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M+策展人:水墨(之三)
在「似重若輕:M+水墨藏品」展覽期間,我們於M+故事開設了「問問M+策展人」環節,鼓勵參觀者向策劃是次展覽的M+水墨策展人馬唯中提出任何有關水墨和展覽作品的問題。問題於一系列M+故事文章中解答,以下是第三輪,亦即最後一輪的問答!
細閱馬唯中回答最後一輪問題,從中了解何謂中華民國曆、倪有魚在作品《銀河》中用了多少枚硬幣,以及水墨與水彩間的真正分別:
「在李元佳的《無題》上,為何落款的日期是四九、十二、廿五,而作品簡介上寫1960年?」
馬唯中:李元佳作品落款用的是中華民國曆的日期,即以中華民國立國之1912年為元年。此曆法在台灣仍然沿用,民國四十九年即西曆1960年。
「用水墨和水彩作畫,有何異同?」
馬唯中:水彩與水墨在成分上最主要的分別,在於用以混合顏料的黏合劑。水彩一般用阿拉伯膠,提取自阿拉伯膠樹割開樹皮後滲出的汁液;至於「水墨」,就這次的展覽而言,主要指中國和日本水墨,則是用煤灰和動物凝膠(中國水墨傳統上用魚膠)。
「墨」可以是油性或水性,亦可混合不同顏料,得出不同顏色;水彩是水性繪畫顏料的統稱,不限於東亞文化的傳統水墨。水墨和水彩均可透過稀釋來控制濃度,以達到期望的美術效果;兩者的基材通常是紙,具有迅速吸收的特色。水墨和水彩顏料皆可以不同飽和度作應用,這正是此媒介的獨有特色。
馬唯中感謝M+資深藏品修復員Christel Pesme提供意見,協助回答上述問題。
「我的問題是關於倪有魚的《銀河》。藝術家用了多久完成這項作品?用了多少枚硬幣?這些硬幣又來自多少個國家?」
馬唯中:倪有魚用了大約四年時間創作這件作品。M+收藏的版本初於2010至2011年完成,由300枚硬幣構成;硬幣來自不同國家,惟藝術家並無說明來源。硬幣經過錘和磨平後,國家的名稱或標記亦變得模糊,硬幣遂轉化成為倪有魚的「畫布」,並成為《銀河》中星象的一部分。今次於M+展亭,藝術家為作品安裝了275枚硬幣,貫徹作品本身因地制宜,根據展覽環境改變面貌之特性。
董陽孜作品昂字旁的鈐印很有意思,尤其是鈐印上有陶淵明和辛棄疾的詩。鈐印似乎不入水墨?為甚麼呢?鈐印只是一個傳統陪襯品?但當中都來自書法,而書法又講筆墨。
馬唯中:借您的提問,順便回答董陽孜《昂昂若千里之駒 泛泛若水中之鳧》一作,昂字旁的兩枚鈐印內容。第一枚印上的「縱浪大化」出自陶淵明詩《神釋》的「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説明宇宙間變化無常,不應因其有起伏憂喜,而應以坦然的心胸面對。第二枚印上的「萬事有為應有盡,此身無我自無窮」出自辛棄疾詩《重午日戲書》,表達凡事若刻意有所作為,可能產生極端,若抱持無為無我的心態,反而能有所超越。此兩印都與董陽孜書寫的屈原語句内容相呼應。藝術家期望個人處事的態度能保持問心無愧,正氣凜然的態度,並以此與觀者共勉。
鈐印通常強調作品本身申述的主題,呼應其意境。除了董陽孜的書法作品,其他藝術家的繪畫也經常如此,例如本展中的蕭勤、管偉邦作品等。但也有鈐印入畫的例子。仇德樹於八十年代初即發展出將朱紅的印記轉化為抽象圖像的創作方式。周綠雲設計獨特的個人印記,配合作品的構圖,精心融入畫面中。
限於篇幅和為了更清晰表達其意思,問題均稍經編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