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 Frames at M+
M+與Prada聯合主辦亞洲首屆Prada Frames專題研討論壇,旨在探索環境、藝術與設計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此論壇的起始概念於意大利成立的研究及設計工作室Formafantasma發起。
為期兩天的Prada Frames 2023專題研討論壇由M+策劃,分為一場開幕演說和兩場圍繞「材料流動」主題的專題研討論壇,就地境生態作延伸探討。香港、亞太區乃至全球的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和思想家將聚首一堂,從自身的專業和所在地出發,探索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目標的方向及可能性。M+作為國際交流的平台和橋樑,將促進亞洲各地就此作深入交流。
是次研討會將提供廣東話及普通話即時傳譯。
由赫爾佐克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M+大樓,攝影:Iwan Baan,© Herzog & de Meuron
Edward Burtynsky,《Salt Ponds #6, Near Tikat Banguel,Senegal》,2019,柯達專業相紙噴墨印刷
Formafantasma,《Taxonomy》錄像截圖,2018
Lisa Reihana,《GROUNDLOOP》,2022,單頻道數碼錄像(有聲),22分鐘,此為「悉尼現代計畫」委約作品。Reihanamations Ltd & Raskols製作,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基金、Creative New Zealand 、 Visionary Donors資助
LAAB,《最後的鎅木廠》,2019,攝影:Cynthia Kuo
由赫爾佐克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M+大樓,攝影:Iwan Baan,© Herzog & de Meuron
Edward Burtynsky,《Salt Ponds #6, Near Tikat Banguel,Senegal》,2019,柯達專業相紙噴墨印刷
Formafantasma,《Taxonomy》錄像截圖,2018
Lisa Reihana,《GROUNDLOOP》,2022,單頻道數碼錄像(有聲),22分鐘,此為「悉尼現代計畫」委約作品。Reihanamations Ltd & Raskols製作,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基金、Creative New Zealand 、 Visionary Donors資助
LAAB,《最後的鎅木廠》,2019,攝影:Cynthia Kuo
博物館始於人民,是思潮流動的載體,連繫古今,展望將來。與此同時,博物館的建築設計亦在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形塑根本概念的同時,孕育想像力豐富的巧思。
M+連結民眾與視覺文化,為創意工作者和社會大眾提供持續交流的平台。由赫爾佐克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M+大樓作為國際藝文壇的嶄新地標,其建築背後由哪些力量主導?大樓內的公共空間又是如何回應相關元素?
開場:韋嘉頤
講者:Jacques Herzog
對談人:華安雅及Ikko Yokoyama
日期:2023年3月21日(星期二)
時間:17:00—18:30
地點:大台階
香港由超過二百個島嶼及九龍半島組成,三面環海。面對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這片水域的價值和角色顯得日益關鍵。本論壇邀請多位藝術家、設計師及科學家聚首一堂,以跨領域的視角審視全球海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開場:Simone Farresin及韋嘉頤
講者:Christian J. Lange、林育榮、劉振達及Lisa Reihana
主持人:Ute Meta Bauer
日期:2023年3月22日(星期三)
時間:11:00—12:30
地點:大台階
在現代經濟下,人類擷取有用的材料來製造產品,無用的則棄置在邊緣國家、海洋,甚至外太空。廢物問題成為全球商品循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極需正視。本論壇以香港此物流樞紐為切入點,探討廢物圍城的窘困局面,重新思考廢物的潛力和循環再用的可行性。
開場:Simone Farresin及Ikko Yokoyama
講者:Edward Burtynsky、張永和、Formafantasma(Andrea Trimarchi和Simone Farresin)、LAAB實現室(吳鎮麟和葉晉亨)及姚嘉珊
對談人:Charmaine Chan、王蕾及Ikko Yokoyama
日期:2023年3月22日(星期三)
時間:17:00—18:30
地點:大台階
講者介紹
Jacques Herzog於1970至1975年間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攻讀建築,並於1978年與Pierre de Meuron共同成立設於瑞士巴塞爾的赫爾佐克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他自1989年起出任美國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赫爾佐克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類型廣泛,由小規模的私人住宅到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均有涉獵。其中許多項目成為備受認可的公共建築,例如俗稱「鳥巢」的北京國家體育場、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以及香港M+博物館等。事務所亦完成了不少傑出的私人項目,包括日本的Prada東京青山店等。
華安雅領導M+的發展,總攬並統理博物館各項事務和活動。2013至2016年,華安雅曾擔任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的副館長。2002至2012年間,她亦在布里斯本的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擔任策展副總監。華安雅現為M+董事局的當然成員,並獲委任為國際現代藝術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CIMAM)主席(2023至2025年度);她自2016年起已是CIMAM的董事局成員。她於2020年獲法國政府授予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並於2022年獲悉尼大學傑出校友獎,以表揚她對文化藝術的貢獻。
韋嘉頤是M+教學及詮釋主策展人,負責透過帶領項目策劃和公眾參與活動,讓觀眾接觸視覺文化。加入M+之前,韋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的公眾活動及學習總監。她畢業於多倫多大學博物館研究碩士課程,現為該課程的代課導師。
Ikko Yokoyama是M+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加入M+前於瑞典藝術工藝設計大學擔任展覽主管一職。在M+的工作以外,Yokoyama兼任獨立策展人和作家,曾參與歐洲、南非和日本多個國際展覽及項目。她現為國際建築博物館聯盟的執行委員會成員,同時是日本文化廳轄下文化審議會的專家顧問小組成員。
