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3月7日 / M+ Team

「M+ 敢探號」的幕後點滴

一部銀色的金屬拖車,車身寫上「M+ 敢探號」。前方鋪有木地板,上面放着不同的物件。

2018年的「M+ 敢探號」

在香港生活的你,也許已在城中不同地點見過「M+ 敢探號」。若你是學生的話,亦可能在學校見過這部龐大的銀色流動創作室。不過,如果你從未聽聞過「M+ 敢探號」,那麼還是要介紹一下的。這篇網誌將帶你走進「M+ 敢探號」,讓你對它了解多一點點。

「M+ 敢探號」是一個流動的創作教室和展覽空間,可在香港不同角落穿梭。每年,M+會委約一至兩名年輕的本地藝術家或創作人,為該年的「M+ 敢探號」構思一件與公眾共同參與的作品。隨着「M+ 敢探號」四出巡迴,學生和參加者以不同方式為作品注入新元素,由此建構出一個不斷演變的展覽,並遊走於城市當中。自計劃於2016年展開,今年已是「M+ 敢探號」第三次巡迴。

「M+ 敢探號 2018」的參與藝術家是吳家俊。他的藝術實踐着重「DIY精神」,經常把日常物品以自己的想法重新組合或另作他用。他為「M+ 敢探號」創作的作品題為《是事是物》,探討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他設計了一系列活動,讓參加者把玩和將日常家居物品轉化成新創作。吳家俊相信,想像力是最好的「工具」,而他通過其作品,簡單而有力地回應並轉化事物。也許這種創作手法體現的就是莊子所謂的「無用之用」,意指超越器物功用的層面,在世俗標準以外創造全新的價值和意義。

以下看看「M+ 敢探號」在旅程背後是如何運作的。

在「M+ 敢探號」內

「M+ 敢探號」拖車內部,牆身是一列列的木板和長長的置物架,架上和地上放置了各式小物件,牆上和車廂角落放有電視屏幕。

2018年「M+ 敢探號」的車廂內部

「M+ 敢探號」由藝術家黃國才設計,冷色調的金屬車身與太空船的如出一轍。其意念是讓訪客探索未經開發的創作領域,猶如遠征太空一樣。與銀色的金屬車身相比,車內的設計卻感覺溫暖:以大大的燈泡照明,牆身由回收再用木卡板製造,排成一列一列。木板搭配流線形的設計,酷似鯨魚腹腔的肋骨,參加者走進車廂,猶如置身鯨魚身體內部。黃國才希望藉此營造舒適的安樂窩般的感覺。另外,「M+ 敢探號」的車窗是由一艘真船的窗戶升級再造而成。

每一年,「M+ 敢探號」的參與藝術家都會為車廂內部改頭換面,只有燈泡、牆壁和窗戶保留原貌。在「M+ 敢探號 2018」,吳家俊在敢探號內安裝了置物架,展示各種小型作品,並播放錄像,介紹這些物品如何使用。

一件物件置於木架上,其構成部分包括:一頂白色安全帽連接着木製擀麵棍及尺子,並以透明膠紙連接;尺子上附着一隻黃色塑膠鴨。

「M+ 敢探號」內置物架上的新展品之一,由參與藝術家工作坊的同學親自製作

在藝術家主導活動中,參加者會於「M+ 敢探號」外在引導下製作新物件,而物件會成為敢探號內的新展品,與藝術家的作品並列。當置物架展品已滿,藝術家會拆解部分作品,把物料回歸藝術家主導活動中,讓同學重新使用和創作。這樣,在到訪不同學校時,車廂總在生動地演化蛻變。敢探號內也展示了一個文件夾,收錄不同物件的圖片及使用指引,讓同學的意念得以累積,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一雙手捧着夾有繪圖紙的書寫板,繪圖紙上貼有一件物件的圖片,物件為一頂白色安全帽,連接着木製擀麵棍及尺子,並以透明膠紙連接;尺子上附着一隻黃色塑膠鴨。圖片下是手寫資料,描述如何使用這件物件。

前述物件以繪圖紙記錄,並收錄於敢探號的文件夾中

在「M+ 敢探號」外

一部銀色的金屬拖車,車身寫上「M+ 敢探號」,前方鋪有木地板,上面放着不同的物件。

「M+ 敢探號」前方,展示着吳家俊的作品

當「M+ 敢探號」到達並停泊在目的地,工作人員會在車廂外展示吳家俊的作品,例如他的《掃把笛》——一根由掃把製成的笛子;《致食物環境衞生署的一個提案》——由垃圾回收箱改裝而成的流動居所;還有《四棵盆栽》——藝術家買回來的四棵小盆栽,用作悼念港島般含道四株被砍掉的石牆樹。在創作時,吳家俊並非旨在增加物品的用途,而是透過將物品重組或另作他用,改變其形態和功能,從而產生新的意義和價值。 這些作品雖看似簡單,也能體現藝術家如何看待及轉化日常事物。

「M+ 敢探號」前方的木地板上,有四棵排成一列的盆栽植物。

吳家俊的作品《四棵盆栽》

「M+ 敢探號」車廂外也是藝術家主導活動進行的地方。在首次活動中,一系列的日常家居物品排列成圓圈,讓參加者任意選擇。當參加者選了一個物品後,便會在引導下將其加以組合改造,最終轉化出全新的物件。這些作品完成後,皆存放於「M+ 敢探號」之內。

一部銀色的金屬拖車,車身寫上「M+ 敢探號」,前方是一系列小型日常家居用品,圍成一個圓圈。

「M+ 敢探號」車廂外,是藝術家主導活動的場地設置;活動由吳家俊帶領

策劃活動的過程往往漫長而複雜。M+ 教學及詮釋組會與藝術家共同合作,確保活動除了能吸引學生和其他參加者外,創作成果也能隨「M+ 敢探號」巡迴並持續地演化。

然後,M+員工與藝術家會進行數次活動測試。在這些測試中,M+員工代入中學生身分參與其中,體驗活動的效果,發掘可改善的地方。(當然,玩得開心也是重點之一。)

M+ staff at the test run
M+ staff at the test run
0:04

M+館員正在測試其中一項活動

在「M+ 敢探號」的巡迴旅程中,M+員工均在幕後默默支援:他們跟隨拖車到處走,在每次出訪中為活動設置並收拾場地,並打理各項不為人知的幕後工作。助理策展人陳曰明這樣形容整個過程:「我們要管理現場的工作人員,亦要兼顧後勤事務,例如何時向哪些同學提供甚麼工具,何時向他們收回物品,諸如此類。我們設置和拆卸展覽,每次大概需要一小時。大小事務我們均須處理妥當,好讓藝術家能專心協助同學創作新作品。」

一群人在「M+ 敢探號」的車廂內倚牆而坐。

M+員工在「M+ 敢探號」車廂內圍坐,與藝術家一起檢討活動測試

除另有標註外,所有圖片:M+,香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