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照片中可見聚酯薄膜旋轉圓筒的內部。上面繪有一位手持劍的女人、一隻山羊的骷髏和一個紅色球體。

納里尼 · 馬拉尼:
視界流動

納里尼 · 馬拉尼:
視界流動

2021年12月7日
2022年9月4日

過去半世紀實驗性動畫的開拓者

納里尼 · 馬拉尼是影像藝術和實驗電影的先驅,亦是今時今日其中一位最享負盛名的跨界別藝術家。她的作品如夢如幻、層次豐富,鋪陳取材自印巴分治後一度淪為難民的個人早期經歷,致力探討戰爭和暴力的影響,以及女性面對的壓迫。馬拉尼創作的動畫、裝置藝術、繪畫和行為藝術,均呈現出個人色彩及普世價值。「視界流動」將呈獻三件主要作品《烏托邦》(1969—1976)、《回憶瘋狂的梅格》(2007—2019)及《你能聽見我嗎?》(2018—2020),展現她在過去50年採用新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創作方式。是次展覽聚焦藝術家獨特的敍事方法──其療癒國家分裂帶來的創傷及為社會不公發聲的力量。

展出作品

照片中可見一個房間,當中每面牆壁都有投影。天花板上懸掛着幾個聚酯薄膜旋轉圓筒,圓筒內的燈正亮着。

納里尼 · 馬拉尼 ,《回憶瘋狂的梅格》,2007至2019 年 ,四頻道有聲錄像裝置、十六組光影投射、八個內壁繪有圖像的Mylar聚酯薄膜圓筒; M+ ,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左右並排的投影。左邊的投影是黑白影像,當中可見一個面向鏡頭的女人,畫面中只見她的半張臉。右邊的投影則可見抽象的幾何模型,模型以藍色和紅色積木組成。

納里尼 · 馬拉尼 ,《烏托邦》,1969至1976年,雙頻道有聲錄像裝置:16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黑白、無聲),8毫米定格動畫菲林轉數碼錄像(彩色、無聲),3分49秒;M+,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幽暗的房間,牆上的投影分成八格,每格均展示不同人形的人物、塗鴉和白色、米色、黑色、紅色和藍色的斑點。

納里尼 · 馬拉尼 ,《你能聽見我嗎?》,2018至2020 年,九頻道有聲數碼錄像裝置;由藝術家借出,©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房間,當中每面牆壁都有投影。天花板上懸掛着幾個聚酯薄膜旋轉圓筒,圓筒內的燈正亮着。

納里尼 · 馬拉尼 ,《回憶瘋狂的梅格》,2007至2019 年 ,四頻道有聲錄像裝置、十六組光影投射、八個內壁繪有圖像的Mylar聚酯薄膜圓筒; M+ ,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左右並排的投影。左邊的投影是黑白影像,當中可見一個面向鏡頭的女人,畫面中只見她的半張臉。右邊的投影則可見抽象的幾何模型,模型以藍色和紅色積木組成。

納里尼 · 馬拉尼 ,《烏托邦》,1969至1976年,雙頻道有聲錄像裝置:16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黑白、無聲),8毫米定格動畫菲林轉數碼錄像(彩色、無聲),3分49秒;M+,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幽暗的房間,牆上的投影分成八格,每格均展示不同人形的人物、塗鴉和白色、米色、黑色、紅色和藍色的斑點。

納里尼 · 馬拉尼 ,《你能聽見我嗎?》,2018至2020 年,九頻道有聲數碼錄像裝置;由藝術家借出,©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房間,當中每面牆壁都有投影。天花板上懸掛着幾個聚酯薄膜旋轉圓筒,圓筒內的燈正亮着。

納里尼 · 馬拉尼 ,《回憶瘋狂的梅格》,2007至2019 年 ,四頻道有聲錄像裝置、十六組光影投射、八個內壁繪有圖像的Mylar聚酯薄膜圓筒; M+ ,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左右並排的投影。左邊的投影是黑白影像,當中可見一個面向鏡頭的女人,畫面中只見她的半張臉。右邊的投影則可見抽象的幾何模型,模型以藍色和紅色積木組成。

納里尼 · 馬拉尼 ,《烏托邦》,1969至1976年,雙頻道有聲錄像裝置:16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黑白、無聲),8毫米定格動畫菲林轉數碼錄像(彩色、無聲),3分49秒;M+,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幽暗的房間,牆上的投影分成八格,每格均展示不同人形的人物、塗鴉和白色、米色、黑色、紅色和藍色的斑點。

納里尼 · 馬拉尼 ,《你能聽見我嗎?》,2018至2020 年,九頻道有聲數碼錄像裝置;由藝術家借出,©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房間,當中每面牆壁都有投影。天花板上懸掛着幾個聚酯薄膜旋轉圓筒,圓筒內的燈正亮着。

納里尼 · 馬拉尼 ,《回憶瘋狂的梅格》,2007至2019 年 ,四頻道有聲錄像裝置、十六組光影投射、八個內壁繪有圖像的Mylar聚酯薄膜圓筒; M+ ,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 M+,香港

照片中可見左右並排的投影。左邊的投影是黑白影像,當中可見一個面向鏡頭的女人,畫面中只見她的半張臉。右邊的投影則可見抽象的幾何模型,模型以藍色和紅色積木組成。

納里尼 · 馬拉尼 ,《烏托邦》,1969至1976年,雙頻道有聲錄像裝置:16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黑白、無聲),8毫米定格動畫菲林轉數碼錄像(彩色、無聲),3分49秒;M+,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M+,香港

照片中可見一個幽暗的房間,牆上的投影分成八格,每格均展示不同人形的人物、塗鴉和白色、米色、黑色、紅色和藍色的斑點。

納里尼 · 馬拉尼 ,《你能聽見我嗎?》,2018至2020 年,九頻道有聲數碼錄像裝置;由藝術家借出,©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 。M+,香港

藝術家介紹

納里尼 · 馬拉尼1946年生於英屬印度(現巴基斯坦)卡拉奇,現居於孟買,其作品縱橫貫穿電影、影片、裝置藝術、畫作及表演藝術。她繪畫的背面繪畫和讓人猶如親臨其境的多媒體裝置藝術蜚聲國際,並結合以民間傳說、經典文學及神話為主題的個人敍事,以反思被剝奪權利的集體創傷。

納里尼 · 馬拉尼的人像照片

納里尼 · 馬拉尼,2019,藝術家的人像照片,相片由Johan Pijnappel提供

納里尼.馬拉尼與鄭道鍊對談:皮影戲作為創作媒介
納里尼.馬拉尼與鄭道鍊對談:皮影戲作為創作媒介
14:41
納里尼.馬拉尼與鄭道鍊對談:平板電腦繪畫與Instagram
納里尼.馬拉尼與鄭道鍊對談:平板電腦繪畫與Instagram
12:38

下載

以上相片:《回憶瘋狂的梅格》(局部),2007至2019 年,四頻道有聲錄像裝置、十六組光影投射、八個內壁繪有圖像的Mylar聚酯薄膜圓筒;M+,香港,© Nalini Malani,攝影:鄭樂天與梁譽聰。M+,香港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