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麥海珊:逝去的美好 | 香港手語
麥海珊:逝去的美好 | 香港手語
6:24
影片謄本

麥海珊:以紀錄形式為基礎的話,作品一定由現實出發,是關於人的故事。就算沒有人,我只是拍攝觀塘的公園,還是有一個公園在那裏。就算我拍攝公園的一棵樹,還是有一棵樹在那裏。因為這是實際上,現象上的東西,空間其實就是人,就是人的活動。拍活動影像,很多時候是用空間說故事。

我很喜歡超八底片,底片的質感相當不同,會有機一點,亦不太像真。你看到的影像,其實不是你真實中看到的影像,甚至非常不同。可能你會疑問:這裏是否那個地方呢?當中多了一層次,你才會把看到的超八影與腦海的影像作對照,當然不純粹是影像上的對照,因為當中一定牽涉個人感受、回憶,牽涉你經歷過的事情。這就是我喜歡的質感。

1998年時,我曾經大病,病得無法工作。但那時候,就有一些空間讓我向內思考,去想想自己是怎樣的,所以我才會做《Tra(i)nsient》這類從感覺出發的作品。當時的伴侶是上海人,我們經常坐火車回上海,其實就是這些時刻。旅程中在想甚麼呢?自己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多了思考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我開始對散文電影感興趣,還有自傳式民族誌,於是想到很多關於文字、影像的內容,所以之後就創作《單行道》。

(城市,如所有事物一樣,在長久的影響與交叉感染中,會逐漸失去了自身的特質,讓含混曖昧取代了本真獨特)

用日記形式去講述自己,以及自己與歷史的關係。那時我去了美國,又很久沒回觀塘,所以再回來拍攝時,也有種很重的思鄉意味,也想再知道香港多一點。是一些美好的,某程度上又已逝去的東西,然後可能是對自己的將來一種未知的狀態。將片段式、比較詩化的語言放進活動影像當中,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我用了許多對比結構,甚至嘗試分割畫面:從前與現在、黑白與彩色、真實與幻想的東西。

《單行道》之後的作品,我反而想做一些我不認識的題材,而(這些題材是)我很想知道,同時又覺得其他人可能也想知道的,還有對香港是重要的。製作《浮城》時,我有一個主題,主題就是有關空間的故事。因為有這三個地方,我要去查看觀塘工廈的政策:何時開始轉型?工廠何時開始撤離?做音樂的人何時進駐?就是要做這類型的研究。

(那個朋友起初為甚麼會在這邊租地方呢?最終可能無法追溯,但實際上(他們)真的是因為這裏的人而留下來。試想譬如在荃灣,(租金)可能較易負擔,但在觀塘、牛頭角區,就是整群玩音樂的人都在這裏。)

我以前的作品比較多表現自己的想法,但從《浮城》開始,我想探討其他人的想法,然後再講述他們的故事。所以那時候,我對一個地方的故事感興趣,然後又想拍攝關於音樂的主題,所以就跟這三個音樂人合作,由他們去選一個地點,唱一首歌。他們決定了地點與歌曲後,我才到那個地方做研究。

(有時候,我就是想不起來,我們一起做過的事情。輕風、微塵、清晨還在,但再也不會和從前一樣。)

做以紀錄形式為基礎的影片,你要有一個出發點。為何我要去這個地方?你要經過這個過程,才會得到一些材料,才會想到如何處理這些材料。《浮城》或者這些影片作品會有資訊性的內容,也有真實故事,而這些故事,如果是香港人,大家也可能共同擁有,而當中一些情感部分,也會觸動到自己。

將片段式、比較詩化的語言放進活動影像當中,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我用了許多對比結構,甚至嘗試分割畫面:從前與現在、黑白與彩色、真實與幻想的東西。

麥海珊

香港藝術家麥海珊述說她拍攝實驗紀錄片的過程,以及她對超八菲林為創作媒材的鍾愛。影片設香港手語。

訪問中,香港藝術家麥海珊與我們分享她對超八底片的鍾愛、創作歷程的轉向,以及拍攝紀錄形式影片的過程與意義。

麥海珊的實驗紀錄片從現實出發,卻處處充滿詩意,一個個由影像與文字交織的故事,不只講述她自己與香港的關係,更藉別人的故事記錄已逝去的美好事物。

麥海珊自1990年代初開始創作錄像及聲音藝術作品,早年多以性別及性取向為主題,但在1998年一場大病後,她開始從自身出發創作,思考個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其作品常以變化中的香港為題材,包括觀塘的重建項目、工廈中的音樂人、盂蘭勝會等。

製作人員

監製

M+

手語

香港展能藝術會

影片製作

流動影像工作室

導演

王偉健

撰稿

李嘉

攝影

張旻匡、葉耀東

剪接

王偉健、張旻匡

製作助理

鄧可盈

M+製片

丘雪君、蘇浚、伍韵怡

M+文本

林立偉、梁仲汶、林玥臻

特別鳴謝香港展能藝術會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