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活動 Secondary School Programmes
中學活動 Secondary School Programmes
➔ (已額滿)階段一:M+中學活動列表(2024年10月15日至2025年1月24日)
➔ (已額滿)階段二:M+中學活動列表(2025年2月4日至7月11日)
M+中學活動着重啟發參與學生從多角度探討視覺文化各創意領域,鼓勵他們成為:
視覺文化的共同創造者
- 加深對視覺素養的理解,培養圖像識讀能力以發掘事物的含義及其相互關聯
- 建立個人對可想可見事物的獨立見解,藉此拓展創新思維
- 學習像藝術家和設計師般思考,讓限制能啟發靈感
具批判性思考的世界公民
- 發掘自身與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的聯繫
- 反思生活中的因循習見,為理想生活質素積極求變
- 敢於回應生活困難和挑戰,構思不一樣的回應以參與建構個人所身處瞬息萬變的時代
➔ M+中學活動影片花絮(2023/24學年)
2024/25學年專為中學生而設的博物館學習活動包括:
講座及自主訪館活動:M+展覽簡介會及自助展廳參觀(包括特別展覽「畢加索:與亞洲對話」)
M+藏品展覽導賞及工作坊(共設兩個主題)
特別展覽導賞:「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藝術家主導活動
講座及自主訪館活動:M+展覽簡介會及自助展廳參觀(包括特別展覽「畢加索:與亞洲對話」)
M+藏品展覽導賞及工作坊(共設兩個主題)
特別展覽導賞:「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藝術家主導活動
本館謹此向何鴻毅家族香港基金致謝,承蒙基金支持,讓本地中學免費參與本館的中學活動。
M+教學人員培養計劃由羅桂祥基金支持。
活動預約分兩個階段進行,名額先到先得。
階段一(已額滿)
可供預約的活動日期:2024年10月15日至2025年1月24日
預約遞交日期:2024年8月27日(16:00起)
預約截止日期:2024年9月10日
預約結果公佈日期︰2024年9月17日
階段二(已額滿)
可供預約的活動日期:2025年2月4日至7月11日
預約遞交日期:2024年10月22日(16:00起)
預約截止日期:2024年10月29日
預約結果公佈日期︰2024年11月5日
➔ 2024/25學年的活動預約已額滿。2025/26學年的活動內容及預約方法將適時在此網頁公佈。
如有查詢,請參閱常見問題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
活動揀選指南
M+展覽簡介會及自助展廳參觀(包括特別展覽「畢加索:與亞洲對話」)
設計師的夢與實踐(全新主題)
看見香港:隱於設計及建築的關係網絡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藝術家主導活動
本館每年邀請一至兩位本地或海外的創作人,與中學生共同挑戰傳統學習的界限,迸發創意火花。
參與藝術家將於2024年12月公佈。
回到頁頂
活動已於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期間順利舉行。
香港視覺藝術家陳雅雯探索陶瓷於日常器物以外的功能,視之為連結人與自然、環境及他人的重要媒介。她在「創意互動體驗」中分享如何持續以陶瓷的創作實踐作為理解世界及學習新事物的方式,把博物館的工作室化身成實驗場所,與學生共同探索陶泥的敘事性,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想法。在「聯校交流環節」,藝術家展示她近年的錄像作品,並分享藝術特質如何幫助她回應現實生活的各種處境。活動鼓勵學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在與同儕的互動創作經驗中獲取面對個人挑戰的動力與希望。
藝術家介紹
陳雅雯是本地視覺藝術家,專注於陶瓷創作,曾在本地中學任教,以及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達十年之久。她先後修畢香港浸信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及愛沙尼亞藝術學院工藝與設計的陶藝碩士課程,並於2021年取得「年輕應用藝術家獎」。
陳雅雯與夥伴於2016年成立陶瓷工作室「泥塵記」,致力透過不同藝術項目及生產陶製產品,開拓普羅大眾對陶藝的想像。她的創作實踐強調陶瓷與環境的結合,並探索陶藝與人、製作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
回到頁頂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攝影:M+,香港
其他M+學校活動
上方活動圖片「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左圖)何兆南,中銀大廈(1982–1989)外牆一景,香港,2021年,M+委約拍攝,2021年,© 何兆南(右圖)喬瓦娜.席爾瓦,一名新娘在大羅浮宮計劃(1983–1993)的黎塞留通道留影,巴黎,2021年, M+委約拍攝,2021年,© Giovanna Silva
更多活動 More Events
會籍禮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攜同賓客獨家使用M+會館
- 於週日早上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
- 優先預購門票並享會員折扣優惠
- 優先進入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免費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及欣賞特定放映節目
……及更多禮遇
M+會籍禮遇於2024年3月更新
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社會參與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