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波光粼粼的城市:石漢瑞和荒木經帷眼中的香港
波光粼粼的城市:石漢瑞和荒木經帷眼中的香港
3:50
影片謄本

彭綺雲:(英文)今天我們來到維多利亞港看看M+館藏中的兩個項目。今天我們來到維多利亞港一窺這個城市的歷史對其形象的描繪,以及旅遊的本質。

第一個是石漢瑞,設計的品牌形象客戶是1970年成立、僅營運了幾年的直升機服務公司——香港國際航空。在1970年香港國際航空成立之前,來往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的唯一方法是乘搭渡海小輪。隨着1972年紅磡海底隧道啟用,香港國際航空隨即在1973年停止定時往來機場的直升機航班服務,但令人驚訝的是在它營運的短短幾年間,它已接載過96,000名乘客。

石漢瑞的設計主要是鮮艷的橙色和黃色搭配清晰的無襯線字體,還有看起來既像跑道亦似公司名稱中首個英文字母「H」的醒目標誌。與石漢瑞為整體品牌形象挑選的大膽平面設計風格不同,他設計的一系列用作紀念品的明信片時,選擇從過去取材當中的香港圖片,呈現太平山屹立在維港背後,今天我們來到維多利亞港,這本來是十九世紀以外國商人或遊客為銷售對象而大量繪畫的外銷畫。這段有關旅遊通商、冒險與描繪的歷史正是石漢瑞設計這套明信片的靈感所在。

第二個項目是一系列由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拍攝的香港照片,是他於1997年到訪香港時拍攝的荒木經惟的攝影風格向來獨特,常常是既即興和不事先按計劃的,又帶點親密感覺和自白的味道。荒木經惟忽發奇想決定去一趟香港,他在這裏待了五天。他平常一般留在東京,日本其他城市拍攝周遭身邊的生活百態。而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也改變了他的事業軌跡。這系列照片名為「香港之吻」,它們就像一部攝影日記,記錄了4月16至20日一連五天的旅程。他對這個處於巨變之交的城市的印象,他將這趟旅程特別是香港極其潮濕的環境,形容為令人情慾亢奮,就像與某個女子初相識那樣。在他溫馨而感覺親近的照片中,他捕捉了這個城市與其居民的模樣既有點不經意,又有點隱晦顛覆了將攝影用於留念的想法。

石漢瑞為香港國際航空設計的品牌形象和荒木經惟的旅行攝影日記,邀請我們回到過去想像這個海港昔日的模樣,並展望即將來臨的轉變 。

來跟隨M+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彭綺雲回顧維多利亞港潮起潮落的變遷。這個海港一直啟發着不同年代的創作者,不少創作者都會以它為題材,在作品中加入它的模樣。

三張連在一起的明信片,組合成一幅描繪維多利亞港的畫作,當中有多艘帆船在海港中航行,後方還有太平山的景色。在這幅呈十九世紀外銷畫風格的畫作上,還出現三架黃色直升機,顯得格外顯眼。

石漢瑞,白賴恩・陶布力,《香港國際航空公司明信片》,1970至1973年,M+,香港

1970年代,平面設計師石漢瑞為直升機服務公司香港國際航空設計品牌形象,當中的鮮艷配色及搶眼字體,散發對未來的樂觀態度。相反,同樣由石漢瑞設計的明信片卻採用不一樣的手法,他取材自過往的維港鳥瞰圖像,讓人聯想起殖民統治時代的香港,以及當時渡海小輪乘客眼中的維港景致。他的設計將乘客的情感連繫到過往,即使這項服務帶來了劃時代的方便。

黑白照片中可見霧中的城市景觀,多幢摩天大樓背靠山巒,面臨一大片水域。海岸線由觀者的左中方延伸至畫面的右上方,畫面的右上角映現一列街燈。

荒木經惟,香港之吻 (HK0016),1997年,鉑鈀印相,M+,香港,© 荒木經惟

二十年後,在1997年4月,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來到香港,感受在巨變之交的氛圍。他的攝影作品《香港之吻》如日記一般令人感覺親近,捕捉了潮濕又短暫的五日旅程。在維多利亞港濕悶的空氣中,荒木經惟感受到遇上新戀人一般的感官刺激。其作品顛覆了將攝影用於留念的想法,引導觀者透過他的鏡頭,觀察海港的景觀和此地居民不經意的模樣。

通過石漢瑞和荒木經惟的作品,我們可以想像到形塑這片景致的歷史。

製作人員

監製

M+

主持

彭綺雲

影片製作

朝夕公園

導演

許智生

攝影

麥志豪、翁子康

攝影助理

鄭鉅深

製作助理

袁健樂

剪接

麥志豪

電腦動畫

盧悅銳

M+製片

張嘉琳、陳慧卓

M+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特別鳴謝

彭綺雲、蘇浚、洪飛鳴、鄭世媛、葉俊文、譚倩婷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