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5月25日 / Ellen Oredsson

淺談行為藝術及其在亞洲的歷史

一個身處公園日落時分的女人,身穿米色、形狀不太明顯的裙子,手拿四枝花莖頗長的白花。相片中她正將來自手中白花的白色花瓣吐向空中。

藝術家尾竹永子的《身在香港》,2015年受M+委約於「M+ 進行:藝活」演出。© 版權所有;攝影:CPAK工作室

行為藝術是甚麼?

行為藝術或稱現場藝術,是運用身體為主要媒介並以時間為本的視覺藝術形式。

這即是說,藝術家以自身或別人的身體行為去表達感情或意念,在特定的場地歷時一段時間展演。有時候,行為藝術看來會跟舞台劇或舞蹈等其他表演形式十分相似,但最大的分別在於藝術家的用意。

昏暗的房間中,一個身穿裙子的女人在牆邊四張普通膠椅子上行走。椅子後的牆壁投影着圖像,圖像中的灰暗天空下有一條河流,河流兩旁有欄柵、房屋及綠草疏落的泥地。當女人走過投影時,她的剪影出現在圖像之上。

藝術家張怡的演講暨行為藝術作品《架構》,2015年受M+委約於「M+ 進行:藝活」演出,© 版權所有;攝影:M+,香港

除了這個簡單直接的定義,行為藝術同時是相當開放和多變的藝術類別。作品可歷時幾分鐘、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可以有觀眾參與或只有藝術家展演,可按照劇本或隨意即興演出。行為藝術可用照片、錄像或文字記錄下來,也可純粹以概念及記憶存在。

黃漢明:電影與粵劇
黃漢明:電影與粵劇
2:36

黃漢明探討粵劇及科幻小說等素材如何影響他的創作

影片謄本

(原文:英語)

黃漢明:電影世界從前是我通往想像世界的大門。我認為我大部分作品都是很個人的,或者是以個人動機為出發點的。我早期的作品的確是關於我對自己身分的摸索,通過扮演這些人物和重塑其中一些角色,一切就好像重新回到我身上,使我成為任何事情或事物的載體。觀眾看到的是我去扮演那些角色,去說一些說話,以表達製作人想表達的訊息。

除了電影之外,我亦喜愛傳統的表演藝術。我對粵劇尤感興趣,因為它一直伴我成長。這使我注意到粵劇電影的歷史。我發現粵劇這種形式並不是想像中般古老。這種形式可塑性很高,也許亦能夠用來呈現傳統經典以外的故事和電影。這亦使我思考粵劇可否用來表現當代社會,甚至有關未來的事情,於是我便着手研究華語社會中的科幻小說。

我的目標是要創作一齣科幻粵劇電影,這是史無前例的。我感興趣的是介乎現今生活與根深柢固的傳統藝術形式和實踐之間的差異。世界有太多不確定性,而這正好讓我們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與自身的文化認同及個人歷史。

當今形式的行為藝術早於二十世紀初便出現,其歷史可追溯至未來主義達達主義這些歐洲前衛藝術運動。當時的藝術家主張以表演作為實驗新意念和過程的手法。

這就是史籍上所載西方行為藝術的歷史,但在世界各地其發展又是如何?我們再來看看行為藝術在香港及亞洲周邊地區的發展,一段同樣有趣而不廣為人知的歷史。

香港及亞洲的行為藝術

水墨紙本作品上,黑色粗厚筆觸在米色背景之中線條明確,形成一隻青蛙臉的形狀。青蛙臉上有一雙三角形的大眼睛及一張黑色的寬大嘴巴。右下角有一個紅色印章,是兩隻三角形眼睛及一個咧嘴而笑的形狀,旁邊用鉛筆寫着以英文寫着「郭 92 紐約」。

《Wind Frog Flower》(1992),藏品中蛙王郭的非行為藝術作品之一。© 蛙王郭 ;M+,香港,郭孟浩/蛙王捐贈,2015年

我們從七十年代開始看吧。在地域上與歐洲相距甚遠的香港,本土的行為藝術在那時候開始萌芽,以風格別樹一幟的藝術家蛙王郭(郭孟浩)為先驅。他以行為和裝置在香港為行為藝術開創先河,並將英語「happenings」一詞翻譯成粵語「客賓臨」,四十多年間孜孜不倦地創作行為展演,至今依然渾身是勁,靈感不斷。他亦被不少人視為首位在中國創作的行為藝術家。

