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檯上的八十年代設計風景
現在安置在M+的清友壽司吧,能夠保存下來並展出,完全是機緣巧合。
大概不記得了吧。商業店面流轉率高,室內裝潢也常常改頭換面,能夠保存下來的不多。倉俁設計的家具,今天許多還能得見,室內設計作品卻十分之八九都已消失,彷彿不曾存在過一般,清友壽司吧是極少數的例外。
這間壽司吧由一名年輕廚師在1988年開設,客人多是設計師和消費力強的公司高層。九十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年輕廚師也陷入財務困難,壽司吧因而結業。多年來業主竟也沒有將舖位出租,直到2004年,一名英國出版社東主將之買下,打算重開,但未有成事。它就這樣一直空置,陳設、食器和所有物品都像被時光凝固的古代生物標本般,原封不動。又過了十年,成立不久的M+得悉竟有這樣一件出自倉俁之手的室內設計作品存在,決定把整間壽司吧拆卸,運到香港重建。
壽司吧位於東京商業區新橋的一幢建築物,深灰的外牆驀地出現一面弧形藍色牆,引向一個隱密的入口,掀開暖簾,便置身一個由溫潤的柳杉木牆板和花崗岩地板包裹的長形空間。細看牆身柳杉木板之間的空隙,全都精準至三毫米內。這是來自一句表達完美之意的日本諺語:「一分的空隙都沒有」。一分是日本舊時的長度單位,相當於三毫米,倉俁就反過來把牆板之間的空隙,完美地設定為一分之內。
入口右邊是花崗岩壽司檯和高腳椅,上方幼細的鋼線掛起一串由Ingo Maurer設計的YaYaHo小燈,在壽司檯投下一個個明暗有致的光團。房間中央有一道微微泛藍的玻璃屏障分隔。這塊玻璃屏障不是普通玻璃,而是八十年代流行的乳白玻璃,但現已停產。原裝那塊在拆卸時破損,現在所見的,是由兩塊厚度較薄但物料相同的玻璃拼合而成,可說是全世界碩果僅存的了。
左邊則是長餐桌,桌面倒映着天花板呈弧形的燈板。左右兩半不對稱的拱頂天花,一側為柳杉木板,另一側是以背燈照亮的亞加力。清友壽司吧的設計參考日本傳統建築的布局與自然材質,整個空間顯得柔和恬靜。當中的光暗反差、輕重對比、線條流動及物件質感,充分展現倉俁史朗對物料和形態的獨特感受。在此之前,日本典型的壽司吧都是一張長木檯,玻璃櫃放上很多不同魚生,天花掛着紙吊燈。像倉俁這般簡潔利落,融會傳統與摩登的設計,前所未見。
建築物獲評為古蹟保存供人觀賞的例子不鮮見,但商業室內設計的生滅如蜉蝣般短暫,清友壽司吧得以保存是異數。現在來到清友壽司吧,不見顧客、沒有廚師,只能從保留在店主休息間抽屜中的客人名片和消費單據,遙想昔日觥籌交錯的熱鬧榮景。不過,把抽離於原本用途的壽司吧,當一件巨大設計品來欣賞,何嘗不是領略設計大師以心思技藝創造的那片獨特風景的另一種方式。
本文於2022年10月26日首刊於《明報》,現經編改及翻譯發佈於此。原作者:林立偉;編改:網絡編輯梁仲汶。
除另有標註,所有圖片:M+,香港,由Richard Schlagman捐助博物館購藏,2014年,攝影:鄭樂天,M+,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