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尋常百姓家的藝術魅力:鰂魚涌「怪獸大廈」
尋常百姓家的藝術魅力:鰂魚涌「怪獸大廈」
4:02
影片謄本

王天樂: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來到鰂魚涌的海山樓。大家常常聽到的海山樓,其實是五座獨立而又相連的大廈的統稱,包括海景樓、海山樓、福昌樓、益發大廈和益昌大廈。

由上而下觀看,五座大廈組成一個E型結構。配合分散於平台兩邊的商店和大廈裏的商住兩用單位,整個建築自成一國,為居民提供一個能夠滿足基本需要的生活圈。於五廈之間的天井向上看,密集的住宅單位形成了一個具有壓迫感的龐然大物。錯綜複雜的方塊佔據眼前每一個空間,就像一張電腦程式裏的試算表等待着觀者的想像去填充。時至今日,東區已經蛻變為一個甲級商廈與唐樓並存的多元社區。

海山樓的獨特景觀和周遭形成強烈對比,吸引了很多關注城市生活狀況的創作者選擇以五廈為靈感。

在M+藏品中,美國抽象畫家馬克‧布拉福的作品《馬戲團》正好參考了海山樓的面貌。作品以堆疊的建築設計圖和城市景觀作為基礎,以紅綠相間的線條勾勒出一個猶如用紅外線透視大廈般的畫面。雖然作品的構圖充滿科幻感,但當中鮮紅色和軍綠色的配搭又讓人聯想起香港傳統手製招牌和唐樓的窗花。布拉福的藝術經常透過拼貼、打磨、噴漆等手法,將城市街景層層拆解。藝術家在作品中將五廈比喻成為一個色彩繽紛的馬戲團,表面看似包羅萬有內裏就暗藏危機。整個作品一方面致敬香港都市獨有的美學,同時亦反思海山樓這類缺乏整體規劃的建築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問題。

曾經長居香港的德國攝影師吳爾夫亦將海山樓作為他鏡頭下的對象。他的攝影創作向來以記錄亞洲地區的城市生活為主軸。在他的相片《密度建築—第119號》中,他將海山樓的平台和天空削走將整個建築化為一個平面。三面圍繞的建築變得扁平而失去原本的界限,令觀眾不禁想到底建築物可以怎樣無限延伸呢?

對於本地的創作者來說,海山樓又有着怎樣的意義呢?由香港設計師蔡楚堅操刀的《1994年香港廣告商會創意大獎海報》,亦特別挑選了海山樓作為他的背景。在黑白的內園裏,有一個單位被塗上螢光粉紅色,並且寫上「包醫便秘四樓A座」。當中的「四樓A座」,暗指香港廣告商「HK4As」的簡稱。鼓勵廣告界同仁發揮創意的業界獎項正好作為治療「創意便秘」的法門。海報特別選用的螢光粉紅色亦跟創意工作者每天用作記下靈感的Memo紙相似。海山樓因此在設計師的加工之下,變成為一個充滿本土特色凌亂而又不失實用性的符號。

除了以上來自M+藏品的例子外,海山樓亦經常被國際和本地的流動影像創作者作為他們拍攝的場景。這個特別的建築慢慢滲透到不同的視覺媒介當中,逐漸被視為香港的一個城市縮影。

居住在香港的大家,不同創作者對於我們城市的凝視方式又為你帶來甚麼啟示呢?

這個人稱「怪獸大廈」的住宅群外觀獨特,使它成為了不少藝術家的靈感來源。

這個住宅群原本稱為「百嘉新邨」,由五座相連的大廈組成,分別是海景樓、海山樓、福昌樓、益發大廈和益昌大廈。「怪獸大廈」佈局密集、外觀引人注目,並成為荷李活電影《變形金剛:殲滅世紀》(2014)和《攻殼機動隊》(2017)的取景地,因而廣為人知,並漸漸受到關注。

