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9月10日 / 姚嘉善

問問M+策展人:策劃「境遇──五個人」

展覽空間中,一個女人拿着小型麥克風,向一小群人說話。那群人站在她附近,旁邊還有一個放了很多件小模型的架。

姚嘉善帶導策展人現場導賞活動。照片:M+,香港

是時候問問策展人了!在展覽「境遇──五個人」舉行期間,大家如對展覽或展品有任何疑問,都可到此問問策展人姚嘉善。問題將於「M+ 故事」網誌文章中解答

以下是首輪問題的答案,第二輪的內容將於展覽結束後發佈,衷心感謝各位踴躍提問!

當初如何挑選這五位藝術家參展?

一個女人站在展覽空間,整理一件懸空的雕塑。雕塑的結構仔細,由錯綜複雜的金屬片、鋼管及鏡面板組成。

李昢為其雕塑作品作開幕前的最後整理。照片:M+,香港

姚嘉善:這個問題問得好,但也很難回答。首先大家要知道,藝術家並非憑空挑選,而是經常要考慮多個因素及實際情況。策展人不單要構思主題和挑選合適的藝術家,更要思考實際上如何成事。你要從哪裏取得作品?展覽空間能否容納作品?展品該怎樣擺放,而將某些展品放在一起會有甚麼效果?會否會對預算造成影響?展品之間不單要在意念上互相呼應,在形式和材質上亦應彼此契合。

在這個展覽,我們希望稍稍從M+館藏延伸出去,並邀請藝術家以特別有趣和不一樣的方式回應展覽主題。我們在策展初期已決定,這將會是個小型聯展。以往我們曾做過大型聯展,亦做過只專注於一或兩位藝術家的展覽。小型聯展有其獨特之處,既能更深入地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又可以多種聲音探索同一個主題。

昏暗的展覽空間中,可見牆上有兩個螢幕,螢幕前方放有兩張長椅。右邊的螢幕正展示地上一個兩臂張開的人型凹坑,裏面注滿紅色液體。左邊螢幕則可見草地上有一個以白色物料形成的人形輪廓,上面還有一些白煙。

Ana Mendieta的作品於M+展亭展出。照片:M+,香港

在只有五位藝術家的小型聯展中,作品之間必須有很強的聯繫,但又能輕易展示其多元化。展覽中每位參展藝術家都來自不同地域,生於不同年代,亦以不同方法創作。有些藝術家雖已不在人世,但作品仍然屬於當代藝術所涵蓋的廣闊範疇。這個展覽恰正呈現不同的關連,既有顯而易見的,也有隱而不顯的。

最後,這亦是一場女性藝術家的展覽。這點當然在挑選時已考慮到,我們希望展覽能呈現不同世代與地區的女性藝術家,凸顯她們的才華和貢獻。但我們亦清楚意識到,縱然參展藝術家全是女性,但性別並非她們作品的意義之所在。有時候,你會看到作品與性別的關連,而這個關連是重要的,但這並非這次展覽的重點。

你如何邀請藝術家參展?

展覽空間中,一個女人微笑望着鏡頭,坐在一個正播放影片的螢幕前。影片中有一個蒙眼女子,她雙手伸前,走過一間中式廟宇的通道。

馮美華坐在其於M+展亭展出的作品《她說為何是我》前面。照片:M+,香港

姚嘉善:我通常會先聯絡每個藝術家或他們的代表,向他們解釋展覽關於甚麼,並更廣泛深入地了解他們的作品;如我已想到某件特定的作品,我便會直接詢問他們是否有興趣參與。這是基本的流程,但在現實中,可能會因應藝術家、作品以及實際狀況而存在變數。我在聯絡這次展覽的藝術家時,遇到迥然不同的情況。

馮美華的作品《她說為何是我》(1989年)已屬於M+館藏,順理成章地可以直接展出,但我仍需聯絡馮美華,讓她得悉我們的計劃,商量以何種方式展出作品才是最理想,並邀請她參與配合展覽而舉辦的活動。而Ana Mendieta與Charlotte Posenenske兩位藝術家已去世,因此我要聯絡她們的代表,即是畫廊或藝術家的遺産管理會。至於李昢,我聯絡了她的工作室及畫廊,原因是我能預料商借及展示那批小模型,情況可能有點複雜。

