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0年8月20日 / 梁雅婷

李綺敏:一直在流動,一直在策展

一個蓄黑長髮、戴眼鏡的女人站在白色牆壁前,雙手抱在胸前,面帶微笑看着鏡頭

策展人李綺敏。圖片由M+及受訪者提供。攝影:梁譽聰

策展人要做甚麼?這是李綺敏入行時的心中疑問,當時她在Para Site藝術空間任職:「我初時不知道curator要做甚麼,是否刷刷油漆、寫寫文章、做做翻譯?我是這樣摸索出來的:Curator的字源是care(關心),caring for something(關心某些事物),所以事事都與我有關。當時,Para Site的團隊只有三個人,一年舉辦了12個展覽,插線、髹牆甚麼都要做。」

長駐荷蘭的她近年回港策展,目前擔任展覽「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客席策展人,亦正策劃明年將展覽帶到M+展亭。聲線清朗響亮的她,用一句廣東俚語來描述自己的策展方法:睇餸食飯(按情况行事)

機會來自邀請

兩個女人面帶微笑,互相搭肩站在庭園中,庭園內有一件裝置作品,由數件採用不同物料製作的抽象雕塑組成。

李綺敏(左)與謝淑妮(右)站在謝淑妮的作品《Playcourt》前合照,這是參展「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裝置作品。圖片由李綺敏提供

「所有機會都來自一個邀請。」Christina對於展覽從沒有前設,往往視乎邀請方的地域、歷史、規模與機構定位等條件而定。當收到在威尼斯雙年展策展的邀請時,她也回溯香港歷屆在威尼斯舉行的展覽,了解過往參展藝術家的背景與創作媒材,才提議由香港年輕觀眾較少留意的藝術家謝淑妮(Shirley)參展 ,Shirley亦是首位代表香港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女性及雕塑家:「她的雕塑有概念,有形式,也有對社會或世界現象的批判。」

Christina自比作一個調查記者,在策展前須摸清展覽的資源和限制。她在十年前曾擔任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助理策展人,當時團隊只有三人,且香港僅第五年參展,沒有太多前人經驗。今次無論在資源和人手都大幅增加,能為Shirley提供充足的創作空間與時間。

餐廳中,一群人圍着餐桌而坐,微笑看着鏡頭。

「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佈展團隊在威尼斯共進晚餐。圖片由李綺敏提供。

Christina亦邀得紐約和比利時的設計師合作,加上身處洛杉磯的Shirley和在荷蘭的自己,整個項目橫跨五個城市、三個時區,「荷蘭早上6時,是香港的下午,亦是洛杉磯的晚上,因此我早上6時就要起床與Shirley通電話。我從沒試過與那麼多身在不同時區的人一起工作,這在十年前沒可能發生。」這背後是良工不示人以璞的專業精神:「我要清楚了解展覽,不能叫藝術家自行解決。限制對觀眾來說並不有趣,我不希望給自己藉口,反而想在能力和資源以內,做一個適合各方的展覽。」

精通藝術史也未必能勝任策展人

兩個女人身體前傾倚在鐵欄上聊天,後方是一面白牆。左邊的女人身穿黃色大衣,右邊的女人則穿着杏色外套,灰色上衣及黑色褲,臉上戴着眼鏡。

謝淑妮(左)及李綺敏(右)。圖片由M+及受訪者提供。攝影:梁譽聰

為了這次展覽, Christina每星期都與Shirley聯絡,Shirley亦一直與她分享創作過程,「大家都從未這樣密切與他人合作過,這很視乎藝術家是否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有的藝術家會覺得很赤裸,甚至認為自己不需要策展人。籌備大型展覽壓力很大,慶幸Shirley與我能開放溝通。」

在荷蘭De Appel藝術中心修讀策展課程的經驗,讓她領悟到光是精通藝術史不等於能勝任策展人。因為有些讀藝術史出身的策展人,熟悉史實和已成古人的藝術家,卻不懂跟活人共事,而「策展需要很多人際溝通能力」。外界或以為策展人只須與藝術家往來合作,但Christina指:「其實策展人還要跟財務部、觀眾甚至保安員交涉,不會因為你是策展人,所有人都會要明白你所說的。你要怎樣與不同單位溝通?策展需要與人交流、理解他人的能力,並要細心觀察不同狀況。」

兩個人互相搭肩,站在一面高大的牆壁前。牆上塗了一些黑色橫紋和細小圖案。另外有兩人站在剪刀式升降台裝飾牆身。

Christina與藝術家李秉罡在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展覽「拆棚」佈展期間,站在作品《動物農場》前合照。圖片由李綺敏提供。

除此以外,荷蘭的展覽往往以反思社會為宏旨,這為她的策展思路帶來啟發。她記得2013年荷蘭歌德學院邀她策劃藝術項目,引發了她的疑問:在二十一世紀的歐洲,為甚麼需要歌德學院?於是她邀得藝術家Sara van der Heide在那裏重現歌德學院於北韓平壤開設的閱讀室,審視文化機構當今的角色。當地文化機構亦以人為本,讓藝術家專注思考與創作,不以作品或市場主導:「他們找方法培育一個人去做事,而重點不在於完成一件事。」

異地閱歷令她回港策展時更腳踏實地,着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不能說『觀眾不明白就不明白』這樣的話。藝術關乎溝通,做一件事出來就有與人溝通的期望,我們該怎樣把握和發揮相遇的機會呢?」她認為展覽不只一面,應該用各種方式全面地傳遞訊息。「這次謝淑妮的展覽前所未有地在開始前舉行講座。始終她在外國居住多年,香港的年輕觀眾沒機會看到她的作品,在展覽前介紹她的重點作品是好事。」

流動與補位

兩張照片左右並排。左圖可見三個人站在走廊中,旁邊是一道剛刷好的綠色牆壁,三人都拿着沾上綠色油漆的滾筒刷。右圖可見一個女人坐在地上大笑,身旁都是書籍,前方是一個放滿書本的書架。

左圖:Christina與來自藝術家李秉罡團隊的Jasper Spoon及陳麗同為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展覽「拆棚」佈展,攝於佈展工作的頭幾天。右圖:Christina重新整理Spring Workshop的圖書館。圖片由李綺敏提供

除了策展人,她還擔當過總監、作者和編輯等不同角色,遊走在機構、藝術家、空間與藝術概念間,不停「補位」和處理多方關係。對她而言,這也是策展人的職責:要懂得靈活變通,為完成藝術創作隨時替補任何崗位。她曾經在陪同藝術家曾吳拍攝作品《對聯/對練》時頂替生病的助導,「有些人比較專精於某一崗位,我自己則較靈活。身為策展人,我喜歡擔任多個角色來應對不同狀況。」

她從小就是個活潑靈活的人,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電視台編排節目,又曾想過當藝術家,在大學除了藝術史亦修讀比較文學,這門多變的學科陶養出她的流動性。現在身為策展人,事事都與她有關:「這樣可確保展覽處處做得妥善,空間營運良好,藝術家又開心。」

在她眼中,成功就是能夠善用自己的才能協助藝術家實現想法,繼而令觀眾有所收穫。就如她早就明白到,「策展人」的重點在於「關心」,關心的不只藝術品,還有創作藝術品的藝術家,以及觀賞藝術品的觀眾,這就是Christina自策展生涯開始時就秉持的策展理念。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梁雅婷是M+副編輯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