王蕾是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自2012年起着力研究大中華及東南亞地區的設計和建築發展,並為M+館藏蒐羅相關作品。她撰寫的文章見諸於《Expansions: 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2020) 、《The Museum Is Not Enough》(2019)、《The Impossibility of Mapping (Urban Asia)》(2018)及相關藝術建築設計刊物。王蕾曾擔任Wheelwright Prize 2022及Design Anthology Awards 2021的評審員。
Ute Meta Bauer是一名教育家及當代藝術策展人。她自2013年起出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的創辦總監,現於南洋理工大學擔任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教授。Bauer是第三屆柏林當代藝術雙年展(2003至2004年)的藝術總監,曾擔任「Documenta11」的聯合策展人(2000至2002年)。她亦是第56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2015年)的美國館聯合策展人,現為第59屆威尼斯視藝雙年展(2022年)的新加坡館策展人,並出任第17屆伊斯坦堡雙年展(2022年)的聯合策展人。
Edward Burtynsky是一名當代攝影師。四十年來,他的作品描繪全球的工業面貌,探索人類工業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其作品被全球八十多間博物館收藏,包括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以及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他獲得了母校的校友成就獎(2004年)和榮譽博士學位(2007年),現在是加拿大The Image Centre的董事會成員。他的電影作品包括《人工風景》(2006)、《水風景》(2013)和《人類世:誰主地球》(2018)。
Charmaine Chan於澳洲悉尼投身新聞業,其後轉職至東京和香港多家報館及雜誌社。她是《南華早報》設計編輯,著作有由泰晤士和漢德森出版社出版的《Courtyard Living: Contemporary Houses of the Asia-Pacific》。她擁有新聞學及日本研究學位,曾三度贏得香港報業公會的「香港最佳新聞獎」。
張永和是非常建築工作室的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他於中國及美國接受教育,並於1984年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碩士學位。他自1992年起開始在中國實踐,並於1993年連同魯力佳成立非常建築工作室。其作品充分展示對物料的敏銳和細膩。他曾於2002年擔任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其後於2005至2010年就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且於2011至2017年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
Formafantasma於2009年由Andrea Trimarchi和Simone Farresin創辦,是一家以研究為本的設計工作室,專門探討影響現代設計學科的生態、歷史、政治和社會因素。工作室旨在加深我們對自然和建成環境的認識,並透過設計本身及其在物料、技術、社會及論述方面的各種可能性,提出革新的介入方案。Formafantasma的工作室設於意大利米蘭和荷蘭鹿特丹,廣泛涉獵不同的設計類型和方式,從產品到空間設計、策略規劃及設計顧問均有參與。
吳鎮麟和葉晉亨是建築師事務所LAAB實現室的聯合創辦人兼總監。由他們操刀的項目包括可變形的小食亭「海邊檔」、可持續咖啡店「源.茶」、以攝影為主題的藝廊「f22攝影空間」、採用數碼工藝設計的購物商場K11 MUSEA,以及位於M+的食肆ADD+和Mosu Hong Kong。LAAB實現室獲《建築師雜誌》選為「明日進步新星」(The Next Progressive),並獲INDE Award頒發「年度設計工作室」大獎。
Christian J. Lange是德國註冊建築師和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教學)。他現為港大建築學院製作及物料科技實驗室主任,同時是機械人製造技術實驗室的創辦人兼主管,負責帶領建築機械人製造技術、原型設計及建造方面一系列享譽全球的科研工作。Lange的工作和研究成果曾於國際刊物發表,並於多個展覽展出。
林育榮(1973年生於新加坡)於2001年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他的創作以實地考察、繪畫、攝影和數碼錄像為媒介,反思人造系統和自然界兩大題材。他的作品企劃《海況》透過大海有形和無形的視角,審視新加坡的政治生態和生物物理輪廓,並代表新加坡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他的最新個人展覽為2021至2022年度的「海岸的交錯觀測」,展於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創意工作室及畫廊。他最近於2022年伊斯坦布爾雙年展展出與西蒙瑞 · 吉爾合作的作品,是次合作是新加坡美術館研究計劃的一部分。
劉振達帶領中國水風險(CWR)的地理空間分析工作,旨在識別高風險的地區,以規劃更強韌的應對措施。他所繪製的3D防洪地圖促使多家企業和銀行評估各自面臨的沿海洪水威脅,其研究成果亦曾獲彭博電視及《南華早報》引用。另外,他所建構的模型亦為CWR APACCT 20指數提供了關鍵數據,協助以基準化的方式評估亞太區二十個城市的沿海洪水威脅。透過參與CWR和M+、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及香港芭蕾舞團等機構的合作項目,劉振達為促進視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
Lisa Reihana是一名跨界別藝術家,透過融合攝影、錄像和裝置藝術的嶄新手法,實踐「只建設不掠奪」的創作哲學。她的創作集合家人、朋友和其他藝術家之力以人物肖像和先民歷史的題材為主。Reihana的作品獲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藝廊和藝術節展藏。
姚嘉珊是信言設計大使的聯合創辦人、執行總監兼主策展人。信言設計大使是由本地註冊慈善團體香港設計大使創辦的計劃,旨在支持香港及大灣區的國際級設計及研究項目。作為ESKYIU的建築師及創辦合夥人,姚持續以推廣設計為志業,致力提倡設計對城市規劃、教育及文化計劃發展的重要價值。
頁頂圖片:Prada Frames 2023 主視覺圖,由Prada提供
更多活動 More Events
會籍禮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攜同賓客獨家使用M+會館
- 於週日早上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
- 優先預購門票並享會員折扣優惠
- 優先進入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免費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及欣賞特定放映節目
……及更多禮遇
M+會籍禮遇於2024年3月更新