」。

信興酒樓霓虹招牌於2017年拆卸的情景。© 信興酒樓;攝影:黎藹琪;M+,香港,信興酒樓捐贈,2017年

拆卸招牌過程成了「盛事」,引來人們在街頭圍觀。深水埗區的街坊在四周聚集,跟我們一起觀看歷時數小時的拆卸過程。有些住在附近的長者聽聞「西九」將會收藏招牌,卻不認識我們的機構,碰巧深水埗有一座「西九龍中心」,他們就以為招牌會被搬到那裏。

在一般的拆卸過程中,承辦商會把霓虹招牌切成兩半以便處理。然而,由於我們視霓虹招牌為收藏物件,所以必須按照處理藝術品的準則處理,確保霓虹招牌可長久保存。我們決定建造金屬框架以固定整面霓虹招牌。當招牌從建築物拆下,該框架就可充當支撐結構,而框架下方備有輪子方便運送。

時間限制也是一大考驗。屋宇署為每塊招牌定下拆除期限,加上事前申請拆卸的手續同樣需時,我們要跟捐贈者、承辦商,以及多個政府部門協調。

一塊魚形霓虹招牌被吊在起重機的吊臂上,放到黃色貨車上的大型金屬框架中。

「羅富記粥麵專家的魚形霓虹招牌有一份個人感情」黎藹琪說。「我在學生時代經常光顧此店。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到訪這些街坊和家族經營的店舖是集體回憶的一部分。」攝影:M+,香港;M+,香港,羅富記粥麵有限公司捐贈,2016年

周:時間確實令事情變得複雜,就如藹琪所說,決定是否收藏一個霓虹招牌需要經歷多個研究階段,才能真正着手處理拆卸的實務。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突如其來才接到拆卸通知:霓虹燈工人會在拆卸招牌前一天來找我,問我們有沒有興趣收藏。但正如剛才所說,在收藏霓虹招牌前,我們必須先搜集資料,跟團隊商討並審視這個招牌是否與現有館藏相合,並經過漫長的收藏程序。因此,時間限制的確是一大挑戰。

在決定收藏一塊霓虹招牌時,我們有許多事情須要考慮。展覽場地及儲存倉庫的空間限制是個重要因素,有些招牌長逾十米,我們未來的博物館根本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展出。我們亦不希望收藏物件後只把它存放在倉庫,永遠不見天日。因為整個項目不僅為保存霓虹招牌,亦旨在闡釋它們背後的故事和文化脈絡。

在你們參與收藏的霓虹招牌背後,有甚麼故事可以分享?

「森美餐廳」的牛形霓虹招牌於2015年拆卸的情景。攝影:周麗珊

「森美餐廳」的牛形霓虹招牌於2015年拆卸的情景。© Sammy's Kitchen Ltd;攝影:周麗珊;M+,香港,森美餐廳捐贈,2013年

周:首個我參與拆卸的項目就是森美餐廳的霓虹招牌。店主對這頭牛的設計過程記得一清二楚。他曾長期在餐館工作,對牛的身體比例瞭如指掌。他的設計原以安格斯牛為藍本。安格斯牛的腿本應較短,體形圓滾滾、肥嘟嘟的,但製作招牌的師傅卻認為若牛的四肢太短,遠看就不像一頭牛,所以決定把牛腿加長。

牛形招牌剛掛起時,與一旁的大廈非常接近。其中一個單位的陽台本來放了一盆植物,由於非常靠近牛的嘴巴,看起來就像牛一直在吃盆栽。正是這些有趣的互動,展現霓虹招牌如何以不同方式與左鄰右里互動。在拆卸當天,陽台恰巧放了小盆栽,令店主覺得事物周而復始,回到從前。這隻牛充滿富有人情味的故事。

黎:信興酒樓招牌的拆卸項目也有特別的故事。這家老酒樓在該區屹立八十年,結業當天,經營酒樓的家族舉行了歡送會,記錄霓虹招牌熄燈的一刻。在招牌拆卸當日,他們原來很想親身見證,可惜卻未能到場觀看。

藍底橙字的霓虹招牌上,橙色中文字寫着「信興酒樓」字樣,其藍色底色則已褪色變淡。招牌放在儲存倉庫內一個裝有輪子的金屬框架中。

信興酒樓的霓虹招牌在儲存倉庫內。© 信興酒樓;攝影:M+,香港;M+,香港,信興酒樓捐贈,2017年

由於錯過了拆卸過程,他們便詢問我們能否到倉庫看看招牌,因為他們知道招牌可能要待幾年後才展出。於是整個家族三代人,就來到我們的倉庫,跟招牌拍照留念。

藏品管理專員若在檢視物件時發現與其歷史相關的題字、簽署或其他資料,都會非常雀躍。在這塊霓虹招牌上,我們發現了用油漆寫上的電話號碼,以及招牌製作公司「南華霓虹燈電器廠」的名字。我對此尤感興奮,因為我知道M+館藏中已有大量這家製造商的繪圖檔案。

霓虹招牌對香港的視覺文化來說有何意義?

周:視覺文化着眼於日常生活的物件如何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霓虹招牌作為工藝品包含藝術工藝和平面設計元素;與此同時,它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見於關於香港的描述裏,也呈現在我們的觀看方式中。

晚上的街景照片,當中可見幾個寫有中文字的招牌,其中兩個是紅白色的霓虹招牌。

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香港金生大押霓虹招牌照片夜照》,[1980年代],彩色照片,M+,香港。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捐贈,2015年,© 版權所有

最近,霓虹招牌面臨新一輪的拆卸。延續霓虹招牌行業愈見困難。對我來說,這讓我們過去幾年的工作變得更形可貴,因為我們抓緊了機會,收藏公眾關注的重要霓虹招牌,並引起大眾對相關歷史的重視。在未來幾年,我希望能展示我們努力的成果,讓公眾觀賞霓虹招牌及其檔案資料,並探討它們對香港文化演進的重要性。

不時有人問我怎麼看霓虹招牌的前景,它們在未來社會中還會不會存在。我經常以黑膠唱片為例:它們永遠不會完全消失,而會繼續以不同方式存在於社會中。看着霓虹招牌從街頭被拆走固然令人傷感唏噓,然而,除了收藏實體的物件,還有不同的保育方法,這也關乎保存招牌背後無形的故事。

到訪M+網上霓虹招牌展覽「NEONSIGNS.HK探索霓虹」,進一步認識霓虹招牌。 內容由網絡編輯Ellen Oredsson轉述。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