高對比度黑白照片中,可見一座香港高樓大廈,填滿整個畫面。大廈的窗外晾着很多衣服,當中一個露台是螢光粉紅色的。

蔡楚堅,《1994年香港廣告商會創意大獎海報》,1995年,平版印刷,M+,香港,© 蔡楚堅

混合媒材布本作品中,可見香港的高樓住宅。建築物以橙、紅、黃色的線條疊上灰、黑、綠色,乍看之下,畫作感覺非常抽象。

馬克‧布拉德福德,《馬戲團》,2014年,工業油漆、印刷紙張及蟲膠漆布本,M+,香港,由陳松正捐助博物館購藏,2016年,© Mark Bradford

照片中可見香港一幢幢高樓大廈,完全填滿了整個畫面。左邊的建築物是綠色的,其餘建築物則是米黃色,上有藍、紅和棕色部分,不少窗戶外都晾着衣服。

吳爾夫,《密度建築—第119號》,2009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高對比度黑白照片中,可見一座香港高樓大廈,填滿整個畫面。大廈的窗外晾着很多衣服,當中一個露台是螢光粉紅色的。

蔡楚堅,《1994年香港廣告商會創意大獎海報》,1995年,平版印刷,M+,香港,© 蔡楚堅

混合媒材布本作品中,可見香港的高樓住宅。建築物以橙、紅、黃色的線條疊上灰、黑、綠色,乍看之下,畫作感覺非常抽象。

馬克‧布拉德福德,《馬戲團》,2014年,工業油漆、印刷紙張及蟲膠漆布本,M+,香港,由陳松正捐助博物館購藏,2016年,© Mark Bradford

照片中可見香港一幢幢高樓大廈,完全填滿了整個畫面。左邊的建築物是綠色的,其餘建築物則是米黃色,上有藍、紅和棕色部分,不少窗戶外都晾着衣服。

吳爾夫,《密度建築—第119號》,2009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高對比度黑白照片中,可見一座香港高樓大廈,填滿整個畫面。大廈的窗外晾着很多衣服,當中一個露台是螢光粉紅色的。

蔡楚堅,《1994年香港廣告商會創意大獎海報》,1995年,平版印刷,M+,香港,© 蔡楚堅

混合媒材布本作品中,可見香港的高樓住宅。建築物以橙、紅、黃色的線條疊上灰、黑、綠色,乍看之下,畫作感覺非常抽象。

馬克‧布拉德福德,《馬戲團》,2014年,工業油漆、印刷紙張及蟲膠漆布本,M+,香港,由陳松正捐助博物館購藏,2016年,© Mark Bradford

照片中可見香港一幢幢高樓大廈,完全填滿了整個畫面。左邊的建築物是綠色的,其餘建築物則是米黃色,上有藍、紅和棕色部分,不少窗戶外都晾着衣服。

吳爾夫,《密度建築—第119號》,2009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高對比度黑白照片中,可見一座香港高樓大廈,填滿整個畫面。大廈的窗外晾着很多衣服,當中一個露台是螢光粉紅色的。

蔡楚堅,《1994年香港廣告商會創意大獎海報》,1995年,平版印刷,M+,香港,© 蔡楚堅

混合媒材布本作品中,可見香港的高樓住宅。建築物以橙、紅、黃色的線條疊上灰、黑、綠色,乍看之下,畫作感覺非常抽象。

馬克‧布拉德福德,《馬戲團》,2014年,工業油漆、印刷紙張及蟲膠漆布本,M+,香港,由陳松正捐助博物館購藏,2016年,© Mark Bradford

照片中可見香港一幢幢高樓大廈,完全填滿了整個畫面。左邊的建築物是綠色的,其餘建築物則是米黃色,上有藍、紅和棕色部分,不少窗戶外都晾着衣服。

吳爾夫,《密度建築—第119號》,2009年,彩色照片,M+,香港,© Michael Wolf Estate

蔡楚堅馬克‧布拉德福德吳爾夫等創作人均以「怪獸大廈」為靈感,在作品中凸顯該建築群的作用;不但勾起了社區回憶,亦揭示了複雜的都市肌理背後的故事。

「怪獸大廈」凸顯了香港建築如何回應增長人口所帶來的住房問題。M+策展人王天樂為我們揭示它所代表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透露着這座城市的景觀轉變。

製作人員

監製

M+

主持

王天樂

影片製作

朝夕公園

導演

許智生

攝影

麥志豪、翁子康

攝影助理

陳希旻

製作助理

呂嘉璇

剪接

麥志豪

AI影像生成

陳顯宗@Restituo

M+製片

張嘉琳、陳慧卓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特別鳴謝

王天樂、彭綺雲、蘇浚、洪飛鳴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