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希克獎2023入圍藝術家對談 Sigg Prize 2023 Finalists in Conversation
與希克獎2023入圍藝術家對談 Sigg Prize 2023 Finalists in Conversation
當日常狀況愈發複雜,我們會如何應對?希克獎2023六位入圍藝術家──范加、苗穎、王拓、謝南星、楊沛鏗和于吉,透過藝術來應對當代生活的挑戰。如今時代變幻莫測、令人不安,藝術家們將探討近年、尤其在疫情之後,人們如何處理與自身歸屬、脆弱和韌勁有關的微妙情緒與狀態。
由M+設立的希克獎旨在表揚出生或工作於大中華地區的當代藝術家,根據候選者在過去兩年的作品甄選出六位入圍藝術家。入圍者皆獲邀參與在M+的希克獎展覽,並由評審委員會根據參展作品選出得獎者。
來聽聽這六位藝術家分享他們的藝術實踐以及參展作品。他們將與展覽策展人譚雪凝和助理策展人龍雲進行對談。講座以英語和普通話進行,現場提供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即時傳譯。點擊「登記」免費參加。
講者介紹
范加(1990年生於加拿大)在香港成長,現於香港及布魯克林從事創作。他經常利用有機的物料和其他與身體相關的元素,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各種可能。在其創作的生物形態和富有觸感的雕塑中,范加將人體皮膚(活生生的生物組織)的視覺元素和冷冰冰的實驗室工具並置一起,藉此撩動觀眾發自肺腑的回應。范加一直以創作審視性慾、性別、種族和物種等複雜觀念,藉此質疑對立概念和二元思維。
苗穎(1985年生於上海)是以新媒體創作的藝術家,現生活和工作於紐約和上海兩地。苗穎以探討中國互聯網文化的項目和作品廣為人知,她把這個受嚴格監管的複雜領域稱為「中式互聯網」。她的近作加入了機器學習的實時模擬,並常採用網站和裝置的形式,探索現今科技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凸顯由科技呈現的現實所催生的嶄新政治、美學和意識。
王拓(1984年生於吉林)現於北京生活及工作,他的影像結合訪談、真人秀以及劇場的形式和技巧,營造扣人心弦的通俗劇意味。王拓以作品述說當代經驗,經常利用文學和藝術典故,呈現社會幽默滑稽、時而荒誕的一面,試圖從中審視生活、神話和文化歷史如何複雜地相互糾結並不斷演化,同時設法在創作中建構論述,探討當前的意識形態如何源自歷史語境,卻又一直順時而變。
謝南星(1970年生於四川)現往來於北京和成都兩地。他是一名勇於實驗的破格畫家,敢於質疑藝術學院教授的傳統繪畫手法。他對心理學深感興趣,常常在創作中運用調查心理學來追問事物的真實本質。
楊沛鏗(1988年生於廣東)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經常以作品挖掘人與人關係的內在邏輯。他對植物生態和園藝興趣濃厚,常借美學之名,在其混合媒體作品中精心佈置物件、照片、動物和植物,表述對人造自然的看法。透過這些細膩並諷刺的佈置,他從中行使對植物、動物以至觀眾等活物的操控權。楊沛鏗經常在作品中把感性和知性的場景,投射到各種生物替代品上,把自身的社交經驗轉化為複雜的寓言故事,藉此探索失敗和缺陷,最終詰問封閉系統如何抑制和造就情感及行為的狀況。
于吉(1985年生於上海)的創作涵蓋裝置、錄像和行為展演,她以媒材和物質性為起點,根據源自形體、物件、人性和日常生活的豐富詞彙,建構自身的視覺語言。不論塑造肢體抑或勾勒身軀,于吉的重要雕塑作品皆是瞹眛不清的人體解剖事物,既細膩亦沉重,給人一種近乎怪異的機械式脫離感,彷彿人體被創造後又被剝奪至此。于吉嫻熟地敘述複雜的關係──人與物之間、生與死之間、今與昔之間的關係,其作品為觀眾提供實在的經驗,喚起回憶,激發莫名的聯想,同時讓觀眾審視空間、身體和時間的關係,提示觀眾自身的歷史屬性。
譚雪凝是M+視覺藝術策展人。自2012年加入M+以來,她一直專注於亞洲藝術,特別是中國當代藝術和亞洲攝影。她協助建立了館內的永久藏品,並策劃多個展覽,包括「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2016)、「中國藝術圖志(1972至2012年): M+希克藏品精選」(2019)、「希克獎」(2019)和「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2022)。她亦為《七十年代後的中國藝術:M+希克藏品》(2021)一書擔任助理編輯。
龍雲是M+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她專注於大中華地區的當代藝術實踐並為博物館購入該領域的藝術家作品。自2018年加入M+以來,她籌辦了M+ 希克獎、該獎項評審會和M+希克中國藝術研究資助計劃;並合作策劃了「博物館之夢」展覽(2021)和M+希克藏品系列展覽。龍雲曾任職於香港藝術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私人藝術基金會。
更多活動 More Events
會籍禮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攜同賓客獨家使用M+會館
- 於週日早上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
- 優先預購門票並享會員折扣優惠
- 優先進入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免費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及欣賞特定放映節目
……及更多禮遇
M+會籍禮遇於2024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