庭院中掛滿一行行的繩子,地面上擺放了一行行的磚塊,一群人正在圍觀掛在繩子上的膠袋。

蛙王郭1979年在香港理工學院(現香港理工大學)的行為藝術作品,© 蛙王郭;照片由亞洲藝術文獻庫提供

另一邊廂,在稍早的五六十年代,日本具體派藝術家的集體「行為事件」已開始受國際注目。這些「行為事件」是以飽含力量的肢體動作結合顏料、泥巴、紙張等不同物料而成的行為藝術作品。

數十年後的九十年代初,更為極端的身體表現形式在北京郊區一條荒村──「大山莊」出現。這裏聚集了一群回應1989年後中國一連串社會經濟變化的前衛藝術家。這群人又名北京東村藝術家,他們試着創作粗獷、延時性的行為藝術,希望透過表達個人經驗,質疑集體和諧社會的概念。他們的觀眾寥寥無幾,但這些一逝不返的演出因被攝於鏡頭下而得以流傳,這些照片和錄像更成為經典,例如記錄了張洹的行為藝術作品《十二平方米》的照片。張洹在這件作品中將全身塗滿魚油和蜂蜜,全裸靜坐在公廁中40分鐘,任由蒼蠅爬滿全身。

黑白照片中,一個赤裸上身的男人坐在昏暗的房間裏,房間牆壁是水泥牆。他的皮膚塗上亮澤的物質,看起來很油亮;多隻蒼蠅飛到他的手臂、胸口及頭上。

張洹1994年的行為藝術作品《十二平方米》被攝影藝術家榮榮記錄下來,成為他「東村」系列的作品之一,© 榮榮 ;香港M+希克藏品(捐贈)

東南亞藝術家也紛紛以行為藝術回應和凸顯各自所處情境中的迫切政治、宗教和社會議題,胡丰文是這些早期的先驅之一。他在九十年代介入社區空間,表達對印尼社會及政治狀況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希望藉此帶來改變。

過去幾十年,另一種模式的行為藝術也漸趨成熟,更席捲全球:那就是關係藝術,或稱「關係美學」。即是由藝術家建構社交場景,讓人們走在一起,以集體活動共同創作,從而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泰國藝術家里克力ㆍ提拉凡尼就是一位著名的關係藝術家。他在畫廊和博物館為觀眾煮食的作品,自九十年代起已在世界各地多次展演。

里爾吉ㆍ迪拉瓦尼:創造體驗的場景
里爾吉ㆍ迪拉瓦尼:創造體驗的場景
1:42

提拉凡尼講述其2001年的作品《無題2001年(七俠蕩寇誌,意式西部片)》。他在此作中為觀眾烹煮泰式湯

影片謄本

(原文:英語)

里爾吉‧迪拉瓦尼:藝術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說到《Spaghetti Western》,展場設有七個煮食站,讓我們煮「椰漿雞」,即一種用椰汁煮的雞湯。我很喜歡在作品中保留先前活動的痕跡;我嘗試藉着周圍擺放的物件重現活動場景,事後來訪的人觀察眼前景象,然後各自在腦海中,嘗試拼湊出先前發生過的事情。

此作正正利用人們曲解,誤讀事物或對之理解不足的現象。這源於他們的臆斷,而對抗臆斷就像一場長期的抗爭。人們之所以作出各種臆斷,皆因他們自以為擁有這樣做的知識。

籌劃及建構場景,讓觀者親身體驗非常重要。我覺得意義在於理解人們如何應對各種事物,以及如何體會各種經驗。

行為藝術在亞洲各地有不同的發展歷史,此文無法一一盡錄。例如,南韓的行為藝術在七十年代的維新體制(當時南韓總統朴正熙透過維新憲法實行獨裁政權)下具有重大意義;而印度當代行為藝術則與當地的傳統儀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然而,我們希望你在閱讀本文過後,能對行為藝術在亞洲的發展有初步了解;同時亦會透過策劃節目和日益豐富的館藏,加深大家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認識。

黑暗的舞台上,一個女人站在聚光燈之下。她手裏舉起一本書,就如正在閱讀一般。後方是一個螢幕,螢幕有一個穿着紅裙的女人,正躺在黑色背景中,頭部朝向右下角。

藝術家梁慧圭與韓麗珠的行為藝術作品《死亡之病:寫作與閱讀》,2015年受M+委約於「M+ 進行:藝活」演出。©版權所有;攝影:CPAK工作室

別錯過此文章的下集,繼續探索M+館藏中的行為藝術作品。想觀看這些行為藝術作品的完整版?歡迎到多媒體中心瀏覽館藏中的行為藝術紀錄。

除另有標註外,所有圖片:M+,香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Ellen Oredsson是M+的網絡編輯。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