Lara Almarcegui 訪談
Lara Almarcegui 訪談
2:14

Lara Almarcegui的訪問,可見她到M+博物館大樓工地實地考察的片段。照片:M+,香港

由於展覽是以「場域」這個概念為重點,我們希望能委約一位藝術家對M+「場域」加以回應,不管這是M+工地、M+展亭或其附近的範圍。我邀請了Lara Almarcegui,因為她的創作全都跟場域、土地和物料有關。我直接聯絡了她本人,詢問她有沒有時間和興趣創作一件關於香港的作品。由於這是一項場域特定的委約作品,所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安排她來港考察,因此時間十分重要。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很特別:李昢的《無題雕塑 W6-2》(2010年)是我們向一名私人收藏家借來的,而非向藝術家本人商借。事緣我希望展覽不只展示李昢的一組小模型,更能展出其他類型的作品,以呈現李昢不同的創作手法,於是便想到可以向眾多收藏了其作品的香港收藏家借藏。這也是策展過程中有時會被忽略的做法:有時候,你要把某些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去向一一記住,只為用在一時!

我們會否在網上看到Charlotte Posenenske雕塑重組的紀錄?

兩人提起一件大型硬紙板雕塑,其形狀如同一條通風管,連接着展覽空間地面,有一小群人在旁圍觀。

Charlotte Posenenske的雕塑根據藝術家黃志恆的設計重組。照片:M+,香港

姚嘉善:Charlotte Posenenske的鋼材和硬紙板組件雕塑在1960年代製成。她所採取的手法與別不同,作品擁有者可按個人喜好或空間特性將雕塑組裝成不同形狀。為了凸顯作品的這項重要功能,以及其與展覽空間的關係可以不斷改變,我們在展覽期間邀請了M+以外的不同人士把作品三度重組

展覽結束後,我們將於「M+ 故事」網誌分享所有的重組紀錄,亦會將各個組合的相片印成明信片於「M+商店」發售。Posenenske以獨樹一幟的方式把「同」與「異」的概念帶到藝術創作,因此展示作品的不同組合,能讓觀眾看到其能以不同的方式來回應這個空間。即使觀眾未必能親歷每次重組過程,我們仍希望確保他們獲得完整的觀展體驗。

策展過程中,有哪些事情是最令你覺得愉快的?

姚嘉善:身為策展人,我一直很喜愛跟藝術家直接討論其作品,並尋找方法替他們實現構想。可以將他們的作品與廣大觀眾分享,並鼓勵觀眾以嶄新一角度觀看作品或欣賞當代藝術,也令我很高興。每次將不同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湊在一起,我都希望可以萌生出新的詮釋或理解。探討藝術家如何回應「場域」,這個主題在此時此地亦顯得尤其合時宜。我很慶幸能對關於藝術如何與社會、政治事件交會的討論有所貢獻,並令人對我們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有細緻的理解。

能讓原本沒聽過這些藝術家的人能認識她們,或讓未有機會看到其作品的人親身觀賞,使我樂在其中。舉例說,馮美華之前不太熟悉Charlotte Posenenske的作品,透過這次展覽才得以了解更多。曾經也有一位記者就Ana Mendieta的行為展演作品,問了我出奇深入的問題。我就問她,你是怎麼認識到她的作品的?她回答說,原本一無所知,但在看到展覽新聞稿上的照片後,就Google搜尋了所有關於她的資料。她在開幕夜看過那些短片後,便想到很多好問題,全都問得十分仔細,明顯Ana Mendieta觸發了她的好奇心。

能發掘新世界或讓人認識藝術創作的不同意念與手法令我無比快樂。儘管在芸芸觀眾中,可能只有幾個能透過展覽認識到藝術與世界的關係,繼而再去探究了解,但若能如此,我都會為之而歡欣鼓舞。

為確保行文清晰,以上訪談已經過編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姚嘉善
姚嘉善
姚嘉善

姚嘉善是M+的视觉艺术主策展人。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